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甫臨,行政院孫運璿院長在展望今年工作時表示,促進經濟景氣復甦,為今年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
他說:「過去一年來,我國經濟雖然低迷,可是僑外投資卻相當踴躍,比前年高出24%,顯示各國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頗具信心。現政府正主動引導外資及民間資金,投資發展策略性工業及促使舊有工業自動化,希望國內工商界也積極投資,以提前促成經濟復甦。」
年來經濟問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本刊亦於去年六月號及十月號,兩度報導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及政府採取的因應措施。當時大家對景氣復甦都持樂觀的態度,不料國內外景氣迄今未能好轉;而政府為激發工商業投資意願所採取的多項措施,提供的種種優惠,對業者似乎也並無多大吸引力。因此本刊乃再次走訪學者、專家、工商界領袖及有關單位首長,匯集各方意見,試做一次溝通,並提出一些建議。
造成國內景氣低迷的一個重大原因,是國際經濟不景氣。
臺灣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經濟活動多半為進口原料,加工後出口,賺取其間附加值,屬於以外貿為主導的海島型經濟。據統計,我國每年國民生產毛額的50%以上,都來自外匯收入,故我們對世界景氣特別敏感。
民國卅八年政府遷臺灣,適值二次大戰結束不久,世界各國都致力戰後復興工作,國際經濟趨於蓬勃;加上當時國內種種有利條件:人民勤勞、工資便宜、來自各省的知識分子薈集,及政府政策正確(如實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先發展農業,再以農業扶植工業等),……廿來年使我國經濟高度成長,我國也由農業社會步入工商社會。
此次濟經不景氣與上回不同
民國六十二年,中東戰爭爆發,石油價格波動,引起世界各國物價上漲,造成二次大戰後第一次國際經濟不景氣;我國經濟也遭到打擊,民國六十三年的成長率降至1.12%。但這次不景氣雖來勢洶洶,去得也快,至民國六十五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又提高至13.48%。
可惜好景不長,民國六十八年,伊朗、伊拉克發生戰爭,石油減產,產油國家復採取高價政策,再次引發能源危機,造成世界經濟不景氣。
各國由於已有過經驗,對這次能源危機都「嚴陣以待」。基於上次深受物價上漲之苦,美國率先提高利率,採貨幣緊縮政策,各國也相繼跟進。我國(放款)利率亦從原來的10%左右,不斷提高,最高時曾提到18%。
各國利率相繼提高的結果,造成民間投資意願低落,失業率增高,經濟開始衰退。為保護本國工商業,國際間保護主義興起,造成各國出口困難,世界性不景氣更加嚴重。
一方面由於國際經濟衰退,另方面也是各國自上次能源危機後,便紛紛實施「脫油計畫」——開發新能源、節制耗油工業的發展、推行節約能源運動,以減少用油;各國對石油的需求降低,石油反成為生產過剩,產油國家自食其果,本身財政亦陷入困境。
如此一來,世界經濟景氣更加低迷。因為上回不景氣時,還有富裕的產油國家為市場;這次則全世界普遍陷入困境,因此更難恢復,迄今已進入第五個年頭。
儘快改善工業結構,化危機為轉機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比較兩次不景氣的差別說:「上回不景氣是有外敵入侵,在沒有防備的情形下,被打得頭破血流;這次則是緊張過度,早就做好了防犯措施,結果外敵沒有構成威脅,卻由於緊張過度,把胃痛、心臟病等『內在病症』全引出來了。」
在我國引起的「內在病症」,是工商界投資意願低落,影響工業升級。所有學者專家及政府首長一致認為:「造成國內景氣持續低迷,內部的因素比外來的影響更重要。」
