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協精神臺灣詩》蒐集了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賴和這四位台灣先賢、文協台柱的古典文學作品,彰顯了文化學會的前輩們,不但是社會運動的先驅,亦留下讓後人傳頌的詩詞,顯示這些具有「文協精神」的台灣先賢,是允文允武而且具行動力的讀書人。 醫師《島之曦》作者陳耀昌推薦序
◼ 作品涵蓋層面甚廣,從中不僅可見反殖民、反封建、爭自由 「文協精神」之表露,因廖教授也將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賴和其他類型詩篇、詞作一併收錄,遂使詩人生命樣貌和創作趨向更為顯豁。
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黃美娥推薦序
◼ 《文協精神臺灣詩》選的四家詩--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賴和--乍看像信手拈來,實是廖老師對那人那時代爛熟於心後,最精準扼要的選擇,其專業度,就像編劇用三言兩語就捕捉出一個人的心性處境一樣。
劇作家施如芳推薦序
林幼春
林幼春(一八八○~一九三九),名資修,號南強,晚年又自號老秋。是日治時期的傑出文學家,也是抗日文化啟蒙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他的個性耿介不阿,終生抗日立場堅定不移,詩風慷慨壯烈,因而有「民族詩人」的美稱。
作品簡介
林幼春舊學根柢深厚,少年時期曾跟隨廣東人梁子嘉學詩,受其嚴格訓練三年而有成,十九歲即以詠乙未抗日人物的〈諸將〉六首聞名。他作詩態度慎重,不輕易下筆,故現存詩作並不多,其代表作《南強詩集》是在他去世二十五年之後的一九六四年,始由其長子林培英編輯出版,共收錄各體詩四百六十多首。
過鹿港
軋軋藍輿暮未停,柳堤花塢認曾經。
夕陽萬瓦紅於染,愁過當年主簿廳。
【譯解】
坐在轎子裡,黃昏時刻我仍在趕路,沿途看到的柳堤、花塢,都是我熟悉的景色,內心不免百感交集。夕陽照耀在萬家屋瓦之上,我愁悶地緩緩經過當年的官廳。
【賞析】
這是一首撫今追昔的風土感懷詩。林幼春元配莊能宜是鹿港人,他與鹿港詩人洪棄生、莊太岳、陳懷澄等人都有深厚的交情(莊、陳二人也都是櫟社成員),因此鹿港是他常來的地方。
清人沈德潛認為:七言絕句要做到「含吐不露,語近情遙」才是好作品。所謂「含吐不露」,是指情感表達的壓抑收斂,帶給讀者更大的聯想空間;「語近情遙」則是指用語淺白易懂,平易近人,但情感的韻味卻悠揚迴盪,綿邈深長。以此一標準來看,林幼春這首詩絕對稱得上是佳作。
席上觀劇有感
酒腸空闊感無端,烽火笙歌頃刻看。
一代山河多變故,千年人物此衣冠。
清樽且博今宵樂,好會難追去日歡。
同是登場同是幻,祇應當作夢邯鄲。
【譯解】
愁腸滿腹,酒後倍感空虛,無端觸發了深沉的感慨,不論是烽火連天的戰亂場面,或是夜夜笙歌的歡樂情景,都可在舞臺上短暫演出。我們所處的時代,山河大地不斷出現動亂變故,正如千百年來多少歷史人物故事,都在劇中衣冠登場中紛紛出現。且讓我們把酒暢飲,換取當下的歡樂,因為不論是多美好的際會,過去的歡愉都不會再重來了。真實的人生,就像戲劇一般虛幻,這一切只應當作邯鄲一夢吧!
