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加上二○○八年國際奧運將在北京舉行,大陸學英文熱潮達到高點;然而在與國際接軌的渴望中,另一股以傳統為依歸的兒童經典誦讀工程也逐漸嶄露頭角,散發光熱。而點燃這一股以老祖宗經典背誦方式來教育下一代的火種,正是來自海峽另一端的台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小朋友,跟我唸。」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口訣,座落在台北縣永和的華山講堂,每逢星期六、日,近百位家長帶著子女,跟著兒童讀經的首推者王財貴綿綿長長、口若懸河地背誦中國經典,這裡是台灣兒童經典誦讀的起源地。
坐在父親懷裡,才三足歲的李福蕙小妹妹,儘管咬字還帶著濃濃的奶味,卻一字無誤地通過挑戰,一口氣背上三千字左右的〈莊子•人間世〉章節,讓前來台灣演講,因為著作《賞識你的孩子》一書,而在兩岸名噪一時的大陸家庭教育專家周弘目瞪口呆,不禁喟嘆:「孩子生命的潛能實在太大了!」

兒童讀經的推廣。
新世紀的孔子門生
台灣推行兒童讀經運動,至今正好屆滿十年,不僅陸續在美加、東南亞華人社會散佈開來,近幾年,更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的鋪展。
初冬的陽光穿過蒼勁的古樹,灑在灰白石牆及庭中的孔子雕像上。同樣是星期六的上午,位在北京安定門國子監街的北京孔廟裡,傳來孩子們琅琅的誦讀聲。三十多位身穿朱紅、酪黃色唐裝的小娃娃,在老師帶領下,整齊地誦讀《大學》、《論語》、《老子》等中國經典,成了引人側目的文化一景。這一群學齡前的小娃娃,在這元、明、清三代的教化聖地,展開了「百年樹人」的第一步。而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古廟,也因著孩子們的笑容,又精神了起來。
事實上,除了北京的安定門國學啟蒙館,大陸各地,北到中韓邊境的佳木斯、雙鴨山,西到新疆的克拉瑪依、烏魯木齊,南到福建廈門、海南島,包括北京、上海、武漢、成都、昆明等近五十個城市,由民間主導的兒童經典誦讀,正在大陸如雨後春筍般欣欣向榮。而適時喚醒大陸兒童經典誦讀的「春雨」,卻是來自台灣的一片「非常光碟」。說起這片估計在大陸流傳超過百萬份的「兒童經典誦讀教育理念」光碟,得從台灣的兒童經典誦讀說起。

經典光碟發燒
一九九四年,國學大師牟宗三弟子、台中師範學院副教授王財貴,希望藉由經典誦讀,讓兒童在「潤物細無聲」中,以中國寶典奠定優美人格,於是發展出一套簡單易行的讀經方式,帶領孩子在輕鬆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唱念背誦。十年來,在台灣估計有一百萬名以上的孩子,曾經浸淫在古老經典之中。
一九九七年,一向致力於重新接續中國文化斷層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在香港得知王財貴致力提倡兒童讀經,十分贊同,於是將王財貴請到香港,舉行公開演講,並由南懷瑾所領導的「ICI國際文教基金會」啟動香港、大陸的兒童讀經運動。
實際上,早在一九九五年中共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包括趙樸初、葉至善、冰心、曹禺等九位德高望重的知識份子就曾正式提案,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重聽弦歌。
這樣對中國傳統文化嚴重斷層的憂心,不只存在飽讀詩書的老人家身上,也普遍隱藏在腹中無半點經典的中生代心裡,只是大家多半空有念頭,卻苦無一套實際作法。
九七年,透過南懷瑾的推動,王財貴開始進入大陸巡迴演講,前後十數次,每次長達一個月,走遍大江南北,前後兩百多場,對著數千數百的小學、幼稚園教師演講,引起空前的迴響。