關於國內產業結構的問題,本刊在前兩次報導中,已有詳細分析: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轉型期,一方面由於過去卅年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使得工資上漲,在低價產品的市場上,無法再以低廉工資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技術與資本密集工業尚未發展成氣候,未能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在高價值產品的市場上,也未具競爭力;又遭逢世界經濟不景氣,出口更加困難。
要提高我國產品的競爭力,可由兩方面進行:對舊有工業宜增加投資,改用自動化機器,提高生產力,或開發售價較高的高級產品,以平衡工資上漲;另一方面就是發展新的資訊、機械等策略性工業,也就是要盡快由勞力密集走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
經濟部長趙耀東自七十年底上任後,就不斷呼籲工商界,把這次經濟「危機」,當做「轉機」,趁景氣低迷時,設備便宜、工人容易找、政府又有種種優惠,趕快投資更新設備、開發新產品,使企業脫胎換骨。
積極採行獎勵投資措施
在協助及獎勵業者投資方面,政府採行了多種措施,依性質、用途可分為:「救急」式——如最近剛頒行的「紓解企業年關及春節期間資金困難方案」;與「救窮」式——如去年提出的「改善投資環境及促進投資方案」、「促進投資意願及景氣復甦九項措施」、「五項加強刺激投資意願措施」等。這些措施的主要內容是:降低利率、放寬融資條件、給予投資者種種稅捐優惠等。
民間對政府這兩類措施有不同的反應。在政府提供的貸款中,屬於「救急」性質的,申貸者頗眾;而若是有購買機器、引進設備等條件限制的,如「六億美元技術密集與主要出口工業專案貸款」,則門庭寥落,自民國六十八年設立迄今,僅約貸出半數。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辜振甫說:「對營運情況不佳、資金周轉困難的業者來說,融資和減稅可解燃眉之急,在工商界普遍不景氣時,自然受業者歡迎;但若要增加投資,改變產業結構,還牽涉到業者的投資意願與能力、相關法令、制度的配合等問題,要有整套計畫,才能產生作用。」
法令無法配合,影響獎勵投資效果
舉例來說,政府一再鼓勵業者研究發展新產品;廠商投下資本,開發出新產品,則要依法申請專利權。而專利審查及公告,耗時費日,在這段期間,仿造品往往已行銷市面;由於他們不必花研究、設計費用,成本低、售價便宜,銷路可能比「真品」還好。
專利法一百廿六條規定,仿造有專利權之新產品,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科以二千圓以下罰金。兩千銀圓,不過新臺灣幣六千元,處罰過輕,無法有效遏阻仿冒。真正花費心力、財力研究的廠商,無法得益,反而投機者佔便宜,業者投資研究發展的意願,自然大受影響。
再以政府推行自動化生產而言,辜理事長說:「不錯,理論上自動化生產是可減少工資花費,降低成本。但自動化適宜大量生產,而我們的業者目前仍多屬中小企業,產量不大;若向銀行貸款購買機器,還要負擔利息、機器折舊費等,產品的單位成本恐怕比人工生產還高。若想大量生產,又不知那埵野奕鶠C在商言商,廠家經過精打細算,故未有實施自動化生產的意願。」
即使廠商肯把眼光放遠,考慮到自動化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願意採行,但中小企業人力、財力都不足,無法掌握新的技術與國外商情,根本不知如何進行——引進什麼技術?購買什麼機器?在那媔R最便宜?……若想投資策略性工業,由於業者過去沒做過,更不知道從何下手了。
「錦上添花」易,「雪中途炭」難
辜理事長說:「這許多結糾在一起,廠商的投資意願因此低落。而減稅與融資兩項優惠,中小企業也很難受惠。以減稅來說,譬如『投資抵減』措施,立意很好,但限制太多,適用範圍不大。再以銀行融資而言,我們的銀行多為公營機構,營運上防弊重於興利,貸款條件苛、手續繁,雖經政府一再放寬融資條件,但中小企業仍難貸到款。因此企業經營困難時,融資是業者的一線希望,他們願意試著去申請;可是在改善產業結構上,中小企業已有上述種種困難,因此多仍按兵不動。」
