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田轉機
「我們希望利用生態經營管理的方式,將這些休耕、廢耕的土地轉換為具有生態功能的棲地,同時藉由社區營造,讓居民參與棲地經營和保護的工作,並透過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的收入,幫助福寶村創造經濟效益。」蔡嘉揚表示,這樣的構想初期只有二、三成的居民贊同,但在黃村長大力支持下,彰化環保聯盟從民國八十九年開始,便向農委會申請經費,陸續租下二十公頃廢耕農地,展開有計畫的棲地營造工作。
「我們根據每一塊棲地的特性和預計達成的目標來經營,」蔡嘉揚以「覓食棲地」的營造為例解釋,水鳥遷移或在台灣渡冬時,對棲息地的要求並不高,只要一塊魚塭或堤岸,就可以擠下數千隻鳥兒;然而,它們更需要的是食物能量的補充,因此「底棲生物」如蟹、貝、魚、蝦等來源是否充足,就是經營的重點。
由於底棲生物是否生長良好,與水質好壞有關,靠近漁塭的棲地因為鹽分高,藻類大量滋生,使得水和土壤嚴重缺氧(即優養化),底棲生物死亡,所以必須先移除藻類,再進行水質改善和恢復水文循環的治本工作;優養化嚴重的土壤,則要以翻土的方式,讓土壤重新接觸氧氣。此外,還要進行水位控制,否則水位太高,將使得中小型的鷸6科水鳥無法覓食。
除了經營水鳥的覓食棲地外,「繁殖棲地」的營造、「多樣化棲地」的設計,也都循序漸進的進行,還有一些是需要保存原樣的特殊棲地。經過三年的經營復育,目前已經吸引一百六十種鳥類在福寶溼地棲息覓食、十多種鳥類在當地繁衍後代。

經過三年復育經營,福寶溼地吸引了一百六十多種鳥類在當地棲息覓食。圖1為尖尾鷸、圖2為弧邊招潮蟹、圖3為紅冠水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