【賞析】
一八九五年日本開始展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這一年林幼春才十六歲,基於強烈的民族意識,在現實環境則是受限於外在險惡的時局,與個人瘦弱的病體,造成他青年時期作品中一再出現的抑鬱苦悶,這種苦悶的心境,家國淪亡的悲歎,幾乎是永不止息地湧現在林幼春筆端,這首同樣寫於一九○二年,二十三歲的作品年〈席上觀劇有感〉也是一例。
獅山紀遊雜詠(七首錄一)
八月杪,以事至竹南,遂游獅山。同行者伊若、敏庭、資彬三君,信宿即返,懷不能忘,聊題五言數篇以紀其事。
輕車發竹南,言尋幽絕處。
同行恰四人,隨意命兩御。
風輪倏徐輾,葛衣若騫翥。
稍喜夾道房,十年先種樹。
翳葉聞殘蟬,水田看立鷺。
吾土號炎洲,驕陽秋更煦,
不圖於此間,乃失其所據。
寄語塵中人,入山有佳趣。
(原註,竹南東北道中)
【譯解】
我們從竹南輕車簡裝地出發,想找尋找一個清幽之處。同行者恰好有四人,於是便雇了兩輛人力拉車。車輪時快時慢地轉動著,身上穿著葛衣卻有如展翅高飛般的輕快。很高興路旁的房子兩側,都有十年前就種下的綠樹,非常涼爽。這時耳邊可聽到秋蟬在樹葉深處嘶鳴,而水田中可見到白鷺鷥站立著覓食。我們臺灣號稱是炎熱之地,烈日到了秋天更加熾熱。沒料到在這個地方,太陽卻失去發威的力道。我想告訴在紅塵中打滾的芸芸眾生,入山訪勝真有無比的趣味啊。
【賞析】
本首寫從竹南入獅頭山沿途所見。韻字為「處、御、翥、樹、旁、煦、據、趣」,為去聲韻,每兩句用韻一次,節奏明快而爽朗。前四句交代出發地點和同行人數。第五句「風輪倏徐輾」到第十句「水田看立鷺」,寫車子啟動後的輕快、涼爽,及耳聞殘蟬鳴叫,舉目望見白鷺佇立於水田中。這幾句以人車之行進動態,對照景物之靜止不動,情趣盎然。第十一句「吾土號炎洲」到最後「入山有佳趣」,重點在描寫入山途中的涼爽,令人心曠神怡。全詩筆致靈動,情調開朗舒暢。
林獻堂
林獻堂,本名大椿,字獻堂,號灌園,一八八一年十月生於霧峰,一九五六年九月病逝日本東京,得年七十六歲。林氏出身霧峰林家,在日治時期以領導民族運動著稱,是臺灣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作品簡介
林獻堂詩的寫作風格,偏向質樸內斂,用字較為通俗,典故使用較少,多數作品集中在一九四○年,退出公共領域的政治文化運動之後,一生跨越清領、日治、戰後三大階段,從內容來看,反而更完整記錄了從日治到戰後初期時代動盪的變貌。
髮
韶光駒隙正堪悲,暗換星星兩鬢絲。
染得霜玄方未覓,任教蓬亂澤休施。
世情祇有衝冠日,故我全非對鏡時。
從此白頭搔更短,怕吟傷老杜陵詩。
【譯解】
美好的時光短暫易逝,讓人悲歎,無聲無息中雙鬢逐漸灰白了。我找不到將白髮染黑的妙方,就隨意讓頭髮如雜草般散亂著,也懶得抹油梳理。世界情勢的變化,讓人激動得怒髮衝冠,看著鏡中的自己,全然不是往日留著辮子的舊貌了。煩惱讓人傷神,白髮愈抓愈短,想到眼前時局的動盪,我真怕吟唱杜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詩句啊!