就銀行立場來說,經濟不景氣時,放款風險大,嚴格審查借款業者,有其必要;問題在我們的中小企業,本身組織不健全,往往提不出完整的財務報表,自然申貸不到資金。結果形成一種現象:營運情況良好、財務健全的廠家,才能借到錢;而情況危急、極需幫助的中小企業,因本身不夠健全,所以借不到錢。
「慢性病」短期內不易根治
由以上政府措施及業者反應,可以大略看出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問題,真是盤根錯節。
臺灣大教授王作榮說:「這是由於過去卅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而許多法令、制度,乃至人的觀念,都沒有及時修正,因此產生了法令不合時宜、金融體系無法配合經濟發展、行政單位辦事效率偏低、業者仍普遍欠缺現代企業經營觀念等問題。這些問題歷年累積下來,景氣好時,隱而未現;一旦景氣不好,缺點便全暴露出來了。」
民國六十二年第一次世界經濟不景氣時,這些問題首次暴露,當時政府曾呼籲工商業改善結構,促使「工業升級」;然如前所述,第一次不景氣很快過去,我國經濟迅速恢復高成長,大家又把這些問題忽略了,認為只要國際景氣繁榮,我國經濟就能成長。因此迄今我國工業仍未升級。時間上的遲延,使得這些「內在病症」加重,愈來愈難根治,也使我國產品的外銷能力日趨薄弱,對這次不景氣招架無力。
影響我國工業升級的因素,大致可分為觀念未能革新、結構改變困難(包括如何使舊有工業自動化、開發新產品、投資策略性工業等)、以及環境未能充分配合三方面,針對這些「病症」,政府已有不少「對症下藥」的措施;學者專家也紛紛「診斷病因」,提出各種「藥方」,現分別討論於下:
社會觀念極須革新
經濟發展,要社會大眾具備求新求變的共識與意願,大家都能接受或養成新的價值觀念,並且努力追求新的投資對象,使社會洋溢蓬勃的朝氣,產生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然而,現在一方面由於景氣低迷,業者心態多趨向保守,不願「輕舉妄動」;另一方面則是上次的經驗,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國際景氣好轉,國內經濟就能復甦,現在不妨苦撐待變,因此普遍投資意願低落。
臺灣大教授王作榮說:「苦撐待變乃消極的態度,只是觀望和等待景氣復甦,並無實際的助益;其實只要肯增加投資,更新設備,開發新產品,使我們的產品競爭力比他國強,國內的景氣便會先國際景氣而復甦。如果大家都只是觀望,那麼即使國際景氣復甦,我們的產品無競爭力,國內的景氣還是會一樣低迷。」
辜振甫則呼籲工商界:「不景氣時,企業經營上的缺點都暴露出來了,這正是檢討、改進的機會。企業界也適用『多難興邦』,趁不景氣時,改善管理與組織,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使企業脫胎換骨。」
中小企業宜合併經營
除了社會觀念極須革新外,現代化企業經營的觀念也極待建立。
前面辜振甫提到過,中小企業業者不是不想擴大生產規模與走向自動化,但是實「不能也」,非「不為也」。對於這一點,專家與政府並非不瞭解,他們開出的藥方是:合併經營。然此方開來容易,接受者卻不多。因為中國人都愛「獨當一面」,不論能力、財力如何,都想自己當老闆,這使得國內中小企業數量約佔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的人力、財力不足,產品數量不多,無力發展研究設計單位,實施生產自動化的意願較低、能力不足,且多是家族式經營,組織、財務、行銷系統都不健全,沒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工業升級的挑戰。因此趙部長積極呼籲、獎勵企業合併經營。
願意合併經營的企業,可享種種稅捐優惠,但業者對合併的興趣不大;雖然趙部長天天高聲疾呼,仍是成效不彰。
林建山說:「這一方面是由於國人『寧為雞首,毋為牛後』的民族性使然;另一方面則是國人尚未建立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的觀念。因此要推動企業合併經營,恐怕還得一段時間才能奏效。」
「自動化先鋒隊」已展開行動
