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子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栽種歷史,醃漬後不僅是好吃的零食,傳統上並以為它能生津止渴、清涼解熱。梅果因過於酸澀,不宜生食,現代人以糖漬、鹽醃處理,加工製成話梅、烏梅、梅醬、梅汁……等各色食品,美味爽口,經濟價值頗大。梅子除了食用,尚能入藥,古時外用為消炎劑,內服則以為有祛痰鎮咳、止痛及驅蟲之效;而其果實所含有機酸,確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甜蜜、酸溜的各式梅子,為日常飲食憑添了無限風味。
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梅樹的栽植。詩經召南記載著:「標有梅,其實七兮。」梅實,相信就是今日的梅子。尚書亦曾提及:「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據專家推測,約在二千年前,人們已知道食用梅實,並以鹽來調味。
梅樹屬薔薇科、櫻屬,為落葉喬木。梅樹可供賞花或採果:梅花呈白、粉紅、紅三色,色澤清麗、姿態高雅、芳香撲鼻;梅葉呈橢圓至卵形,葉緣有鋸齒;果實為核果,初為綠色,成熟時轉為金黃,其味帶酸,因此又叫「含酸子」。宋蘇東坡曾有詩云:「金盤未薦含酸子。」所指正是梅子。
此外,梅子還有個有趣的別名叫「曹公」,曹公是指曹操。三國時代,曹操率兵行軍,因迷途找不到水源,眾人渴熱難當。曹操為振奮軍心,宣稱前有梅林,果實甘酸,可以解渴。士兵聞後垂涎不已,頓時士氣大振,乃繼續前行,終於尋獲原路而回。這段「望梅止渴」的典故,是後人將梅子稱作「曹公」的由來。

圖1:以竹竿敲打梅枝,採梅速度快且方便,但易損傷梅枝及梅果。(鐘永和)
信義鄉栽梅最多
梅子原產我國,西南各省尤多,其中以浙江省超山和長興一帶最著名。而台灣栽培的梅樹,據傳為三百多年前自華南引進,目前產梅區有南投、嘉義、台中和苗栗等縣,以南投縣栽植最豐,約佔全省四分之三。
日據時代,南投只有少數梅樹栽種。民國四十年左右,原本主產香蕉的南投因外銷情勢不佳,許多農民將蕉園改種梅樹;因當地氣候、土壤均宜,所產梅子品質極佳,於是當地農家於四十五年開始普遍栽種。梅農辛勤栽植,再加農林廳的協助:引進優良品種、改進栽種技術,成績斐然,使得南投成為梅子的主產區;其中又以信義鄉為最,每甲地年產約二萬公斤。
梅樹性喜溫濕,栽種土壤以礫質壤土為佳,適合生長在海拔600∼800公尺的山坡地上。梅子從育苗至結果約須五至七年時間,通常栽種後十年才能大量採收。對梅農而言,這是一項長期投資,不能馬上獲得「成果」;但梅子的樹齡長,成樹後需肥量較其他果樹少,且病蟲害亦少,毋須特別管理,雖然資本回收較慢,農民仍能賺取極高利潤。

2:梅樹適合生長在海拔六百~八百公尺的山坡上。(鐘永和)
採梅時節,熱鬧如趕集
梅子品種約有七十餘、較常栽種的有五類:大青梅、胭脂梅、萬山梅、洪梅枝梅及一條溝梅。其中大青梅因果實碩大,外形漂亮不帶黑點,且酸度較低,最受歡迎。
梅樹每年開花結果一次,清明過後是梅子採收時節,一般需半個月至廿天採收完畢。採梅得趁早,必須在梅子青綠時摘下才利於加工,價錢亦佳,否則等它黃熟時已乏人問津。果農事先自本地或附近村鎮約定雇工採梅——男工每天工資約五百元,女工約三、四百元,管吃管住,工人直至採完才離開梅園。清明之後,信義鄉街市上人蹤杳杳,顯得冷清僻靜,原來老老少少趕集似的,成群結伴上山採梅去了。
途經信義鄉栽植梅樹的山坡,隨時可見頭戴斗笠、身背竹簍的男男女女穿梭其間。梅林中還不時傳來噼噼啪啪的打梅聲,此起彼落,熱鬧無比。梅樹高度多不超過三公尺,採梅看來不會是苦差事。工人一面採收,一面談天說笑,氣氛十分輕鬆愉快。同來的孩童不甘寂寞,紛紛爬到樹上玩躲迷藏的遊戲;再大一點的孩子則在樹下撿拾「遺珠」,積少成多賣給小店,也能賺得一筆零用錢。小店把梅果曬乾後加糖、鹽、甘草醃漬,製成梅滷作為刨冰配料。

