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安在國內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語出驚人:「除了拍戲,我什麼都不會!」表情認真,不像在開玩笑。
對許多人而言,李安簡直是位一夜間走紅、運氣好到極點的導演。對認識他的人來說,他的嶄露頭角卻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他的運道或許不錯,卻無倖致。
以第一○八志願考進藝專的李安,誤打誤撞闖入戲劇的領域,而後出國深造,分別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及紐約大學獲得學位。由於他在紐約大學的畢業作品<分界線>獲學校學生影展(紐大學生的「奧斯卡影展」)的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他被美國一家大經紀公司相中,簽下合約。於是一待就待了五、六年。
這期間,他才恍然大悟,現成的好劇本根本輪不到一個新人,只有靠自己寫出製作成本低的好劇本,才可能出頭。大經紀公司之所以急著跟他簽合約,並非馬上找他拍片,而是杜絕他被別的公司搶走,先佔為贏!
在家寫劇本的六年間,李安最為學弟妹所熟知的身分是「家庭主(煮)夫」。妻子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他在家寫劇本、帶小孩、理家。他的一手廚藝,無論識與不識,多少略有所聞。而他微帶憂鬱的神情,也一直未曾改變。
在人文薈萃、競爭激烈的約市中,想要出頭的人如過江之鯽,真正能成功的只有少數。李安在家「磨」劇本,一磨就是一、兩年,「不是無疾而終,就是繼續發展。」轉眼間流年偷換,已是六載。
他的經歷與故事,許多人看在眼裡,心中充滿問號:——東方人拚得過西方人嗎?
——想拍電影的「下場」就是這樣?
——到底要撐多久?
——家人能夠諒解嗎?
——要不要回去?
事情的轉機是在李安參加新聞局徵選劇本獲獎之後,他得到中影的一紙合約,開拍<推手>。而後小兵立大功,在國片極不景氣的狀況下,創下頗佳的票房。被人視為「爆冷門」的是,這部戲既無俊男美女,講的也不是纏綿悱惻的世紀大戀曲。可見,觀眾需要的只是「好電影」而已。
接下來的「喜宴」,更使李安拿下第四十三屆柏林影展的最佳影片金熊獎,電影叫好又叫座。此次<喜宴>在奧斯卡入圍,使他的聲望更上層樓。
最後雖然沒得獎,但他的一些觀察卻十分耐人尋味。「好片子怎麼比?蘋果和梨子怎麼去比?事實上有更多的好片沒有被提名,所以提了名也並不代表電影的絕對價值。」
「最近流行中國片,就像以前觀眾看歐洲片、日本片一樣,是流行,也是一陣子的事。這幾年看中國片,不知道下幾年又是什麼片,所以不能光靠流行。」
「…開發市場是好事情,但不要以為國片就可以從此站起來,還是要一部一部的以個案去拚。流行來去如旋風,我們必須要很拚才行。」
李安在接受訪問時,深入而又誠懇地道出他對國片未來的看法,也很實際地指出,拍出好的電影「是個人的榮譽,是公司、國家的門面,可以盡力而為,但不要存有太多的幻想。」
李安是目前媒體的寵兒,然而他冷靜、理性,沒有被掌聲沖昏了頭,且把眼光放在下一個作品。
由於前二部電影的成績,李安在拍新作<飲食男女>時,自覺壓力增大,「拍得很痛苦!」但他也不否認,因為之前的成績,有許多人願意參與,使得工作過程「人氣很旺」。
喜歡在每部作品放一些新點子的李安,侃侃談著他的新作:「感覺上拍得比較好,技術上也比較成熟。至於有沒有觀眾緣,就不得而知了。」
在電影尚未問世前,我們邀請您「搶先」閱讀這一期的封面故事,看看李安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