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五年來,國內中小型博物館風潮興起,再加上政府「地方文化館」政策的推動,台灣各類型博物館的總數由目前四百家正急遽上升之中。這股熱潮也反映在博物館相關學系的設立上。民國八十五年,台南藝術學院首開風氣之先,設立博物館學研究所,風氣所及,全國相關系所至今已有十餘所。
同時,數目的增加也促使角色愈趨多元,民眾參觀博物館的選擇更甚以往,沒有特色、營運不佳的博物館將面臨嚴苛的挑戰,這種挑戰對於中小型博物館將更形巨大。
永續經營是今日博物館不可迴避的命題。相較於我國,人口一億兩千萬的日本擁有五千三百家博物館,數量和規模都相當可觀,而其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了諸多的挑戰。在台灣博物館數量日趨成長之際,日前文建會邀集了全台博物館從業人員,前往日本取經。四十幾人的參訪團,參觀了八間日本中小型博物館,對於即將邁入博物館社會的我國,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值得思考之處。
座落在大阪市浪速區寧靜的一角,大阪人權博物館旁有一處由市政府出資興建的國宅,專門提供所謂的「部落民」居住。部落民就是階級制國家中的「賤民」。雖然同屬大和民族,但這些「部落民」只能從事一些污穢、不潔的工作:從屠宰牲畜到處決犯人、將死囚的腦袋鋸下示眾等等,他們和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命運如出一轍,生活在眾人歧視的眼光當中,所謂做人的尊嚴,可說是完全不存在。
明治維新後,日本在一八七一年宣佈解放部落民,承認他們具有跟所有人相同的權利。然而,法律上的平等並不代表部落民的苦日子已經過去,他們仍被排除在普通人的生活之外,為了躲避眾人眼光,活得總是遮遮掩掩,在社會地位上仍屬於弱勢,面臨著教育、就業等困境。
為了改善總數達到三百萬人的部落民的生活,日本政府不斷以各種方式給予協助,上述的公寓住宅就是一個例子。

「部落民問題」是大阪人權館主要的展題。圖為館內圖示的古代日本階級制度。
在強者與弱者之間
這一天,人權館旁的大型停車場顯得空盪。導覽人員向參觀民眾解釋完部落民問題現狀後,所有人都忍不住看一眼窗外的部落民住宅。以抽象概念「人權」為主題的博物館就座落在弱勢者聚集地的附近,似乎是個不壞的安排。
人權館館長秋定嘉和解釋,即使到今日,部落民如果想和一般人戀愛通婚,仍然常遭到反對,也因此導致許多悲劇發生。該館蒐集了許多相關新聞,以及部落民歷史文物,希望能讓大眾更了解部落民的狀況。
除了部落民外,館方也就女性、身心障礙者等議題蒐集藏品並設計相關活動。看到遠從台灣來參觀的博物館從業人員,秋定特別和大家聊起他對台灣「牡丹社」事件的看法,言談中顯露他對亞洲各國人權議題的熟悉和深入。
秋定表示,由於標榜著人權,常有許多人權團體在舉辦活動時,要求該館出面贊助支持。面對人權團體的懇切相託,他除了表達該館不介入任何請願活動的立場外,還常常要安慰這些人權團體,並請求他們體諒。「這樣的情形,有時有點困擾。」
好的理想,需要良善的計劃才能實踐。以人權館見證日本國內人權和民主發展的歷程,宣揚理念,切合了社會的需求,更可發揮教育的功能。然而,從籌備、開館,至今二十年,每年平均入場參觀人數由最初的七、八萬人不斷下滑,加上政府和民間單位奧援縮減,這家以人權為訴求的博物館正面臨著斷炊的威脅。面對老舊的設備和部分損壞的館藏設施,館方提出了歷年來的第三次修繕計劃,不過經費沒有著落,這個問題恐怕比如何對人權團體說不,更令館長等十九位固定員工感到困擾。

為呈現過去部落民的生活,大阪人權館相當仰賴「擬真」手法,栩栩如生的塑像,重現早年部落民的生活百態。
他山之石,能否攻錯?
人權館的困境不是特例,帶隊前來參訪的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表示,從營運、典藏和義工制度等方面,日本發展博物館的經驗雖比較成熟,卻也不乏後繼無援的例子,對國內方興未艾的公私立中小型博物館熱潮而言,的確深具參考價值。
日本的博物館發展隱然和經濟發展相互呼應,二次大戰後,歷經戰後蕭條到經濟起飛,特別是經濟發展達到高峰的一九八○年代,以公立為主的博物館風潮席捲全國,至今全日本共有超過五千三百家的各式博物館,平均每兩萬五千人就擁有一家博物館。然而,接下來的經濟泡沫化,日本政府和民間單位在掏出錢經營博物館時更加謹慎,而仰賴國家與其他社會資源的博物館也就開始了節衣縮食的日子。
無論是日本、台灣抑或其他亞洲國家,在過去,絕大多數的博物館均是由政府出資興建,並以公部門力量負擔營運。「但是,一旦經濟不景氣,國家稅收減少,是否應該繼續以公部門力量支持博物館,就會有其他聲音,」日本博物館管理學會事務局長高橋信裕指出。
高橋表示,現在在日本,即使是公部門成立的博物館,也亟思引入民間手法經營,以避免公部門行政僵化的限制,並大量利用「促銷」等手法來改善營運,提高競爭力。
回到台灣,雖然博物館浪潮來的較晚,台灣諸多博物館卻也同樣面臨了政府稅收緊縮所導致的困境,而受到日本發展經驗的影響,國內近年來有關博物館公辦民營、委外經營甚或行政法人化的討論也就愈趨熱烈。不過,引進民間力量是否為永續的萬靈丹,似乎仍待驗證。