趙部長說:「為協助中小企業實施自動化生產,經濟部已將今年定為『行動年』,將採取實際行動,提供中小企業技術服務及資金協助。」目前,經濟部已撥專款新臺灣幣一億五千萬元,組織「提高中小型工廠生產力先鋒隊」,主動到各工廠訪問、調查。
「先鋒隊」由專業人員組成,他們優先選擇業績較佳、具外銷能力的中小型工廠為協助對象。經過他們調查研究做成的建議,業者如願採行,本身只須拿出20%的資金,其餘80%由經濟部協助他們向銀行貸款。而且這項融資,給予二年寬免期,第三年才開始還本付息,分五年付清。
林建山指出:「先鋒隊不須在細節上指導業者,只要把關鍵『點』出就行了。重要的是,有先鋒隊去訪視,能讓業者感受到政府對他們的關心;這種精神上的鼓勵與提醒,應能促使業者發展與實施自動化生產。」
「先鋒隊」的構想來自經濟部顧問石滋宜博士。去年十一月他由加拿大回國時,和趙部長談起這項構想,引起趙部長極大的興趣,想立刻進行,然因石博士赴美而擱置。
去年十二月底石博士回國後,便到處「招兵買馬」,自任第一支「先鋒隊」的領隊。在元旦假期中,他已選出五位有經驗、且對自動化充滿抱負的專家,於今年元月四日展開實際行動,前往各大小工廠,「診斷」現有生產過程是否合理,進而提出改進意見。
東吳大學教授侯家駒建議:「『先鋒隊』的組成分子,除推行自動化的專家外,還應包括管理、財務等專門人才,集中全力選少數幾家(如每種行業選一家)較具發展潛力的廠商,從設備、財務、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輔導,務必建立一些成功的例子,才能激發其他業者接受輔導的意願。」
除了協助及獎勵舊有工業實施自動化、生產高品質新產品外,經濟部並積極獎勵業者投資發展策略性工業——主要是資訊與機械工業。
政府參與投資策略性工業
為鼓勵業者投資策略性工業,政府除提供融資、稅捐減免等優惠外,半年前交通銀行成立投資業務處,參與策略性工業投資。上月底經建會通過「交通銀行發展策略性工業及重要要工業中長期低利貸款要點」,貸款總額暫定新臺灣幣一百億元,將過去只有購買機器設備才能申請此項低利貸款,擴大及於購買廠房、研究發展及購買技術等費用。
資訊工業就是電腦工業,是目前各先進國家工業發展的重點。
六○年代,我國電子工業高度發展,奠下生產電腦的基礎,惟高級程式設計人才較缺乏。因此,近年來政府以提供貸款、減稅、關稅保護等種種優惠,鼓勵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帶動國內資訊工業發展。
國內業者投資資訊工業也享有相同優惠。由於這類尖端性科技的投資頗具風險,目前財政部正在籌組「創業投資公司」,將進一步參與投資,與業者分擔風險。
設大汽車廠,帶動機械工業發展
設大汽車廠是趙部長為發展機械工業而提出的一帖「催化劑」。他說:「我們不只是為造汽車而辦汽車廠。因為汽車工業是一種『火車頭工業』,我們希望透過與外國大公司合作,引進技術和市場,發展它的零組件工業;也就是說,辦大汽車廠只是手段,目的在帶動國內機械工業的發展。」
去年底,經濟部與日本豐田株式會社簽約,由我國投資55%,豐田投資45%,合作生產汽車。雙方談判過程中,趙部長堅持:一、車輛品質要和日本豐田總廠出品的一樣;二、產品外銷比例不能變動。大汽車廠訂於民國七十五年開始生產,產量逐年增加,至民國八十二年,達到年產卅萬輛的目標,其中有半數由豐田株式會社負責外銷。
趙部長說:「所以要堅持外銷,一方面因為我們是外貿導向的國家,產品應以外銷為目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外銷產品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一般說來品質較高,如有外銷的目標與壓力,產品品質必須有一定水準,這樣才能達到引進技術的目的。」
各方對成立大汽車廠爭議甚多。有些學者專家認為,由我國過去與日本合作的經驗來看,日人太會做生意,與他們合作,恐難達到引進技術的目的,反而可能大權旁落,使我們的大汽車廠淪為豐田的一個分廠。
臺灣灣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泰英則認為:「這項合約前後談判歷時兩年多,中日雙方已就所有細節進行討論,並在合約上明白規定,如一年派多少人到日本豐田總廠受訓,逐年增加使用國內所產零件的比率等,可謂所慮周詳,鉅細靡遺。而且,大汽車廠投資總額為新臺灣幣二百一十六億元,機器、設備與廠房都在我國,豐田如果想撤資,勢必遭受很大損失,半途撤資的可能性也極小。」
