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就業市場吸收留學生的情況,產生了一些變化。留學生本身對他們工作的環境,又有什麼感受?去留之間,究竟牽涉那些因素?這些都是國內人士相當關心的問題。
過去十數年間,國內至少有三項研究,調查了留學生對工作環境的滿意程度。雖然調查的方法和問題有部分出入,由結果中仍然可以看得出一個趨勢:大部分的留學生對工作上感性的一面,例如人際關係、受重視程度等比較滿意;而升遷、待遇、研究設備與進修機會等客觀條件,則一直認為不足,但是其間又有一些微妙的變化。

為了喝洋墨水,只好加入一場托福、GRE的龍爭虎鬥。(鄭元慶)
升遷後來居上
以民國五十八年,由經濟學家高希均教授對一○二名回國留學生所做的郵寄問卷調查為例,問卷中列舉的八項因素中,待遇、研究設備和學術風氣得到的評價最差;考倒數第一名的是待遇(八十三人不滿意),次為研究設備(六十七人)和學術風氣(五十四人)。不過比較起來,對學術風氣滿意的人(卅七人),又比前兩項高。
至於在升遷和公平競爭方面,受訪者的意見頗不一致。雖然兩項都有多數(四十六人)不滿意,但是表示滿意的也有卅多人,相差有限。
滿意度上得分最高的,則是學術自由和學以致用兩項,各有五十六人表示滿意,佔半數以上。
高教授的研究報告發表之後,青輔會又在民國六十八年及七十三年,分別委託師大教育研究所和交大管理學院,針對六十年至六十七年、和六十七年至七十二年間回國的留學生,以郵寄問卷方式,進行普查。
結果發現,填答問卷的留學生中,對待遇不滿意的人數比例已經降低,但是對升遷不滿意的情況,不但比以前嚴重,而且在「不滿意排行榜」上,升為第一名;居第二名的是「進修機會」。兩次調查所得結果,非常類似。
待遇之外,留學生認為「還可以」的一些項目,包括福利與休閒、工作設備等。「主管領導」方面,在六十八年研究中比對「進修」的滿意程度稍高一些,到七十三年則評為「中等滿意」。

他就是陳漢亮,回國時有十多個工作機會,目前是生產力中心自動化服務團團員。(鄭元慶)
人際關係評價高
至於最滿意的,包括人際關係、工作保障、工作時間及受重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兩項研究中,都以人際關係得到的評價最高,除了研究證實這點,也可由留學生回國動機看出端倪。
受訪者回國動機的前六大因素,依次為回國工作較有意義、學成回國為當然之事、父母家人的期望、國內有適當工作機會、鄉土及人際關係,以及喜愛國內之生活方式。其中,除了適當工作機會比較實際外,大都牽涉歸屬感的問題。許多人認為,在國外工作,社會連結感不夠,相當孤立。
但分析以上的結果,留學生雖然珍惜與人相處的愉快經驗,但是否能夠在職等及學養上不斷前進,也是他們非常關心的。而滿意或不滿意,與服務的單位又有密切關聯。
例如民國七十三年青輔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政府行政機構服務的留學生對升遷制度滿意的,只有百分之卅左右,在公營企業服務的稍好,有百分之卅五;相對的,在民營企業及大專院校的留學生,有三分之二左右表示滿意。這項差別,主要是起於公家機構的制度。

挑燈耕耘,希望有豐收的一日,(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考試有顧慮
行政院為延攬海外人才,曾在人事制度上特別設了一些權宜措施,不料卻成為留學生不滿的根源。以行政機關而言,依派用條例進用的留學生,雖然可以進入政府機構工作,卻沒有法定任用資格,算是黑官,不得升等。
考試院最近增加一項規定:博士在公務機關服務兩年、碩士四年,成績優良者,得由薦派升為簡派,這使得留學生可以打通升遷的管道。但是,簡派職位不得超過編制員額的百分之二,機會仍受限制。
所以,解決升遷問題,主要藉考試。除了參加公務員任用考試(高、普考或特考),就是通過分類職等考試。留學生不是不願意參加考試,但是他們有顧慮。
