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韓國其誰?
從國土的臨近、民族情感、歷史淵源、文化交流乃至當前的政治情勢等角度來看,放眼世界,除了韓國,似乎很難再找到一個和中華民國關係如此親密的國家了。
即使沒有親身到過,一般人對韓國的人參、冰天雪地、泡菜、民性強悍,乃至男人會打老婆等,也都耳熟能詳。
但敏感的人,已多少可以感覺到一些中韓關係轉變的微妙訊息。
根據本刊所作的調查結果,整體而言,國人對韓國印象「普通」的最多,佔了百分之四十九.三;持明顯好惡態度的人數在伯仲之間;但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以「不喜歡」的居多。
「從這項結果來看,可以說一般人對韓國的印象還不錯」,文化大學韓國研究所所長林秋山表示,印象好的原因當然可以歸諸於過去的歷史文化。
情感衝擊最難忍受
但他也認為,近幾年來,國人對韓國的印象的確有越變越差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對韓國政府近年來政治、外交態度感到不滿」,林秋山說。
一位曾留學韓國三年的政府官員也指出:「雖然有人認為國人對韓國印象的轉變,與經濟上競爭的壓力,以及在做生意時的不愉快經驗有關,但論原因,政治因素還是大於經濟因素。」
這些說法,與本刊所做的調查結果相符。在回答「不喜歡」韓國者,繼續作答的開放性問題「為什麼?」中,答案主要集中在「太現實」、「媚共」、「對投奔自由義士事件處理感到不滿」,其次才是「經濟上與我國競爭激烈」。
對於一般人的這項態度,林秋山認為有些流於情緒化。他說:「我們過去一直當韓國是最好的朋友,在政治上還有同仇敵愾、唇齒相依的情分;一旦發現他們並沒有同等的對待我們,感情上的衝擊當然難以忍受。」
「情緒化的反應不切實際,我們應該做的,是多瞭解韓國的情況及需要」,林秋山強調。
肯定反共立場
韓國在韓戰後處於分裂狀態,北韓的虎視眈眈,加上日據時代「南農北工」的分治,韓國人目前最重要的便是求生存和避免戰爭。為了迎頭趕上先進工業國,也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近年來他們採行的現實外交作法,自有其歷史和國際因素。
當前韓國在其「北進政策」的指導下,不但積極推動「南北會談」和「交叉承認」(以美國承認北韓換取中共承認韓國);在處理所謂的「中國問題」上,亦有明顯討好中共的傾向。
「我認為,韓國基本上是反共的,現在我們首先便是做好自己的工作,除了強調雙方在大原則下利益一致,更要加強實質的關係」,曾在韓國留學的那位政府官員也說。
顯然,韓國反共的形象,與最近外交上的做法,困惑了在台北的中國人。在本刊的問卷調查中,對「中韓關係未來發展」,答「很樂觀」或「樂觀」的,共佔了百分之卅二.二;答「很不樂觀」或「不樂觀的」,也佔了百分之卅三.六。
一道難解的方程式
近年來,赴韓觀光的我國遊客逐漸增加,許多人對韓國城市的硬體建設,以及街道的整潔井然多有讚譽;韓國致力體育活動,儼然已有亞洲體育強國之勢,也讓國人持肯定的態度。
在回答「喜歡」韓國者,繼續作答的一個開放性問題「為什麼?」中,答案集中在:「與中國人很像」、「勇於改革」、「進步很快」、「人民勤奮」等。
其中有一位回答:「我對韓國政府近年來在外交事務上的作為不滿意;但一般老百姓還是很值得珍惜的朋友。記得六義士事件時,我正在韓國,一般韓國人都對我表示很同情他們的處境。無論中韓外交關係未來發展如何,這一點我永遠不會忘記。」
傳統友誼、現實情勢,中韓關係似乎成了一道難解的方程式。如何解出對我們最有利的答案,實是外交工作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