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業來了!
台灣致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希望以軟實力活化國家競爭力。然而,台灣文化界和產業界間卻一直存在著理念的扞格:到底要專注滋養文化土壤?還是要力拚創意產業?文化與產業,二者孰先孰後?商業會因此凌駕過文化嗎?
就在辯論聲中,國際學界出現「文化創業」的新概念,引入社會企業的精神,創業者得以跳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刻板印象和窠臼,對外明白解釋自己、行銷自己,使「文化」、「獲利」與「企業」三者名正言順結合。
愈來愈多人試圖從台灣多元底蘊中找到新商機;他們不只創造全新消費需求,又保存老傳統,引領新趨勢,形成嶄新商業模式。在這些新文化創業家心中,企業的價值不只在於創造了多少產值,更在於為國民生活幸福指數做出多少貢獻!
2014年春節,全台陽光普照,民眾趁著好天氣出外走春,台南市後壁區的土溝農村美術館湧進人潮。
這座美術館是由台南藝術大學畢業生陳昱良、黃鼎堯等人所創業營造,標榜「農田就是展場」;田地中、聚落裡,農夫的日常耕作器物就像生活化的裝置藝術品,充滿鄉間興味,來此遊玩必須跟隨農夫作息,每天下午4點所有的室內展覽都提早打烊,因為種田人家日落前就得休息、煮晚餐。
來這裡,遊客不只可以加入付費深度旅遊活動,還可購買「優雅農夫」品牌的文化商品,滿載而歸。陳昱良、黃鼎堯等人所懷抱的夢想是,將這套社區營造理念拓展到南部其他農村,形成自給自足的文化產業,並且希望未來10年內,讓「優雅農夫」品牌變成一個由許多小型企業相互結盟的藝術集團。
另一個文化創業的現場,在過完年後的台北市。信義區的百貨業者為了元宵節特地舉辦「馬戲樂園」燈會活動,由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承辦,邀請了23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展出涵蓋平面繪畫、雕塑、空間裝置、複合媒材等多元類型的馬年燈籠。
在熙來攘往的逛街人潮中,當代藝術走入人群,也標示了「藝術正式走入商業」的重大意義。視盟將這次燈會當作是「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計畫的「口碑場」,希望取經台灣公益團體現在最熱門的「社團創業」模式,打造固定獲利,也讓藝術家們提高知名度。

九天民俗技藝團將台灣陣頭表演劇團化,提供中輟生就業機會,創造了永續發展的生機。
像優雅農夫與視盟一樣的文化創業者,正在台灣土地上大規模冒出;造就這波文化創業潮的推力,包含了創業者主觀認知和客觀環境利多2大因素。
在主觀認知上,國際間出現了「文化創業」的新概念。
根據美國學者馬爾汀和威特在《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期刊上的界定,「文化創業」和「社會創業」概念類似,但社會創業者是以創造微型金融、研發太陽能照明產品等社會企業的形式,來補資本主義的不足。文化創業者則是顛覆社會價值體系,來解決文化議題所面臨的困境。當「文化創業」概念被單獨提出,大眾對於創業者就更願意支持和投資。
「因為國際學界的研究,台灣的文化創業者得到突圍的機會!」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助理教授駱麗真說,台灣部分文化創意園區太過商業化、政府文創補助資金較集中在影視產業、聚落營造空有硬體而無軟體設計等現象,讓文化界對「文化創意產業」一詞頗為感冒,包括張大春、林谷芳、嚴長壽等文化人都曾對文創產業提出質疑;只要提到「文化創意產業」,就像碰到文化界的地雷。
駱麗真說,社區營造者、文化保存者和藝術創作者現在都因為「文化創業」而得以在主觀心理上擺脫「銅臭」的不潔感,並意識到每一種創業都會面臨「適者生存」的考驗,開始學會在堅持理想的同時,又務實地尋求獲利、保護智慧財產權、建立品牌的可能性;不因為自己是做好事,就把自己當成弱勢,更有助於增加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增加強韌性,擺脫對政府補助的過度依賴。