【賞析】
黑髮與白首,是青春與衰老的最明顯對比,本詩主題表面上仍不脫此感歎年華老去、青春易逝的窠臼,但綜觀全詩,尤其是後半首,其實隱藏奮發振起的自我惕勵。
車中看月(中秋後一日,由彰化歸來)
雅會赴潢溪,清光水月齊。
車經沙岸北,人在鐵橋西。
佳句吟陶謝,疏狂讓阮嵇。
嫦娥相伴久,秋色轉清淒。
【譯解】
為了參加風雅的詩會,我專程前往彰化磺溪。清澈的月光照在水面上,水與月恰好齊聚了。我搭乘的火車經過沙岸北側,人在車中,火車緩緩開過西邊的鐵橋。吟唱著大家寫的美妙詩句,可媲美陶淵明、謝靈運,且放浪形骸,學學晉代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的疏狂。月亮一路相伴,秋天的夜色也慢慢變得冷清淒寂了。
【賞析】
這首寫於一九四八年,經歷前一年二二八事件的打擊,時代氛圍仍是緊繃而肅殺的,但本詩卻散發出愉悅而祥和的情調。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志同道合的詩人聚會,以吟詩相濡以沫,陶然忘機,林獻堂也從中感受到知音相會的歡樂,足以暫時鬆解現實的苦悶吧。
蔡惠如
蔡惠如(一八八一~一九二九),名江柳,字鐵生,臺中清水人。蔡家為清水望族,惠如性格浪漫豪爽,頗富俠義性格,他與臺灣民族運動的關聯,始自一九一九年在東京與臺灣留日學生林呈祿、蔡培火等人成立「聲應會」「啟發會」。他最受人推崇而津津樂道的事例,是以一千五百金提供給林呈祿等人,作為「臺灣青年」的創辦費用。因此才有《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一脈相承,在文化啟蒙陣營中發揮鉅大的影響作用。
作品簡介
蔡惠如偏好作詞,其填詞之藝術表現,亦勝於詩作,主題集中在從事政治運動的理想與豪情,批判殖民政權、鼓吹民主思潮、並與同志互相砥礪,堅定改革決心,即使被拘入獄,也絕不退縮。論風格,則多慷慨激越,鬥志昂揚,足以興頑立懦,激勵人心。
鵲踏枝(癸亥冬日入獄呈南強)
一角紅墻墻裡住。遮斷塵氛,不見鰲峰路。
莫道英雄偏短氣,牽衣兒女縈心緒。
七尺昂藏男子。俯仰乾坤,哪有愁如許。
祇恨光陰容易過,桃符欲換年華暮。
【譯解】
我在監獄紅牆裡的牢房角落暫住著,這裡將凡塵的熱鬧氣氛遮斷了,也看不到通往故鄉鰲峰的路,請別說:「身為英雄,怎麼偏偏氣短呢?」,但是入獄前家中兒女牽著我的衣服,捨不得我離家的畫面,一直縈繞在內心啊。
身為七尺男兒,俯仰天地之間,哪有那麼多愁苦可說呢?我只感到遺憾的是時光飛逝,又到了歲暮時節,家家戶戶都要換春聯了,我卻有家歸不得啊!
【賞析】
作品內容描述的是,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下旬到一九二四年一~二月間,被拘囚於臺北監獄的心境。根據資料顯示,這是連橫特別寫信到監牢中,慰問蔡惠如與林幼春兩位櫟社老友,順便邀稿而得。
滿庭芳(花朝日獨坐獄中,意興蕭索,為譜此詞寄內解悶)
綠樹嬌鶯,紅墻乳燕,今朝競語春妍。
嫩晴庭院,桃媚海棠鮮。
偏是游絲有意,冷窗裡,恨惹愁牽。
思量遍,晝長人寂,清簟枕書眠。
芳辰,空望過,花紅綽約,月麗團圓。
奈隔江人遠,無處傳箋。
待到黃梅熟後,出樊籠,共語燈邊。
還重約,端午節近,攜手看龍船。
【譯解】
綠樹上的黃鶯鳥,紅牆上的小燕子,今天早上都爭相啼叫,好像正在高興說著:美麗的窗天到了。庭院中晴朗而花草嫩綠,桃花嬌媚,海棠鮮美。偏偏我的思緒飄盪,讓我在冷寂的鐵窗內,惹來愁苦牽纏,真是可恨。我想了又想,白天如此漫長,人聲悄寂,只能躺在竹蓆上枕書而眠。
眼望著美好的時光空度,紅花姿態嬌妍,月亮美麗而圓滿。無奈我們形體遠隔,我無從寄信給妳。等黃梅成熟後,我出獄了,就可以在燈火旁訴說內心話。我還要跟妳再次約定,端午節快到了,我們要牽手去欣賞划龍舟比賽。