發揮設廠目的,各方樂見其成
還有人認為,近來國內六家汽車廠的設備利用率僅65%,營運狀況不佳,此時設大汽車廠,對他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一位經濟學家指出:「政府長期以高額關稅保護國內汽車工業,限制整車進口;而這些廠商並沒有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研究發展,提高產品自製率,卻只靠進口零件,做『汽車裝配』。由於進口零件成本較高,於是又提高售價,使消費者蒙受損失。他們不但無力外銷,內銷汽車也價不廉、物不美。這種企業何必還要保護?何況現在距大汽車廠全額生產還有十年,如果業者肯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研究發展,提高自製率,加強產品的競爭能力,將來還是能大有可為。」
未來大汽車廠外銷的車輛,將掛「豐田」品牌,這件事也引起非議,認為我們應建立自己的廠牌。趙部長解釋他做這項決定的理由:「我們要考慮現實情況,不能夜郎自大。汽車的銷售,必須有完善的售後服務配合;豐田汽車的服務網遍佈全球,所以他們的汽車容易銷售,如果掛我們自己的廠牌,外銷勢必困難得多。」
大汽車廠爭論雖多,但已勢在必行。我們支持經濟部的做法,但也希望政府今後能時時注意輿論,接納各方意見,步步小心,務使此計畫成功,充分達成投資設廠的目的。
除了上述工業結構的改變外,要使我國工業升級,還須有環境——法令、金融體系、外貿能力等相配合。
經濟法規極須改進
經濟專家林建山說:「我們經濟方面的法令,有很多是該有的沒有,如專利法;但不該有的卻有了,如國營事業法。」
談到不該有的國營事業法,臺灣大教授邊裕淵也說:「趙部長上任後就表示決心整頓國營事業,可是一年來效果並不大,就是因為沒能針對癥結下藥。」「國營事業的弊病不在那些呆人、呆時、呆料,而在國營事業管理法。」
她以「呆料」為例說:「依國營事業管理法規定,進口原料必須層層上報,待核准後,才能購買。而公家機關的公文旅行往往費時頗多,待真正進口使用,恐已耽誤商時。為了備用,國營事業只好每次多買一點,因此存著『呆料』。這項規定的作用,原本是為防止承辦人營私舞弊,但對現代企業管理已不適用。」
此外,有關經濟方面不合時宜的法令,亦俯拾皆是。目前經濟部整理有關法令,共計二千餘種,預計要花三年時間才能通盤整理完畢。
對正要從開發中步向已開發的國家來說,專業銀行負有帶動創導性投資、促進國家工業結構轉型的重大使命。
外國開發銀行多屬公營,對政府倡導的工業提供利率低、期限長的融資,或參與投資。專業銀行的目的不在謀利,有的甚至不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我國的專業銀行有:交通銀行、中小企業銀行、輸出入銀行、農民銀行、臺灣灣土地銀行等,然多未能發揮專業效能,經營業務與一般銀行差別不大。
專業銀行應發揮其功能
徐部長說:「過去,專業銀行由於資金不足,專門人才(審核投資計畫是否可行,是否值得貸予款項或參與投資)缺乏,無法發揮特有的功能是事實,但近來已在改進。譬如我們把郵政儲金轉入交通銀行,充裕它的資金;並為專業銀行延攬資訊、電子、機械等工業的專門人才,開始發揮帶動投資的作用。」
交通銀行投資業務處經理白俊男認為,專業銀行應再加強參與民間投資,達到「帶動投資」的效果。因為政府參加投資,與民間企業分擔風險,可加強業者信心,激發投資意願。目前政府參與的投資範圍多限於策略性工業,似可擴及協助傳統工業自動化。
銀行的資金融通,對企業運作非常重要,但我國銀行作風多被動、保守,常受人非議。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于宗先分析說:「我國銀行多是公營事業,創造聚積的利潤不屬於行方,須悉數繳庫。放款放多了,銀行有盈餘,行員享受不到;反之,萬一放出去的款項無法收回,形成呆帳,則要追究行政責任,弄不好還會記過、調職。權衡輕重,自然是寧願保守,免得擔風險。」
金融事業宜逐步開放民營
