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大學的環境薰陶下,不少人的「慈悲心」被啟發,像華梵工業設計系一年級的學生就慨然將幾隻流浪的野狗掛上「工設系系狗」的名牌,大夥輪流照料。但也有人覺得這份宗教精神會形成「包袱」。
慈濟功德會由於會員眾多,視護專學生如同「自家女兒」,因此學生們穿制服走在路上時,常會感受到身旁的「關愛」眼光。慈濟護專的一個女孩說:「人家聽說我們是慈濟護專的學生,就認為我們一定跟證嚴法師一樣慈悲、有愛心,弄得我們不慈悲也不行,免得破壞校譽。」有趣的是,一些慈濟委員在路上看到穿著護專制服的學生騎機車沒戴安全帽,還會上前「糾正」,「我們有時候出校門都不敢穿校服」,一個畢業班女孩笑說。
華梵和慈濟的學生中,固然有佛教家庭的子弟以第一志願進來,但因為是聯招招生,更多的學生是「不認識、不了解、不知道,誤打誤撞」。電子系二年級的蘇信銘或許代表了一部分華梵人的實際狀況。
他表示,他滿喜歡上「覺之教育」,因為老師在課堂上介紹因緣、萬物相生相成、輪迴等觀念「煞有介事」,會引導他去思考人生;「但因為多少有佛教色彩,所以還是會有少數天主教、基督教學生不滿。」
而對校方來說,佛家精神有時也會帶來困擾。像曾有一位學生因學業成績二分之一以上學分不及格,家長眼看退學事大,便到學校懇求曉雲法師「發發慈悲,寬容孩子一次」,使學校相當為難。
此外,因為學校經費來自護持委員捐款,也有很多委員將子女送到學校,因此包括路標指標、道路坑洞等問題都有人不時打電話來「關心」,「難免造成壓力」,華梵總務長劉久雄說。佛教大學的資源來自社會大眾,因此承受的期望也較多,華梵電子系三年級的廖青毓認為這就是推使他們警惕的動力:「因為社會在看,我們必須做得更好。」
〔圖片說明〕
P.44
為了學生安全,華梵和慈濟都在校門口警衛室準備安全帽供學生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