儘管生活水準與都市落差頗大,然而孩子們讀起傳統經典來,卻更是專心一致,顯得十足的精神。
一場演講、百年震撼
目前大陸推廣兒童讀經成效最好的地方包括武漢、北京、山東等地,每一個推廣中心談起當初興辦兒童讀經的決心,大多數都是因為看了王財貴廣為流傳的兒童讀經理念介紹光碟,而一頭栽入。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主任馮哲、馮濤夫妻倆,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九七一年出生的馮哲,從大陸人民大學經濟系畢業後,成立一家文化公司,舉凡電腦軟體、兒童繪本都賣,同時還多角經營,開設服裝、火鍋、書店,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是同輩們歆羨的對象。然而在九九年時,因緣際會,一位朋友帶他去香港見了南懷瑾,原本以為自己搞出版,是開啟民智、傳播文化,相當自信的馮哲,卻被南懷瑾訓斥為「以盲導盲」,因而心中十分沮喪。
回到北京,馮哲以他的人際關係,找到許多大考出題的教授編了一套參考書,這肯定會受熱烈歡迎的大買賣,在他看過王財貴的光碟,並親自聽到演講之後,踩了緊急煞車,因為馮哲這才明白自己只是在替「應試教育」火上加油。
於是他將十噸重的參考書,當成廢紙賣掉,心中豁然開朗,並將文化公司改為兒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將火鍋店改為素食餐廳,夫妻倆開始全心投入兒童經典誦讀的大業。
同樣地,遠在山東省偏遠的萊州縣,一位工廠司機趙升君,在熟讀王財貴編纂的經學導讀手冊七十遍、看過王財貴演講光碟三十遍之後,他覺得王財貴的話「每一句都是實話,每一句也都說到我的心坎裡去。」於是他開辦了一個幼稚園,大力推廣兒童讀經。
透過一個個兒童讀經中心的推廣與分贈,王財貴的光碟流佈更廣,猶如一個個漣漪,一圈一圈地擴散開來。
目前大陸最具知名度的「時尚雜誌」總編輯吳泓,也在無意中看過光碟後,深感兒童讀經不僅契合現代人的價值觀,更可打動白領階級媽媽們的心,於是透過光碟上的電話號碼,找到馮哲,並隨時尚雜誌分別在北京、上海各附贈了五千套讀經光碟。

走過摧毀文化、破四舊的年代,傳統經典是否能在中國大陸這新生的一代重新接續起來?
過去「加過了炭」
王財貴完整的兒童讀經理念與簡單易行的教法,堪稱是燃起整個華人圈兒童讀經的「火種」,然而這一顆火種何以能在文化中斷的大陸引起這樣鋪天蓋地的連鎖反應,則與二十年來,南懷瑾大師的國學、佛學叢書鋪底加了飽足「炭火」大為有關。
留著一臉鬍子,帶著修行人風格的王建偉,說起他們生於一九六○年代後期、躲過文革風暴的這一代。當大陸八四、八五年文化熱潮興起時,他們正值求知若渴的大學階段,當時學生們沈浸於西方思想解放運動,大量引入西方經典,然而在八九年全國學潮演變為「天安門事件」後,因中共官方禁止嘎然而停。
西方思潮被禁,南懷瑾的著作卻正好在這一個缺口補了進來,「那時候,幾乎每個大學生的書架,都有一兩本南先生的大作,」王建偉表示。目前這一代人皆已為人父母,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成了兒童讀經運動的最大助力。包括在大陸推廣兒童讀經最見成效的武漢大方文教機構主持人、留學法國的余一彥教授,就是南懷瑾的入門弟子。
鄉村包圍城市
為了兒童經典誦讀,來去大陸十數回的,除了王財貴,還有南懷瑾的得力弟子李真吾與徒孫郭姮S。從小就跟著母親拜在南懷瑾門下的郭姮S,在取得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學位與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後,毅然辭去銀行高薪工作,投入太師傅兒童讀經活動的推廣。
拎著一捆捆的書,李真吾母女坐著火車行過大陸的山巔水涯。
「我們發現在這個被經濟沖昏頭的中國大陸,越是繁榮的城市,反而越是功利,越是輕視文化,」郭姮S指出。反倒是鄉村地方,讓他們感到無比的希望,這也應證了南懷瑾對她們的叮嚀:「讀經活動,一定要從鄉村來影響城市,因為只有他們才懂得珍惜讀書的機會。」
另一方面,以扶助農村貧困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揚名國際的大陸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其副秘書長許永光在香港拜訪南懷瑾,聽到他對兒童讀經的想法,一拍即合,繼希望工程之後,開始進行「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一九九八年工程正式向大陸全國啟動,提出「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號,原本計畫十年內,組織一百萬孩子參加活動,然而發展速度竟大大超出預料,估計目前在大陸地區已有超過五百萬的兒童在經典中習作少年君子,包括廣東省廉江市,全市四百零九所小學、近四萬名學生都加入讀經的隊伍。