為呈現過去部落民的生活,大阪人權館相當仰賴「擬真」手法,栩栩如生的塑像,重現早年部落民的生活百態。
切合民眾需求
日本文化環境研究所代表津田雅人則指出,由許多博物館參觀人數驟減的例子看來,似乎說明著它們未能照顧到民眾的需求。
而高橋信裕則主張,所謂的文化建設必須回歸民眾自己的想法。「比如說若以社區為單位,社區內主要的文化資產是什麼?社區又需要什麼樣的博物館?」他說。「如果能夠獲得共識,居民就會大力支持,不論是進館參觀或是擔任義工,博物館也才有永續經營的可能。」
長期輔導日本博物館經營的高橋表示:「唯有大眾先認識自己的文化資源,造成一種風氣,匯集文化資源的博物館才能長久經營。」
二○○一年十二月,日本通過「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將文化藝術復興訂為國家方針,明訂各種優惠和補助措施。但是即便有這項法律,部分博物館、美術館在營運上的難題仍沒有解決,博物館出售或閉館的消息仍屢見不鮮。這似乎說明了,法令與行政力量無法使文化更好,營運不佳的博物館也難以因而起死回生。

為呈現過去部落民的生活,大阪人權館相當仰賴「擬真」手法,栩栩如生的塑像,重現早年部落民的生活百態。
相同主題兩樣情
在本州島的另一側,鄰近日本海的福井縣越前町,其濱海美景,美味的「雪蟹」和豐富的海鮮料理,讓它成為熱門的夏日消暑勝地。為了進一步提昇觀光競爭力,「越前蟹」博物館也就應運而生。該館廣泛蒐集螃蟹等甲殼動物,透過不同手法,呈現越前蟹和其他甲殼類的生態與習性。
然而,該館成立至今,參觀人數不如預期,特別是不宜弄潮的冬季,經常是門可羅雀。耗費鉅資興建的挑高水槽和環形劇場,是了解甲殼類棲息環境的擬真展示,儘管設計別出心裁,卻無法吸引足夠的參觀民眾,徒留龐大的維修經費和必須償還的貸款讓當局頭痛,也使該地以文化產業帶動觀光的希望落空。
談到營運的困境,接手事務局長、負責改善營運狀態的三田村和久很坦率地說:「接任四個月以來,有時壓力大,晚上都睡不好!」
看到越前的例子,不禁令人想到宜蘭北關的螃蟹博物館,雖然是私人經營,小而美的細膩規劃和製作標本的獨到技術卻普遍受到肯定。特別是其製作螃蟹標本時能夠讓蟹體保有原來的灰綠色,連研究甲殼類的學者都要上門求教。深具特色加上明確的經營定位,使宜蘭北關的螃蟹館站穩了腳步,雖然缺乏外界奧援,卻能靠自己力量存活下來。
相較於越前,北關館深受宜蘭當地民眾認同,更連帶增添了地方的觀光魅力,是該館在當初開館之際所未曾預料的。
聽到北關螃蟹館的例子,三田村也不禁眼睛一亮:「真的嗎?真希望去看一看。」
從越前到北關,同樣的主題,不同的理念和模式,如何追求永續經營,其中似乎透露出一點線索。在博物館數目急速成長的今日,上述兩個例子值得我們的博物館慢下腳步,好好思考一番。

為了吸引參觀者,人權博物館一般門票只要日幣二百五十元(約合台幣七十元);學生更只要一百五十元。此外,與學校教學合作也是博物館常見的手法。

為了讓參觀者對於人權有切身了解,館內對於歷史文獻與新聞資料的蒐藏相當可觀。

為了讓參觀者對於人權有切身了解,館內對於歷史文獻與新聞資料的蒐藏相當可觀。

為了讓參觀者對於人權有切身了解,館內對於歷史文獻與新聞資料的蒐藏相當可觀。

為了讓參觀者對於人權有切身了解,館內對於歷史文獻與新聞資料的蒐藏相當可觀。

越前蟹博物館外型相當壯觀,有如螃蟹軀殼的圓頂主建築是博物館,其他則是以海產為主的超市,觀光、購物兩相宜。

巨大豪華的水族箱、標本,以及海底生態模型,越前舉債興建博物館,希望為觀光加分,卻反而成為地方的財政負擔,足為台灣中小型博物館發展之借鏡。

巨大豪華的水族箱、標本,以及海底生態模型,越前舉債興建博物館,希望為觀光加分,卻反而成為地方的財政負擔,足為台灣中小型博物館發展之借鏡。

巨大豪華的水族箱、標本,以及海底生態模型,越前舉債興建博物館,希望為觀光加分,卻反而成為地方的財政負擔,足為台灣中小型博物館發展之借鏡。

巨大豪華的水族箱、標本,以及海底生態模型,越前舉債興建博物館,希望為觀光加分,卻反而成為地方的財政負擔,足為台灣中小型博物館發展之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