以高考而言,因為新進的留學生以薦派十二級起敘,比高考及格者,高了一至二級。他們擔心如果通過考試錄取,反而要降級。升等考試,則又不定時舉辦,有時造成無試可考的尷尬情形。
另外還有人為了考試得碰運氣而慨嘆。一位具博士學位、服務於農業研究機構的留學生說,甲等特考通常由專家擔任論文審查委員。這些專家多半身居高位,平時疏於學術工作,旁人常常看不出明確的審查標準。他認為,這種方法倒有點像「一審定讞」。
「近親繁殖」堪憂
中國人好講人情,也會影響升遷的管道。青輔會第三處科長陳聰憲認為,亞洲國家除日本外,大都和我國一樣,處於轉型的過程當中,裙帶關係就成為特質之一。
回國留學生對國內公平競爭的問題,反應極為強烈,高希均在「一個知識分子的感受與期望」書中指出:「顯然他們認為,個人能力與才華不是充分的條件,尚需其他因素的配合。」
一位留學生曾有切身的經驗。去年他在美國獲得新聞碩士學位後,向國內大眾傳播相關科系所毛遂自薦,希望覓得一席教職,結果全部落空。原來,在國內念大學時,他主修文學,與申請工作的系所沒有任何淵源,成為求職的一項不利因素。
服務於研究機構的一位農學博士,也有類似經驗。他為這種現象感到憂慮:「由遺傳學的觀點看,近親結婚,容易造成缺陷的下一代。一個系沒有外來的激盪,又怎麼能帶動各種思想和觀念呢?」
民國七十二年返國的台大社會系副教授丁庭宇也認為,增加競爭壓力,才能杜絕大專院校「近親繁殖」的模式。他認為目前國內學術界的問題,是「競爭風氣不強、好壞不分,也不肯將不好的地方點出來」。
事實上,要談到學識經驗不斷的成長,在學術機構服務的留學生,已經比其他人幸運。民國七十三年青輔會的調查就顯示,在研究機構工作的留學生對「進修機會」的滿意度最高。
投資報酬的考慮
長久以來,待遇一直是討論人才外流問題的要點。青輔會研究指出,受訪者中,僅有百分之零點九,因「不滿意國外工作待遇」而回國。儘管現在它已不是留學生不滿意的焦點,但不滿意的人數比例,仍然偏高。
比較的心理,是待遇上的一個情結。
兩年多以前,自美國密西根學成的台大造船系副教授孔慶華說,大致上,在國內學理科方面的待遇,只有國外的四分之一;工科的待遇,差距更大。
跟國外比,也和國內比,在青輔會兩次調查中,都以在企業機構服務的留學生,對待遇滿意的人數比例最大;不同的是,七十三年的結果顯示,民營企業已比公營企業佔先。至於對待遇最不滿意的,則一直是在政府機構服務的留學生。
投資報酬是否成比例,是待遇問題的另一個情結,丁庭宇說,去美國念個碩士,總要個一萬五千美金,回來後收入大概是二萬五至三萬元新台幣,於是有些留學生就會考慮留學究竟划不划算的問題。
學能致用要看機緣
待遇、升遷和進修機會之外,在國外學的能不能用上,和對工作滿意的程度,也有密切的關聯。
青輔會副主任委員黃昆輝說,進入和所學相關的行業,通常可比其他人更快進入情況,也更能發揮所長,自我肯定就相對增強。
學用能否相關,是一種機運。生產力中心人力資源發展室副主任牛履華,是美國教育碩士,三年多前回國。她說,一旦找到工作,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之下,往往就一直往這條路上發展。最後可能由其中發現了興趣而繼續下去,也可能覺得很沒興趣,但是已經不能回頭。
陳漢亮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他是企管碩士,五年前回國時,有十幾個工作機會等著他,他卻不知如何選擇,「出國前,沒有工作經驗,以致回來時,也不知道興趣何在。」這種情況下,只好碰運氣了。
公家機關敬陪末座?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不同機構服務的留學生,很明顯可以看出不同的滿意程度。根據六十八年的青輔會調查,在大專院校服務的留學生,幾乎在各方面的滿意度都比別人高。例如升遷方面,領先公營企業、政府和研究機構;上級領導,高於民營企業;讚賞方面,顯著高於政府機關。至於研究機構,則在進修、設備方面的滿意度,顯著高於其他機關。而以服務於政府機關者,對工作狀況的滿意程度最低。