視盟是台灣最大的藝術品租賃資料庫,企業和民眾可以透過承租,在公共空間擺放藝術品。圖為藝術家徐永旭的作品《2010-39》。
在客觀環境上,2014年正好是櫃買中心為微型企業成立資金募集平台的「創櫃板元年」,小企業可以透過公開募資機制得到挹注,政府也會主動提供法律、會計師、企業管理等面向的輔導,創業者能學到專業經營技能,還具有宣傳效果,後勢可期。
另外,文化部所成立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也在文創產業之外另起爐灶,主張藝文生態須同時考量企業營運和商業思維,積極拓展市場,才能彰顯創作的價值,建立健全的產業鏈。所以,2013年首度推出「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分為「表演與視覺藝術」、「文化旅遊」和「其他微型文化事業」3個類別,補助11個兼具藝術文化精神與創新營運思維的團隊或企業。
在人才方面,台灣藝術教育也展現了成果。
視盟理事長、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吳介祥指出,藝術大學和綜合型大學藝術科系培育出許多學生,並設立創業育成中心,老師們也會引導他們思索如何進行生涯規劃,並走入校園周邊的社區或聚落進行田野耕耘,「既像實習,又像深入市場發現新商機,為文化創業帶來新的人才能量。」
在台南、台中、新竹等地,已有美術系畢業生經營的半營利式畫廊大量出現,年輕人以「結盟」的方式互相扶持,一邊創作,一邊經營在地藝文風氣,頗具活力。
也因此,台灣的文化創業顯得多元化,想像空間也很大。若以內容區分,就有聚落經營、文化旅遊、藝術品物流、新畫廊、策展公司、表演藝術團體、紀錄片公司等多種型態。其中,又以聚落經營和藝術品物流最受矚目。

「優雅農夫」的農村文化旅遊行程,深受民眾與學校歡迎。
聚落保存已成為全民運動,但保存之後如何活化運用,並讓財務能永續健全,是文化創業者的一大考驗。
位於台南市後壁區的「優雅農夫」團隊在短短幾年間,開設了「耕藝耘術」、「田園野趣」、「無限迴聲」3家公司,分別經營空間藝術、文化旅遊、音樂創作等業務,創下1,600萬元以上年營業額,且3家公司都迅速損益兩平,並有盈餘,成為全台文化創業者爭相取經的對象。
2002年,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學生陳昱良、黃鼎堯等人到土溝村進行社區營造實習,和此地結下不解之緣。2009年退伍後,兩人動念創業,成立了「優雅農夫」品牌,帶領土溝進行「農村品牌化」,使當地成為結合了農業種植與藝術造景的知名聚落。
陳昱良學生時期所參與的社區營造,以傳統台灣農村特有的「水牛」為意象,舉辦牛車踩街、水牛公園等活動,也打下根基,帶動起社區活力,連阿公、阿嬤都拿起畫筆,紀錄鄉居記憶。整個藝術氛圍因此瀰漫到私人三合院、倉庫、田野、閒置空地等處,重新建立土溝村人的驕傲感,也帶動地方觀光。
現在這套農村活化的經營模式更外溢到雲林縣的水林、口湖等地。南藝大的學弟妹見到全新的生涯發展可能,畢業後也紛紛加入「優雅農夫」團隊;於是,陳昱良和黃鼎堯以「耕藝耘術」為母公司,將企業盈餘拿出來,協助學弟妹自創公司,短短5年內,整個優雅農夫品牌已有10位專職人員加入。
「我們都不是後壁人,但都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當初來到土溝村時,許多人都還懷抱當個專職藝術家的夢想,但是在『把藝術與環境結合』的集體氛圍下,大家漸漸轉換思維,拋開純藝術的包袱,」陳昱良說。
對土地懷抱情感,是文化創業源源不絕的熱情來源,也因為沒有既有模式可循,優雅農夫團隊可以盡情發揮藝術與商業創意,不受傳統文化創意產業思維的侷限。
陳昱良說,他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希望透過文化創業活化台灣中南部的農村和漁村,讓每個聚落都有1家以上的文化企業,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人力返鄉;而這些企業間,彼此不是競爭的關係,反而是互通聲息的藝術聯盟集團。「到時候,每個創業者都可以在鄉間有自己的一塊田,耕作、種花、生活,讓台灣處處都是宜居城市!」

