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五月間,報載:
南斯拉夫的獵人,親眼目睹鵲兒和烏鴉,把窩巢從樹頂搬到有較多濃蔭的樹葉下。
義大利十歲以下的小朋友,暫時不能喝牛奶。
瑞典停止放牧牛羊;西德人在短期內不游泳。
全世界打算到西、北歐旅遊的觀光客,也紛紛打退堂鼓。
……
這一切,都是蘇俄核能電廠災變的輻射惹的禍。
四月下旬,蘇俄車諾比爾核能電廠發生爆炸,就像一記晴天霹靂,炸得人心無所適從,把全世界帶入「恐核」的疑懼深淵中。
爆炸陰影,隨著輻射塵的飄動,也逐漸籠罩我國。
五月七日,原子能委員會測得北部雨水中含有微量放射性碘(碘一三一);隨即又偵測分析水源、飲用水、鮮奶、蔬菜和牧草。
九日結果顯示,蔬菜和牧草中的輻射含量,離「警戒值」廿萬微微居里公斤還有一大段距離。其他測試物則沒有發現。
到了十二日,又是個下雨天,輻射也隨之「下凡」,但雨水裏已不見碘一三一的蹤影。十四日再測,仍然沒有。
十七、十八日,南部地區下雨。受氣候影響,蔬菜中碘一三一含量雖然上升,但仍遠低於警戒值。
儘管專家強調千萬里外飄來的輻射,對我國人體健康並無重大影響,許多人依舊惶惶然。
輻射究竟是「何方神聖」?

清大原子科學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割草取樣,從中偵測國內輻射的強度。(張良綱)
天上飄來無妄之災
簡而言之,輻射(有人稱輻射線)就是從放射性物質放出來的「東西」。
科學家認為,它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包括阿法、貝他、伽馬射線和中子、X光等)。帶電的粒子,很容易將能量儲存在人體;在很小的體積內,能量若過大,就會具破壞性。
輻射又來自何處?「幾乎無所不在」,一位原子科學專家指出,輻射的來源約可分二大類:
第一類是「自然背景輻射」,指的是自然界存在的宇宙射線;地殼堛漪Y些「核種」(指某種元素,如地表上的鈾、釷)。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人體本身也帶有輻射,如骨骼內就含有鉀四十。
第二類是指「人為的輻射」,如醫療上的斷層掃瞄、X光照射,都會產生輻射;而工業上的製品如彩色電視機、螢光表也都帶有輻射。此外,核電廠操作運轉、核子試爆,也是輻射的來源之一。
「既然它原本就存在天地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嚴重的輻射傷害須採骨髓移植手術,這是榮總無菌的「逆向式隔離室」。(張良綱)
存於天地間
原來,在原子彈或核能電廠的鈾分裂時,會產成極大的熱能和分裂產物(如碘一三一、銫一三七……等),這些分裂產物又會產生輻射。
輻射的能量若是太強,不但足以破壞細胞的正常功能,也能改變細胞的遺傳基因。
如眾所周知,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細胞裏則有基因、DNA(去氧核醣核酸)等控制遺傳的「遺傳密碼」。
細胞可分為「體細胞」和「性細胞」(又叫生殖細胞)。當身體的體細胞成長、繁殖,就會照它的「密碼」依樣「拷貝」。一旦人體吸取輻射,細胞核的染色體受到影響,繁殖就不正常,有致癌的可能。這是屬於個體的傷害。
當體內的性細胞受到輻射影響,便會造成遺傳上的傷害,危及後世子孫。
如此說來,輻射簡直一無是處。
「也不盡然」,台大放射科主任黃國茂指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輻射也是一樣。它雖能傷人,但也能救人。
碘一三一是好是壞?
舉例而言,鈾分裂所產生的放射性碘——碘一三一,是各種分裂產物中,含量最高的。它所放出的貝他輻射,雖會破壞正常的細胞,但也可破壞癌細胞,因此可用來治病患的甲狀腺癌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碘一三一所釋放出來的伽馬射線,則能拿來當做核子醫學上放射線免疫分析等診斷、檢驗的工具和「利器」。
然而,碘一三一能使健康的人罹患甲狀腺癌,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般說來,甲狀腺對碘「情有獨鍾」。因為人體的甲狀腺必須從食物中吸收碘,才能合成甲狀腺荷爾蒙,以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因為碘是甲狀腺的「活水源頭」,因此特別容易被甲狀腺吸收。
碘可分非放射性和放射性兩種,但甲狀腺吸收時「來者不拒」,並不會「明辨是非」,所以健康的人體一旦吸收有害的放射性碘就糟了。
甲狀腺獨鍾碘
為什麼蘇俄車諾比爾核能電廠事件發生後,人們掀起購買碘片的狂潮?
