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中國人最重視的農曆年,在外的遊子都要回鄉團聚。可知道,坐鎮人間的神佛也要返鄉過年?因此,不論公廟或家宅都有「送神」儀式,恭送日夜無休、護衛人間的眾神諸佛回返天庭。其中,尤其以台南普濟殿的送神儀式特別早,也特別隆重肅穆。
吃過了冬至湯圓,冷冽的天氣預告著一年將盡,而公司行號陸續舉行的「尾牙」,則像是一首過年的前奏曲。然而,真正揭開農曆年序幕的,則是臘月二十四日的「送神」儀式。

送走了辛苦一年的天神,平日開敞的大門貼上封條,靜待接神之日,再重新開張。
送神之後,百無禁忌
民間相傳,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在人間的神明都必須回到天庭,將這一年人間的善惡向玉皇大帝報告。因此家家戶戶都必須奉上又甜又黏的湯圓,甚至將湯圓黏在神明的嘴上,好讓神明嘴巴甜甜,「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揚善隱惡替人們多說好話。同時還要焚燒印有兵馬鎧甲的「甲馬」,鳴放鞭炮,護送神明起駕升天、一路順風。
送走了神明,厝裡沒「大人」,家家戶戶「百無禁忌」。平日不能亂動的神案,趁此做一番徹底的清理,包括香爐裡積了一年的香灰,俗稱「清塵」,也就是清理灰塵的意思。有的家族,更趁著這個時候,將神聖的公媽牌拿下來清理,同時對下一代講述祖宗姓名與家族歷史,十分有意義。
「藉著清塵日,除了掃灰塵,也擦拭心靈的沈垢,讓一切恢復本來的面貌,這才是真正的春回大地,萬象『新』嘛!」熱愛民俗研究的篆刻家涂順從認為,傳統習俗其實可以有另一層新的意義。
過了送神之日,街上開始賣起春聯,而美容院、計程車等服務業,一般也在這時候漲價,加收一點約定俗成的年終獎金,開始過年了!

在集福軒傀儡戲團團長陳輝隆的操弄下,貌似蕃人的戲神田都元帥對著寺廟三跪九拜,將信眾的心意啟奏神明。
集體送神
除了自家的送神,三年前,信奉鹿耳門天后宮媽祖的台南市媽祖庄庄民更在媽祖的「指示」之下,舉行報春活動與「集體送神」儀式。每當送神清塵之日,天后宮會先請書法名家當眾揮毫,然後組織報春隊伍,沿著村莊的大街小巷敲打喜鑼,歡喜報春,分送「春仔」(春聯)。
集體送神,是台南鹿耳門天后宮獨特的民俗節慶。在媽祖的號召下,二十四日清晨六點,全庄的民眾備妥香燭匯集於廟門口,讓媽祖帶著家家戶戶共同庇護庄民的眾神明,相招有伴,群策群力,一同向玉帝爭取更大的賜福給媽祖宮庄這一群可愛的信徒。