因此,許多專家及業者呼籲應將銀行開放民營,使其經營更主動、有活力,充分配合工商界需要。財政部徐部長說:「一般說來,民營機構的效率較高,應盡量開放民營。但這個原則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有一套完整的『競賽規則』,讓企業依此自由競爭。」
財政部已在修改銀行法,為金融事業建立「競賽規則」。至於銀行何時開放民營,徐部長認為客觀環境尚未成熟,暫時不宜透露。
于宗先還呼籲民間對「呆帳」應有正確觀念。他說:「銀行也是在做生意——收入資金,再把錢借出去,賺取其間利息的差額。做買賣不能保證永遠賺錢,有呆帳是正常情形,只要承辦人員是按合法手續放款,沒有受賄舞弊,就不該受責備及擔負責任。」
工業升級,貿易也要升級
國貿局長蕭萬長說:「要恢復並開拓我國外銷市場,須注意內在與外在兩方面:內在應注意非價格因素的競爭能力,如產品品質、設計包裝、售後服務、商場信譽等,不要再依賴低價為競爭條件;外在則是須發展大貿易商,以專業人才及雄厚的財力,去蒐集、分析、研究國際商情,掌握世界經濟動向。這兩方面可謂唇齒相依,相輔相成。也就是在積極促進『工業升級』的現在,也要推動『貿易升級』。」
蕭局長並計畫開放外國大公司來華投資設立大貿易商,引進他們的行銷技術,並且可以利用他們的行銷網,將我們的產品運銷世界各地。
目前國貿局將貿易商按每年業績分成等級,給予不同優惠,業績愈高優惠愈多,以鼓勵貿易商合併經營,合併計算業績,爭取較多優惠。目前國內有五家資本額在新臺灣幣二千萬元以上的大貿易商,但由於規模在國際上說來尚不夠大,未能完全掌握商情;且國人自製自銷的觀念尚未改變,加上小貿易商的惡性競爭,營運狀況並不理想。
加強輔導大貿易商
辜振甫認為,政府應加強輔導大貿易商。他說:「國人一向以為透過貿易商購買原料及銷售產品,必須付給佣金,是划不來的事,故生產單位多附設一個部門,自行處理對外貿易事宜。殊不知大貿易商有專業人才、國外設有資料網,能確實掌握商情,知道從那媔i口原料最合算(包括售價、運費等變數),將產品銷往何處可以賣得最好的價錢……,透過它進出口,雖須付給佣金,然所得的利潤仍比自己進出口高。但目前國內貿易商的規模普遍嫌小,無法確切掌握國際商情。臺灣灣經濟以外貿為導向,如果不趕緊發展大貿易商,即使工業升級了,能生產價廉物美的產品,卻不知那裏有市場,還是沒有用。所以政府應更積極輔導大貿易商,譬如在一定年限裡,將大宗物資的採購,交由大貿易商負責。」
經濟事務經緯萬端,往往在「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原則下取捨;站在不同立場,由不同觀點,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雖然各方一致認為目前我們應改善產業結構、提高產銷能力、加強管理營運,促使工業升級,但對做法有不同意見。由於促使工業升級是個長程目標,目前討論的多半屬原則性問題,專家的意見比較起來還算相差不遠;至於促使當前國內景氣復甦的短期目標,有關做法,專家間頗有爭論。
利率匯率問題爭論頗大
爭論最多的是利率與匯率問題。
民國六十八年經濟開始不景氣時,為了避免物價上漲,央行採取反通貨膨脹政策,大幅調高利率。結果雖然有效抑制物價上漲,卻造成工商界投資意願低落。
當時又因美國採高利率政策,吸引各重要工業國家資金大量流入,美元遂成為強勢貨幣,各國通貨紛紛對美元大幅貶值。我國由於非國際貨幣基金會成員,新臺灣幣無法直接與其他貨幣交易,匯率一向都是透過美元換算,各國通貨對美元貶值時,新臺灣幣未能及時貶值,造成對其他國家通貨升值。由於新臺灣幣幣值高估,造成對歐洲出口困難。
當時國內經濟學家紛紛提出建議,主要意見分成兩派,代表人物為臺灣大教授王作榮及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蔣碩傑,展開一場「王蔣經濟論戰」。
王作榮主張,政府應立即降低利率與匯率,紓解工商業困境,刺激景氣復甦。而蔣碩傑曾於民國卅五至卅七年間在北京大學任教,目睹當年大陸因金元券濫發所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並且印象深刻;他認為,降低利率與匯率會引起物價上漲,造成幣值不穩,致使社會不安,反對降低。