「含非放射性碘的碘片能減輕外洩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美國一位專攻核子醫學的物理學家說。碘片的功效是先「佔據」甲狀腺的「地盤」,使體內充滿非放射性碘,如此一來,當放射性碘「攻城掠地」時,體內就已「客滿」,無法再吸收。
但是,「如果在接受放射性碘後再吃碘片,只會每況愈下」,紐約退伍軍人管理醫療中心的羅沙琳.雅洛解釋:「因為他吸收的非放射性碘,會阻礙體內放射性碘排放的速度,所以接受的輻射量也就相對地增加。」
雖然放射性碘(碘一三一)是核能事故外洩輻射物質中含量最大的,但也不一定會致人於死地。
以美國三哩島事件為例,反應器爐心共約有六千四百萬居里的碘一三一,經過測量,真正釋放到大氣的只有十八居里。另一方面,碘一三一如果受包封容器或壓力槽的阻擋,放出的量可能又更少。
因此三哩島事件雖震驚全世界,卻沒人死亡。
「除非是高劑量,碘一三一才會變成可怕的『殺手』!」許多核能專家呼籲民眾,毋須做過度反應。
傷害分三種
話說回來,「知己知彼」、不掉以輕心,總是比較妥當。
正因輻射是如此「無孔不入」,民眾如果知道得越正確、清楚,對自己的生理、心理都有好處。
許多人關心,輻射到底透過什麼途徑進入人體?
輻射會經由呼吸道或傷口進入人體;皮膚也會「呼吸」輻射。此外,輻射對自然環境的汙染,也可能間接地進入人體。例如,牧草被輻射汙染,乳牛吃後便「反應」到牛奶中;許多歐洲國家勸戒人們暫時別喝鮮奶,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輻射對人體的傷害,依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急性效應」、「後顯效應」和「遺傳傷害」三種。
原子能委員會秘書長李育浩表示,「急性效應」是指在短時間內,人體受到一次高劑量的輻射傷害。
通常在急性傷害下,人體的骨髓(「掌管」造血和免疫功能)、生殖腺、甲狀腺、水晶體最易受「打擊」,其中又以骨髓和生殖腺為最。
因為生殖腺和造血組織分裂旺盛,正在持續成長,因此對輻射較敏感;它們不像皮膚、神經的成長已呈穩定成熟,所以一旦「外敵」入侵,就很難招架。
當人體受的輻射量達到一百至二百侖目,傷者會有嘔吐、噁心、全身倦怠、皮膚紅腫或起斑、暫時失去生殖能力、眼睛發生急性結膜炎等現象。四百侖目是半致死劑量,有一半的傷者會在一個月內死亡。若達到六百到一千侖目,百分之九十的人會在四周到六周內死亡;如達一千侖目以上,則在二周內死亡。
潛在的更可怕
傷者若在長時間受到低劑量輻射的曝露,叫「後顯效應」,這類病人致病的潛在期較長,從數年到數十年。傷者可能會得到癌症、白血病、白內障、不孕症;孕婦則有生下畸型兒的可能。
一次高劑量或長時間低劑量的接受輻射,還會造成前面所述的「遺傳傷害」。遺傳因子或染色體的突變,可能造成子孫的遺傳缺陷。
醫學專家發現,日本的廣島、長崎在西元一九四五年被投擲原子彈而爆炸,受輻射傷害的居民在五年後,罹患白血病為其他不受汙染地區的八倍;十年後,許多生還者的肺部、乳房和甲狀腺都出現了硬塊。
蘇俄車諾比爾核能電廠事件一發生,全世界如驚弓之鳥,隨即做了不同的應變,除了前述禁喝牛奶、停止放牧等措施之外,歐洲國家多半禁止食物從汙染區進口。此外,專家還建議人們在食用蔬果前多清洗幾次;如果遭雨淋,最好能立即清洗。
我國有關單位也「動員」起來,每天發佈落塵偵測結果;注意落塵氣團的走向和各國偵測結果;分析各國因應措施和對食品的管制,作為參考;每日採取植物、水土樣品,增加分析的頻率……。人們可在其中得到正確、快速資訊。
知己知彼、不憂不懼
「希望大家對微量的輻射不必過度反應」,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羅俊光在報上大力呼籲。
如此看來,輻射線雖有「洪水猛獸」之勢,卻不如想像中可怕,它可役人但也可役於人。我們一旦認清它的「廬山真面目」,既可產生適當的警戒,也能避免多餘的疑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