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是中國人首創的悠久又獨特的藝術。
從古書記載及墓室壁畫,都證明漢代已發展了庭園、假山、盆景的藝術。
六朝隋唐時代,隨著山林文學發達,以自然山林為主體的園林以及將之縮小入缽中的盆栽藝術,更加興盛起來。
唐朝還流行「堂花」,即利用暖室、地窖的設備和特殊技術,來保護花木或促其提早開放。
到了宋代,盆景藝術更著重於詩情表現,而且細分為山水盆栽、樹木盆栽。
山水盆栽以水、石為中心,利用各類石頭、小樹、蘚苔,在淺缽之中造出山野、河川等等景觀,有的甚至把泰山、峨嵋山、三峽、黃山、桂林、陽朔、華山等名山再現於缽中。
例如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有「怪石辨」一文:「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巖岫聳秀,嶮嵌之狀,可登儿案觀玩,亦奇物也。……」形容的就是山水盆栽。
樹木盆栽則在盆中植樹,表現直幹、斜幹、蟠幹、懸崖等特色,等於把自然老樹再現於盆中。
盆景之妙,十分反映出中國人的自然觀與藝術觀。
首先,盆景可說是最人工化的藝術,尤其是樹木盆栽,莫不需要人工細細照顧,慢慢培育。然而盆景藝術又旨在反映大自然情景,希望創造出宇宙自然的縮影;許多盆栽照片,如果遮去底下的缽,有時簡直令人誤會它正是大自然的一景。
也就是說,在無法直接徜徉於真實的山林之時,則利用盆栽移自然景觀於觸目可及之處。
其次,培育盆景——最忌揠苗助長,也最需歲月與耐心,有的盆栽樹齡已達數百年,但還沒達到理想形態,這一件「作品」仍需在下一個照顧的人手裡完成。
這種傳世、傳承有序的藝術欣賞觀念,是中國人的哲學——一件藝術品在藝術家本人創作之後,還不算克竟其功,它還得經過一代一代的收藏、鑑賞,才逐漸完成。書畫上的題識、蓋鑑賞印即是一例,而盆景也是一個最好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