圖3:梅園中,大人忙著採收,小孩則在樹下玩耍或撿拾掉落地上的梅子。(鐘永和)
竹竿打梅,梅落紛紛
採梅通常有二種方式:用手採擷速度較慢,但能保持果實的完整。另一種則以竹竿敲打——將塑膠布攤置樹下,用竿子敲落果實後,再按大小分類,加以裝袋;此法固然省時省力,對梅枝及梅果卻往往造成損傷,但在人工昂貴的今天,梅農多採行此法。
將梅子收集裝袋後,由拼裝車一袋袋運載下山,直接從產地運至市場拍賣。各地的蜜餞工廠派人前來收購,均以現金交易。梅子價格論斤計算,過去每公斤保持新台幣十六、七元,近二年因收成較少,曾達每公斤廿七元。今春霪雨連綿,梅樹開花期正值雨季,花不能授粉,難以結果,遂影響收成(較去年減產三成),因此今年梅價每公斤高達卅元左右。梅子價錢雖高,但梅農卻因產量減少,盈餘並不如前。
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梅子有殺菌之效,常將果肉搗碎,外用為消炎退腫藥;內服則認為是極好的驅蟲藥,並以為能治胃腸疾病,亦可作鎮痛劑。時至現代,各種藥劑已取代這些古方,因梅子藥效尚未經現代醫學認定,故今日的最大用途還是食用。

圖4:青澀的梅子不宜生食,多製成蜜餞。(鐘永和)
加工梅種類繁多
我們平常所食梅子多系加工製品,極少生吃,除了生梅味道過於酸澀外,另有其因。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梅子與其他水果一樣,絕大部分是水分,另含有醣類、蛋白質、粗纖維和鉀、磷等礦物質,及維生素A、C等。果實內的有機酸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可刺激胃腸分泌、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有益健康;但未熟的生梅內含「苦梅素」,會分泌一種有害身體的「青酸」(可能導致腹瀉、中毒),故不宜生食。可是,生梅若經鹽醃加工處理,鹽能分解、破壞青酸,對人體便無不良影響;此外,鹽將梅實水分排出後,仍能保存其蛋白質、礦物質和醣類等養分,同時使梅子更添風味,一舉數得。
台灣所產梅子多外銷,以日本為最大市場(約佔外銷市場70%),次為南洋,再次為歐美。梅子種類雖多,但味道並無太大差別;加工廠選購時,著重顆粒碩大、表皮完整。其加工製品有:話梅、烏梅、醃漬梅(鹽醃或糖漬)、陳皮梅、梅酒、梅餅、梅醬、酸梅滷……等,五花八門,各具特色。鹽醃梅最受日本歡迎,話梅、糖漬梅則以內銷或外銷南洋為主。

圖5:胭脂梅以色澤鮮麗而得名。(鐘永和)
不同製法,不同風味
梅子重要加工品的製法和功效如下:
話梅,是將梅果曬乾或脫水處理後,添加鹽、糖、甘草等配料加工而成。郊遊旅行,含一顆話梅在口中,它的酸味能提神醒腦,可防治暈車暈船。應酬場合中飲酒助興,在喝紹興酒時,可把酒溫熱,再加入話梅飲用,不但別有滋味,據說還可預防酒醉。
烏梅可分一般食用及藥用,味道有別,但都需將梅子以稻草煙燻至乾燥呈黑色。昔時此道手續多以人工燻烤,如今已由機器烘焙製作。藥用烏梅烘焙後不添配料,味酸中帶點苦,中醫認為它具祛痰止咳、治傷寒、霍亂、煩熱之效。普通蜜餞烏梅,則要另加糖、甘草等配料加工製成,酸甘中有一股特殊的風味。
醃漬梅以鹽醃或糖漬法加工而成。以鹽醃梅為例,先將生梅洗淨,加鹽搓揉,放在容器內用重物壓醃後曬乾,此種程序重複一次後再放入缸內,一層梅子、一層鹽……相互交疊,密封缸口,一月即成。糖漬梅雖以糖為主要配料,但最初仍須經一道鹽醃手續,有消毒殺菌之效。炎炎夏日,如在飯盒娷\顆醃漬梅,不但開胃下飯,還能防止飯菜腐壞。
若制梅醬則須挑選熟梅,蒸爛後去果核,再加鹽、蜂蜜、砂糖攪拌均勻,如粘度不夠,可添加洋菜或果膠。

圖1:「脆梅」是醃漬梅的一種,吃來甘脆可口。(鐘永和)
梅製飲料,風味亦佳
梅酒滋味甚美,製法是將洗淨的梅果裝瓶,加入冰糖或砂糖,再注入米酒或高粱酒密封。每日輕搖瓶子,促使砂糖溶解,約二個月後取出梅子,將酒密封貯藏於陰冷處,一年後再飲用,風味絕佳,並可調理胃腸。
酸梅湯是酸甘可口的夏日冷飲,做法是至中藥鋪購買烏梅,配合山楂、甘草、桂花醬同煮,至快煮好時加糖,冰鎮後飲用,不僅生津止渴,而且消暑去火。
梅汁與酸梅湯略有區別,添加物較少,是將青梅果肉以壓搾機榨汁,將梅汁過濾後高溫殺菌,即可加糖水調製飲用。目前台灣有家廠商製造濃縮梅汁外銷日本;日本頗流行飲用梅子汁,他們將梅汁以糖水稀釋,或再加二氧化碳製成汽水飲用。

圖2:各式話梅。(鐘永和)
是保健零食,但不宜過量
梅子雖美味爽口,但因加工時摻入大量鹽與糖,不宜多吃。因攝取過多鹽分,會引起高血壓;吸收太多糖份,熱量高,容易發胖。適量的食用則能健胃整腸、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是一種老少咸宜的「保健零食」。

圖3:糖漬梅滋味鹹、酸、甜。(鐘永和)

圖4:工人將梅子分級裝袋。(鐘永和)

圖5:梅子採收後,須先曬乾,才能加工製成話梅或醃漬梅。(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