趙匡胤廣收武林秘笈,封藏在少林
根據「大宋皇帝皇后像紀」,宋太祖得天下後,為了防止臣下叛變,除「杯酒釋兵權」外,更廣收武林秘笈,封藏在少林寺;太祖長拳也在封藏之列。
後來宋太宗為訓練軍隊,又將秘笈取出;但或許就是因為這段封藏過程,使少林寺的藏經閣有了「天下武學寶庫」的令譽,也冤枉武當出自少林。
太祖長拳重見天日後,也不知怎麼傳的,清初河南有個陳家溝,當地人練太極拳,然許多招式、甚至名稱都與太祖長拳相同。
據武術考證家唐豪研究,太極拳為陳家溝九世陳王廷融合太祖長拳、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及道家「黃庭經」的導引術所創。
陳家溝太極拳有歌訣曰:「擠掤縷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雖然歌中已明白指出「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而事實上,陳家太極的拳法路數仍相當剛猛。
目前一般所見柔而慢的太極拳,則是楊露禪所創,稱為「楊家太極」。
楊露禪為清咸豐、同治時人,因慕「太極陳」之名,由河北入河南,求見當時陳家的當家——十四世陳長興,懇求收錄門下。
楊露禪「偷拳」
但陳家太極一向不傳外地人,楊露禪苦求無效,遂設法混入陳家為僕,偷窺學拳,私下苦練。陳長興發現後,很欣賞他的武術天分及苦學心志,破例收他為徒,他也盡得真傳。作家白羽還曾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偷拳」。
楊露禪藝成出師後,到北京與人鬥拳。他生來矮小單薄,卻一連打敗許多體格魁梧的著名武師;一時名滿京城,許多王府爭相延聘他去教拳。
王府中的貴人,多半年歲不小,學拳也沒有苦練的決心,因此楊露禪重編太極拳,捨棄了高腿、蹦、跳等較難的動作,改走柔軟路線。此種拳法,練來有強身之效,卻難竟克敵之功。
至於楊露禪改編太極拳,除了適應王公貴人的體質外,是否還有其他用心,或許可以從他兒子楊班侯的話中,略窺端倪。
楊班侯也是太極名家,拳法精妙,聲名甚至凌駕他的父親。有人問他,拳法不是應剛柔並濟嗎?為什麼他們父子在北京教授的都是一昧純柔?
他起初笑而不答,經對方一再催促才說:「京中貴人學拳只是玩票性質;而且,旗人畢竟不是漢人,難道你不知道嗎?」他話中的深意,讓人不敢再問。
江山代有才人出?
只是,楊氏父子怎麼也想不到日後科學昌明,有了各種槍械砲彈,練拳不再是為攻擊防禦,而是為了健身。這套純柔的楊太極反而大行其道,成為現在最普及的國術之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五百年。然而,其中有多少是因緣際會、誤打誤撞?又有多少能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