(右)在台灣南部,傀儡戲是敬謝天公最虔誠的大禮,演的多是一些金榜題名、天賜良緣等喜氣的小折子。
送神明返鄉過節
家宅神明要「返鄉」過年,那麼消災解厄、工作更為繁重的公廟諸神,自然也要返回天庭。一般寺廟與家宅相同,都在臘月(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送神儀式,唯獨古都台南各座寺廟,卻是從十五日到二十四日,陸續都有送神封印的儀式登場。
送神、封印,自古以來就是備受朝野重視的禮俗,所謂有啟壇就有封壇,有迎神便要送神,才能構成一個完整圓滿。而位於府城台南的普濟殿,則一直保存著以傀儡戲敬獻天公的送神儀式,特別隆重。
座落於赤崁樓附近的普濟殿,最早創建於明永曆年間,約有三百五十年歷史。普濟殿鄰近昔日舟楫頻繁的五條港地區,商旅雲集,街道四通八達呈八卦網狀。
「聽老輩在說,阮的普濟殿就位於這個『蜘蛛結網穴』的中心,它網住有如鳳凰鳥地形的府城,讓鳳凰不得展翅飛去,以留住府城的繁榮興盛,」普濟殿現任常務委員洪忠義表示,只是隨著都市、道路更新改建,傳說中的蜘蛛網早已殘破而無跡可尋了。
歷經時代更迭與十餘次的重修,普濟殿的供奉神明與廟容今昔不同。目前的普濟殿又正面臨一次大整修,整座寺廟皆覆蓋在帆布與竹架之間,預計要在兩年後才能完工。
然而走進規模不大的普濟殿,與門檻相連,由同樣一塊大石頭雕成的一對石獅,左公右母,公獅戲球,母獅扶子,石材堅硬、雕工精緻。傳聞曾有鄉民看見這一對石獅到了夜間會在境內奔馳巡察,因而特別享有人們的香煙奉祀。而石獅前的一對單龍盤柱、形制古樸的龍柱,落款於清朝嘉慶戊寅年,可知約有兩百年的歷史。至於廟頂上的剪黏,則是鼎鼎有名的民間藝師洪坤福的作品。
普濟殿原名普濟寺,原是台灣著名佛教禪宗寺院之一,包括第一位來台灣的臨濟宗樹壁禪師的第七代弟子邇蓮禪師,曾於嘉慶年間為寺中主持,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
身為清朝初年台南府城門外唯一的寺廟,普濟寺也同時扮演著一個提供民眾來不及進城時可以留宿的會館。有次一位來自泉州的生意人將隨身攜帶的池府王爺寄奉在這裡,日後因為這尊王爺神蹟顯赫,信奉者日眾,於是池府王爺反而成了主祀神明,屬於佛教的普濟寺也因而改名為民間信仰供奉王爺的普濟「殿」。

送神之日,值年爐主手擲筊杯,有請池府王爺決定今天的酬神戲碼。
送神早,接神晚
國曆一月中旬,送神之日的清晨,天空還未全亮,幾位老人家已經在普濟殿庭前樹下閒坐。
「我早上一翻日曆,發現今日是二十,就想起普濟殿要做傀儡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阿嬤說。
「是啊,送神要早,咱的神才好在玉帝前搶一個好位子,替我們說好話,」另一位老阿嬤搭腔。
隨著天色日漸透白,信徒絡繹前來,「王爺今日要返天面聖,當然要特別託付祂,祈求保佑我母親的病快好,全家平安,」一位自幼在台南長大的少婦表示。同時間,廟門前台南僅存的集福軒傀儡劇團,也已經舖好草席,搭好戲台。「過去,台南古都許多寺廟都保有以傀儡送神的大禮,如今大多簡化了,就剩我們普濟殿還保留此一古禮,」洪忠義表示。
七點鐘一到,鐘手、鼓手就位,敲鼓鳴鐘,燃放鞭炮。在主祭官帶領下,所有信眾手持清香,跪請眾神降臨,依序獻香、獻花、獻茶、獻果,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集福軒團長陳輝隆唸道:「列位尊神、尊佛,眾護民今日要來恭送諸神回駕天庭,祈求老小平安,闔境萬事如意。」
敬告神明之後,最後由「頭家」(本年輪值主持送神儀式的主委)擲筊杯,知道今天池府王爺揀點的是《狀元回府》這一折戲。至此,送神儀式暫告第一段落,接著由門前的傀儡戲登場,進入儀式的高潮。