這場論戰持續了兩年,開始時央行採用蔣派理論,直到民國七十年上半年,國內景氣不但沒有復甦跡象,甚至還有每下愈況之勢,始宣佈降低利率,迄今已下降八次,降低幅度達七點二五個百分點;新臺灣幣也對美元貶值了約10%。一般認為,目前我國利率水準已較美國、西德等國低,頗能符合工商界需要;匯率與實質有效匯率也漸接近了。
利率與匯率應從全盤探討
但有人以為,利率與匯率的調整總是嫌遲,不景氣已經形成,難以挽回;甚至還認為,如果當時央行能及時調整利率與匯率,景氣將不會如此持續低迷。
央行總裁俞國華說:「調整利率、匯率,要通盤考慮,不能顧此失彼。以利率來說,貸款人希望降低,存款人希望提高,若利率大幅降低,造成儲蓄意願低落,沒有儲蓄,銀行又那有資金貸放?新臺灣幣貶值對出口有利,但對進口不利;我國資源缺乏,原料全賴進口,匯率一降低,進口成本上漲,出口產品價格就跟著提高,競爭力就降低了。所以降低匯率對刺激出口固然有效,但只有短期效果;且要考慮它的副作用,譬如我國一年約進口美金五十億元的石油,新臺灣幣貶值一元,中油公司就得多支出新臺灣幣五十億元。如果中油公司沒有足夠的盈餘補貼,這些費用勢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最明顯的就是電費調升,電費一調高,其他物價也會跟著漲。所以利率、匯率的調整與否,非審慎從事不可。」
是否增加公共投資,專家看法不同
王作榮教授又主張,政府應增加公共投資,以刺激景氣復甦。因為政府投資興建大工程,須動用很多人力與物力,可以帶動許多行業復甦。
但專家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林建山表示:「在經濟學理論中,有所謂『擠出效果』——國家資源就這麼多,公經濟部門增加使用,私經濟部門可用的就減少。譬如政府增加公共投資,資金流向政府部門,銀行可貸給民間的金額就減少;不如把這些資金拿來參與民間投資,對刺激景氣復甦更有效。」
東吳大學教授侯家駒則認為:「增加公共投資,對促進景氣復甦確有立竿見影之效,可算是一劑『強心針』。但強心針不能常打,目前每年政府投資金額已佔全國總投資金額的51%,實不宜再增加。」
韓國與新加坡採強制做法
邊裕淵教授認為,政府為刺激景氣復甦,確已用盡各種辦法,但做法都太「溫和」,以致效果不彰。
舉例來說,政府多年來鼓勵企業合併經營,但沒什麼效果;而與我們處境相似的韓國,卻推行得很順利。因為韓國政府規定,每種企業必須達到一定業績,否則終止銀行貸款,取消稅捐優惠;若次年情況仍未改善,則吊銷營業執照。為了達到業績標準,業者只有合併經營。
再以新加坡來說,只要政府認為國家不需要這項工業,就禁止設廠,業者也無異議;但在我國,政府做法要民主、開放得多,經濟部如打算如此行動,勢遭到許多壓力和指責,因此在目前看來不可行。
「此外,政府對業者過度保護,使業者產生倚賴心,一切問題都等政府來為他解決」,邊教授說:「所以今後政府應放棄『保母主義』,業者則應放棄『奶瓶主義』。」
王作榮教授也認為政府不宜對工商業過度保護。他說:「愈是緊張,愈要崇法務實,才能穩住局面,安渡難關。政府對情況危急的工商企業,不循正常途徑給予緊急融資,會給人一種印象,就是老闆肥了荷包拍手就走,留下爛攤子自有政府收拾。政府不應被認為是爛攤子的收拾者,誰擺下爛攤子,誰就得負責,政府要窮追到底,這樣才能維持目前的經濟秩序,穩住陣腳。」
景氣將好轉,亦喜亦憂
關於今年的世界景氣,國貿局長蕭萬長分析:「目前各國的利率都在下降,物價也都趨向平穩,匯率波動逐漸穩定,且國際油價只會下降、不會上漲,各國的存貨已很低,這些是有利景氣復甦的條件。所以一般都預料,今年世界經濟將開始復甦;但由於不景氣時間太長,各國都已元氣大傷,復甦的速度會比較慢。」
面臨景氣有好轉跡象,趙部長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他說:「喜的是,世界景氣復甦,我們可多接到一點訂單;憂的是,我們的工業尚未升級,機器設備仍是舊的,生產的恐怕仍是低級品,再加上工資上漲、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短暫的好景馬上便會消失。我們現在已經到了『決戰』關頭,大家要分秒必爭,咬緊牙關,吃三、五年的苦,突破工業現狀,才會有光明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