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的萬花筒
藍腹鷴之所以如此懂得保護自己,和它屬於雉科鳥有關,雉鳥與其他鳥最大的不同,在它們以地面為家。
英國動物學家大衛.艾登堡在「地球上的生命」書中指出,飛行消耗的體力太多,要不是陸地上的天敵,尤其哺乳動物太多,鳥類逮到機會,寧可放棄飛行。
雉鳥有如鳥類的開路先鋒,選擇了與眾多強敵為鄰。為應付地面危機四伏的狀況,它們發展出「高度的警覺心和喜歡隱藏身體的習性」,美國奧杜邦協會出版的「野生的鳥」書中如此描述雉科鳥類。
「矛盾的是,它們雖然喜歡隱藏自己;體色卻又豔麗異常,引人注目」,該書指出,尤其雄性雉鳥更是五光十色。開屏的雄孔雀就是一例。
藍腹鷴亦不例外。「陽光透過樹葉的隙縫,灑落在這隻藍腹鷴閃著藍、綠、紫、暗紅等顏色的羽毛上,真是美麗極了;它們不停地閃爍輝映,像光線透過多色玻璃,不斷折射跳動。它真像是一支五光十色的萬花筒……。」這隻令謝孝同博士驚為天「鳥」的萬花筒就是個「男生」。
後宮佳麗三千
雄性藍腹鷴由頭至尾身長約二尺、高約卅公分。烏黑的身體如披上黑絲絨外衣,美麗的華袍還會隨著亮光閃爍各色光澤。它的臉及腳為鮮紅色,白色羽冠使它更具神采,一對長約四十公分的白色尾羽,則是許多過去打獵的原住民覬覦——用來做裝飾的對象。
雌鳥體型比雄鳥小,體色與雄鳥相去千里。除頭及腳為紅色,全身赤褐色,布滿土黃色V字型斑點。
雌鳥外型不及雄鳥多采多姿,幾乎是所有雉科鳥的共同特徵。男女有別的原因為「向雌鳥『炫耀』是雄雉很重要的任務」,一位鳥類學家說明,雉科鳥多是一夫多妻,雄鳥為吸引后宮三千佳麗,外型自然較出眾。
有些雉科鳥,在繁殖季節,雄鳥們更需彼此一較「姿色」;被同性共推為最出色的雄鳥,才能一親所有芳澤。
並非它們「重色輕友」,「目的是藉一隻特別優秀的公鳥繁殖優良的後代」,大衛.艾登堡在「地球上的生命」書中解釋,對生活在地面的鳥,更需藉此方法延續它們所擁有的特殊本能。
鳥類學的第一頁
藍腹鷴的繁殖季節在每年三到七月,雄鳥會先以細樹枝、乾葉為材料,在地上掘一淺窪為巢。雌鳥一經交配,馬上回巢等著生蛋。此時,父親又忙著去吸引其他異性了。幼鳥約廿五天孵出,照顧稚鳥的事由母鳥一手包辦。
雌鳥為照顧兒女,勞苦功高;但靠著雄鳥的相貌,卻使藍腹鷴成為台灣最早揚名海外的動物。
一八六二年,在台灣野生動物資料幾乎還是一片空白時,藍腹鷴就經由英國探險家羅伯.斯文豪的介紹,名滿歐陸。當時英國生物學演化論形成不久,生物科學研究風氣蓬勃,加上工業革命使英國運輸技巧有了巨大進步,靠著船舶,英國人勢力不斷向世界各地伸展。他們每次的遠征計畫,幾乎都有地質、生物各種自然科學人員隨行,甚至前來的船員、領事,都是生物知識豐富的專家。到了目的地,除了「正務」,他們也從事動植物的蒐集、研究。
「這對現在各地的生物學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小如表示,當時斯文豪以領事身分前來台灣,卻以其豐富的鳥類知識致力尋找、鑑定台灣的鳥種,開啟了台灣鳥類學的第一頁。
林相改良的受害者
台灣有紀錄的鳥約四百種,十六種為台灣特有種,其中以藍腹鷴和帝雉體型最大,也格外引人注目。
藍腹鷴分佈的海拔比帝雉低,斯文豪來台期間,首先在山上看到了其他國家沒有、令他「驚豔」的藍腹鷴。他把藍腹鷴標本帶回英國後,這種美麗的大型雉鳥,果然在歐洲造成轟動,成為西方人最早知道的台灣特有種動物。
由於它在國際間的盛名,一九六二年,國際保育聯盟把它列入紅皮書(被指定受國際保護的世界各種珍貴瀕臨絕種動植物名冊)中受保護。
斯文豪來台時,藍腹鷴雖不是普遍可見,但他有「偶爾還可以在低山地區的樹林或原住民的屋頂上,看到它們在展示自己」的記載。
今天二千公尺以下的地區,已見不到它們的蹤影。因為它們生長的原始闊葉林被視為沒有經濟價值的林木,二千公尺以下的原始林被大量「林相改良」——砍伐後改種經濟林,它不像闊葉林那樣隱密,藍腹鷴不喜歡,只好另擇高處發展。
人類與雉鳥密不可分
雖然被視為瀕臨絕種,「但要雉科鳥消失,並不容易」,「野生的鳥」一書舉十九世紀美國雉科鳥類野火雞也曾遭濫殺為例,當時它們數量雖急遽減少,但目前仍然存在。
理由之一,是因為它們在陸地生存的本領還是很強。由於走路的機會比飛翔多,它們的腳也比生活在樹上、海洋、沼澤的鳥發達,遇到「壞人」,跑起來很快;飛翔的能力也未消失。木柵動物園鳥園組長姚重志表示,藍腹鷴在危急時,可以一口氣由這個山頭飛到另一個山頭。
另一不易亡種的原因是,「雉科鳥很能適應人類文明,幾乎所有家禽都是雉類演化而成」,大衛.艾登堡在另一本著作「活生生的地球」中再次提到雉鳥時表示。
人們在雉鳥的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工繁殖、改良品種一直不斷。因此,雖然藍腹鷴是野生雉類,人們進行他的繁殖卻是輕而易舉。
野生野長,逍遙自在
藍腹鷴正是目前我國民間人工繁殖最多的野生動物之一。台南縣學甲鎮有人繁殖到五、六百隻,賣給人觀賞、飼養。當然,少不了也有用來當「山珍」進補的。台北市木柵動物園為了要讓大家能在動物園看到台灣特有的動物,目前也在進行藍腹鷴人工繁殖。
對於被人工繁殖、養在人類勢力範圍中的雉科鳥,我們的老祖先莊子倒有一段話,可代表它們的心聲:「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意思是說:它們寧可野生野長,逍遙自在,不願在籠中飽食終日,雖被養的白白胖胖,精神並不爽快。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上山賞鳥的謝孝同另有擔心。他曾指出,人工繁殖的動物品質不如野生種,要是有人好心想「復育」特稀有動物而將藍腹鷴野放,或佛教的善男信女買來四處「放生」,會影響野生鳥的品種,也可能破壞自然環境。
以自然為導師
另一位保育人士則以為,謝孝同深入原始森林、忍受各種不便、勞動筋骨、花一天時間等看一隻藍腹鷴、見到鳥時又不敢驚動它……的經驗,可以提醒現代人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和尊敬、愛惜我們的山林。
況且,坐在家中養寵物,或到動物園看被人養大的動物,是不能與「使自己也和鳥一樣,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所給人的體悟相提並論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