不論是家庭的清塵或寺廟的送神,香火代代相傳,訴說著人與天神之間的有情世界。
先傀儡,後大戲
鑼鼓點中,嗩吶聲揚,團長兒子陳俊明以手指沾點驅邪的酒,灑在傀儡戲偶、戲棚及四周,接著將田都元帥戲偶的提線拉近嘴邊,對著戲偶「通氣」賦予靈性,較一般酬神戲更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這是在施咒語,要先請出戲神田都元帥來鎮棚,讓祂代表眾人向天庭稟報,」陳輝隆解釋。
傀儡戲可說是中國最早的偶戲表演,早在《列子•湯問篇》中,已有周朝傀儡戲演出記載。一般學者則普遍認為傀儡乃起於西漢時喪家所舉行的祭獻儀式,後來也廣用於喜慶場合。
無骨飄盪的傀儡,古來就具有逐疫驅鬼、鎮壓水火災星,及建廟築屋時安龍神、送虎煞的宗教功能。由於傀儡戲特殊的儀式性,因此有別於其他被稱為小戲的偶戲,它的位階甚至高於人所演的歌仔戲、北管戲等大戲。
「因為傀儡戲主要是用來敬拜至尊的天公用的,所以人說『先嘉禮(傀儡),後棚戲』,就是這個意思,」洪忠義解釋。
廣義地說,除了天公,包括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官大帝等位階高高在上的天地星辰神祇,才堪用得上傀儡戲。
除了歲末寺廟送神拜天公、新春正月初九天公生日要請傀儡戲外,過去男子結婚、男嬰周歲、老人家過大壽,也同樣會聘請傀儡戲來答謝天公,是一項極為隆重的禮儀,重在敬神而非娛人。
台灣的傀儡戲源於閩南,「北喪南喜」,北部搬演傀儡多為災變除煞,南部則用於喜事敬謝天公。
「孤鸞年快到了,真多人趕在年前結婚,我昨天做到兩點多才休息,」陳輝隆笑著說,對日漸沒落的傀儡戲班而言,尤其是以喜事場合演出為主的南部劇團,這可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演出旺季。
先敬神、再娛人
傀儡戲開演,首先登場的是梳著兩條長辮子、貌似蕃人的田都元帥。藉著演師的通氣與操弄,原本飄飄盪盪、柔弱無骨的傀儡戲偶彷彿活了起來,面對著寺廟行禮作揖、三跪九拜。
在田都元帥將信眾的心意啟奏神明之後,正戲才開演。《狀元回府》顧名思義,就是演出窮書生進京趕考,與主考官對答如流,終於金榜題名、衣錦還鄉,與富家小姐歡喜完婚。
過去敬謝天公有所謂「三齣光」的大禮,就是搬演三齣全本的傀儡戲,從子夜演到天亮。如今,不論是送神儀式或結婚謝天公,一般都是挑一些諸如《郭子儀拜壽》、《仁貴征西》等戲劇的好結局演出,不過十來分鐘就結束,過去兩個小時以上的全本戲,已經難得一見。
故事演完了,末了還會演上一段逗趣精彩的雜耍娛人。一尊一百二十公分左右、重有四到六公斤的傀儡戲偶,在演師的操弄下,只見穿著紅肚兜的小孩兒傀儡,將手上的小葫蘆高高拋起又接住,一會兒又以肚子、腳尖來戲耍葫蘆,有時戲偶還會凌空翻轉好幾圈。「轉來轉去,那線怎都不會打結呢?」一位觀眾不禁讚嘆地發出疑問。
欣賞過了逗趣的傀儡雜耍後,田都元帥再度出場,恭送諸神升天,同時間,廟方一年唯一一次將廟門關閉,貼上兩條封條,各寫著送神與接神的年,然而月、日卻是空白的。
「不能寫,怕那些妖魔鬼怪知道了會來作亂,所以日子不能寫明,」洪忠義解釋。
「那,王爺升天這段期間,誰來護佑我們百姓?」年輕人打趣地問。洪忠義說明,其實回天上的只有王爺和配祀的諸神佛,廟中還是留有值班的兵馬與衙役,「就像我們過新年,警察也是要有一部分留守啊,」洪忠義舉例說明。他同時還解釋了,為何普濟殿要在農曆臘月二十日送神,緊接著就在二十五日接神,讓王爺只有五天年假?
「因為我們的王爺來自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自古又被稱做『代天總巡狩』,所以祂必須提前回天庭,並在其他諸神在二十四日升天後,先行回到人間巡守,確保人間過個平安年,」洪忠義解釋。
初四接神,出五隔開
不論諸神返回天庭,是上天打報告?回去述職?還是返鄉度假?送神儀式體現了人們對諸神一年來保護賜福的衷心感激。
歡喜度過新年,大年初四俗稱「接神日」,一般家庭與寺廟放完年假的諸神,也都在這一天回轉人間執行新一年的任務。
所謂「初四接神,初五隔開」,一旦天神回返人間,代表過年放鬆無序的狀態告一段落,商家也在初五這一天擇定吉時,鳴砲祭神,開張大吉,迎接新的一年,重新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