陳昱良(左)與黃鼎堯兩位南藝大畢業生,在台南後壁土溝村創立「優雅農夫」品牌,讓藝術與聚落結合。
優雅農夫致力的是生活藝術化,視盟「企業藝術物流服務」努力的則是藝術生活化。
視盟是台灣最大視覺藝術社團,擁有超過800位會員,涵蓋了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學者等,等於是藝術人才的大型資料庫。為了讓藝術品走入尋常人生活,並使視盟運作自給自足,遂推出這項藝術物流服務。
視盟理事長吳介祥指出,目前視盟每年運作經費超過一千萬元,除了會員年費與政府補助外,亟需另闢財源才能讓社團永續經營,因此具有獲利潛力的「企業藝術物流服務」成為他們近兩年努力的重點。
「企業藝術物流服務」被稱為民間版的藝術銀行,旨在開拓原有藝術交易之外的租借新市場,為企業提供藝術品媒合與仲介服務,2014年設定的獲利目標是250萬元。
近年台灣的企業辦公空間、建案、精品飯店、銀行貴賓室、品牌櫥窗等藝術裝飾需求提高,但企業主又常苦於無法精選適合自己企業形象的藝術品,視盟便以最大專業資料庫的優勢,為企業挑選藝術品,並以租賃的方式,讓企業「嚐鮮」,逐漸培養出特有的藝術品味,進而進行典藏。
藝術品租賃只是第一步,當台灣當代藝術品多多在大眾空間曝光,拉近藝術品和企業、民眾之間的距離,最後終究有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創造普遍的典藏風氣。
「過去刻板印象中,都認為企業不喜歡人形雕塑和尖銳的裝置藝術品,擔心嚇到或傷到人,但是藝術物流服務計畫實施後,我們發現,許多企業反而傾向希望透過奇特的作品來凸顯自己的創新精神,」吳介祥說。
部分企業更進一步希望有客製化服務,例如「馬戲樂園」燈會活動,就由新光三越百貨業者「點菜」,經過視盟策展,邀請了23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特地為這次活動創作馬年造型藝術品。所有權仍屬藝術家,但百貨業者若有興趣,可以在展後進行部分或全部收購;活動期間,百貨業者也擁有部分藝術品的影像授權,製作延伸性商品,做為贈禮或販售。
私人住宅大樓也對這項租賃服務展現高度興趣,位於台北市中山商圈的「亞昕首藏」社區就主動和視盟聯繫,租借氣派、有時尚感的繪畫來美化社區公共空間。
「荷蘭藝術家霍夫曼製作的黃色小鴨在全台引發參觀熱潮,也揭示出台灣民眾對藝術品的高度接受性,」吳介祥說,她對視盟的藝術物流文化創業計畫充滿信心,「文化」、「獲利」與「企業」三贏的未來不是夢!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助理教授駱麗真有個貼切的比喻:「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名詞,專指「產業」的類型,但「文化創業」則是動名詞,具有從無到有的行動與實驗精神。
她說,藝文團體終究要往自立的方向走,不能總是依賴政府補助,「創一個計畫給國家養」。如果藝文團體都有創業家的精神與覺悟,就會發現文化底蘊便是商機源源不絕的活水,不管是聚落保存、古蹟活化、藝術創作、飲食理念等,文化與商業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保存與創新,二者都是一門好生意;熱愛小生活,也能實現大幸福!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文化創業正在興起,不管是新創事業者或社會團體,都企圖在台灣多元文化底蘊中尋找商機,建立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圖為視盟以「企業藝術物流服務」形式為百貨業者策畫的馬年元宵燈會活動。

藝術家李民中的《愛與和平》燈籠。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視盟理事長吳介祥(右三)帶領專業團隊,打造自立自足的藝術物流獲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