【賞析】
監獄文學的相關書寫,除了抒發慷慨激昂的大我之愛,更貼近人性的則是小我之愛:對家人的思念之情。這首寄妻之作,景物鋪寫較細膩詳盡,幾乎看不出是在描寫獄中生活,而「恨惹愁牽」一語,才帶出思念之意。相對於其他獄中詩詞的慷慨高歌,壯懷激烈,這篇作品寫得柔媚婉轉,語調舒緩而意象清麗。由於訴求對象不同,遙寄相思,且避免妻子掛念擔憂,才是重點,因此完全沒提到坐牢的苦況,讀來看似一派輕鬆。
賴和
賴和(一八九四~一九四三),臺灣彰化人。原名癸河,他曾認真地創作極多的漢詩。一九二五年起,他轉而投入新文學之創作,漢詩創作漸少。一九二○年代中期,台灣文學界掀起新舊文學論戰,賴和除了在新文學運動初期致力創作外,一九二六年起義務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之主編,在當時新文學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品簡介
賴和一生的漢詩創作,內涵豐富,題材多樣,數量極多,目前完整保存於彰化賴和紀念館中。賴和詩作技巧並不突出,甚至為求革新,而不守格律,後期甚至以台語、俗語入詩,有更趨口語化的傾向,技巧雖然未必純熟,但其通俗性取向,在臺灣漢詩發展史上卻別具意義。
乙卯元旦書懷
自自由由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
平生得意知何事,一世無憂能幾人。
閒陋半無寒士氣,癡愷還有少兒真。
近來一事堪誇說,曾許無邪乙女親。
【譯解】
我多期待擁有自自由由的幸福之身,才能歡歡喜喜地過新年。平生實在沒什麼得意的事,試問:一輩子無憂無慮,又有幾人能夠?閒居淺陋,幸好我沒有寒酸文人之氣,雖癡傻愚笨,卻仍保有小孩子的純真。不過最近有件事還可以吹噓說說,我已經跟一位純潔的女孩訂親了。
【賞析】
本詩描述新年的願望,情調看似歡樂愉悅,其實隱約透露了青年賴和對人生追尋的困惑與苦惱。這首詩不論是就賴和個人的思想歷程發展,或日治時期抗日運動的文學書寫而言,都具有階段性的意義。
出獄歸家
莽莽乾坤舉目非,此身拚與世相違。
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
【譯解】
廣大無邊的天地啊,放眼望去盡是不公平的世界,我的所作所為都與世俗標準相違背。誰能料到,到處都有人爭著來看我出獄回家,反而像是我剛打勝仗凱旋歸來似的。
【賞析】
一九二四年一月,賴和從臺北監獄被釋放出獄,相關詩作有〈出獄作〉與這首〈出獄歸家〉。以賴和內斂謙和的個性觀察,這首詩呈現的心境,並非洋洋自得的英雄主義,而是對啟發民智,終於收到效果的欣慰。因為唯有民心的覺醒,始能匯聚成龐大的力量,以對抗不公不義的殖民強權,讓大家都成為一個真正被平等尊重的「人」,
月琴的走唱
月下叮噹響,順風韻更清。
曲哀心欲碎,調急耳頻傾。
仙侶梁山伯,賊豪戴萬生。
悠悠小兒女,隔世亦知名。
【譯解】
在月光下彈奏著月琴,順著風勢飄揚,歌韻更加清亮。悲哀的歌曲讓人心碎,曲調愈彈愈急迫,聽眾都忘我地頻頻側耳傾聽。有時彈唱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浪漫愛情,有時則是彈唱戴萬生起兵反抗的故事。這些不斷流傳的民間小兒女傳說,即使隔了好多世代,也因此被後代所熟知。
【賞析】
本詩題目〈月琴的走唱〉是白話文,內容卻是工整五言律詩,這是反映賴和文學觀的重要作品。當時民間走唱藝人的曲目,除中國民間傳說,也有臺灣的在地故事。最後結尾,肯定民間月琴彈唱,有歷久不衰的傳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