七十三年的調查,情況開始有些改變。服務於政府機構的留學生,滿意程度仍然比較差,但是服務於大專院校、公營企業、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留學生,對各項目的評價,則互有高下;大專院校的明顯優勢,已然消失。
分析各項目的結果顯示,對受重視程度及自我成就感,以服務於大專院校的留學生滿意度較高;升遷制度、待遇方面,以民營企業優先;工作保障性,公營企業;進修機會、研究設備,則以研究機構為首。
由大路到小路
至於不同科系的留學生,則在工作保障、待遇、升遷、設備和進修機會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是不論那一個項目,文科及教育科的留學生總是滿意度最低、或次低的。這和近年就業市場上的供需走向,有明顯的相關:太普通、或太尖端的,都不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由另一個角度來看,找到稱意的工作就和找到稱意的伴侶一樣,本來就很少有十拿九穩的。
生產力中心的牛履華副主任認為,到海外去攻讀碩士或博士,不應該會限制未來的發展,而是提供更寬廣的路。她認為,教育的好處,是在本科之外,還提供很多基本的處世和思考方法。所以「求學提供一條大路,做事才是真正選擇的一條小路」,她說。
陸康更是走了「歧路」。他拿的是美國園藝碩士,目前卻在銀行界服務。當初,入土地銀行,因為它有十多座農場,可以走本行。半年後,因為家在台北,就轉入土銀分行,擔任管理兼徵信工作。
高學位不等於高明?
學非所用,沒有困擾他:「始終不覺得拿個碩士,就比別人高明」,倒是訓練而來的思想方式,有益於工作。況且,每天學習新事物、面對新挑戰,令他不亦悅乎。
他的想法是:碩士不表示了不起。這雖不是了不起的哲學,有時候留學生卻看不破。
丁庭宇說,早年碩士就很被看重了,現在就業市場情況與以往不同,甭說碩士,就是博士也滿街走,國外念碩士甚至不必寫論文,領先的情勢已經消失,但是現在留學生的期望,卻還停留在往日的經驗上。
「有一些留學生沒有體認自己的角色:他們忘了在美國是做客,回國才是主體」,丁庭宇說。
電腦碩士陳碧雲,國外工作經驗六年以上,剛返國時,非常不適應,五年以來,漸入佳境。因為她體認到,國內和美國的基礎不同,不能一對一的比較。
留學生能把眼光落實到現實層面,固然可以減少許多困擾,但是國內的作法,似乎也值得探討。
新來和尚會念經
幾年前,前工業技術研究院方賢齊院長即將退休,立刻傳出該院董事會要由國外物色人才,回國擔任院長。
有時候,不但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而且是「新來的和尚會念經」。行政院研考會今年一月的報告指出,新近延攬回國的學人待遇,每較本地培養的人才或早期返國服務的學人為高。
事實上,留學生剛回國時,總有人認為他學的是最新的,因此他也是最權威的。但逐年下來,優勢就慢慢降低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回國的留學生,自然會考慮再出國的可能。
一位學者指出,延攬海外人才固然重要,培養人才卻是長久之計。民國六十八年青輔會的研究中,有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就是在職進修回國的留學生,在各項滿意度上的總分,是所有留學生中最高的。
延攬人才回國,我們挖空心思,甚至留學生行李也照顧到了:免關稅、運費優待;而培養國內人才,是不是也該多花點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