位於台北縣的華山講堂裡,一群孩子圍著王財貴報告自己背誦經書的進度。在台灣推行兒童讀經十年有成的王財貴,近年來,更在大陸、美加、東南亞各地,藉演講來宣揚理念。
尋找生命的經緯
兒童讀經運動在大陸如潮水般風行各地,打動的不僅是受過傳統教育的耆老,對於在破四舊、文化大革命動亂中長大者,一樣有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嚮往。
「對於我們這些走過極左年代的人,曾經信仰的主義、理想破滅後,往往特別冷漠。然而正因為我們冷漠,更是希望孩子們不要冷漠,希望所謂的道德、良善能生生不息,」極力倡導「賞識教育」的周弘認為,要將社會從根救起,靠的還是聖賢的仁德忠恕之道。
事實上,在實際的生活演練中,讀經不僅讓孩子認識傳統道德典範,更讓父母驚訝的是,孩子們會很自然地將印在腦海中的經典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北京安定門陪孩子讀經一年的媽媽黎鐘美發現:當堂哥不背書的時候,不到四歲的小女兒用著稚嫩的聲音對堂哥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在車上看見老人的時候,原本膽小的女兒竟然起身讓座,並說:「長者立,幼勿坐。」
孩子浸淫經典後,有了古聖先賢的「背書」,再經過團體氛圍的勉勵,普遍變得謙沖有禮,要改正生活上的不好習氣也容易多了。「古人說:『知書達禮』,原來這書指的就是經書,」黎鐘美似有體會地說。
客觀探討讀經的意義,所謂的「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人生起步的先導,一旦缺少了這些天經地義的常理常道,現代孩子又如何能織出一個開闊方正的天地?再說,「過去的人把孔子當作神,那個時代過去了。後來共產黨又把孔子當成鬼,那個時代也過去了。如今我們要把孔子當作一個人,重新來理解他,」大陸推行兒童讀經運動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郭齊家指出。
在台北縣市教導讀經已將近十年的劉桂光老師則指出,現在推廣的讀經教材,主要是儒家的四書五經,以及道家的老莊。儒家講的是經世治國的入世胸懷,道家卻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逆向思維,進退間彰顯著不同的生命智慧。孩子若能在最純淨的人生幼年就接觸這些智慧,對人生將會有一種較全面、平衡的體悟,和一種更高遠開闊的視野。

鄉下的家長們,將自己所種的梨子、蘋果,一大袋一大袋地搬到車子上,以答謝遠自北京送來兒童讀經叢書、光碟等資訊的馮濤。
讀經「功利」化
經義的探究,讓兒童讀經的推廣者更堅信自己的理念,然而拉回現實面,推廣讀經的障礙卻未曾稍減。
以數字來看,五百萬的兒童讀經人口,看似壯大,然而佔中國大陸小學以下人口不過滄海一粟,尤其城市兒童的讀經,還不免帶著濃濃的「功利」色彩。
座落在北京海淀區的翠微幼稚園,是一所收費中等的幼稚園。在這裡,連一歲半的小娃娃也都咿咿嗚嗚地跟著老師讀經。看著他們,背著天線寶寶小背包,玩具櫃裡擺著鹹蛋超人,可見父母的萬般寵愛。兩年前,園長陳秀榮覺得,一胎化的孩子膽子特別小,脾氣又特別嬌,於是開始讓孩子們讀經。
在幼稚園推行讀經之後,去年的新生招募,竟然比前年多了一倍。最古老的傳統經典,如今鹹魚翻身,反倒成了另一種新鮮的招生號召。
幼稚園娃娃時興讀經,但在升學主義競爭劇烈的大陸,連要進入重點小學都有台面下的考試及贊助費,升學的壓力向下降到了這些幼稚園才畢業的娃娃身上,也嚴重擠壓到他們的讀經時間。
「孩子快要上小學了,美語、數學、棋藝、鋼琴......,該學的這麼多,我想了半天,都不知道要怎樣才能排出時間來繼續參加讀經課程,」一位媽媽既心疼、又苦惱地訴說著。顯然,把讀經視為一種才藝課程,或是增強記憶力法門的家長也大有所在。
「誘惑真得很多,氣氛也很緊張。一開始我也是什麼才藝課都報了。然而我不禁想,高分就是高能嗎?高分高能的人就有健康的人生嗎?」另一位媽媽反思,大家都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但她覺得真正的人生起跑點其實是「志向」,讓孩子建立健全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知道人生努力的方向和目的,這比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目光短淺的賺錢機器重要多了,所以她不斷地鼓勵其他父母,在巨大的壓力中千萬要站穩腳步。
傳承文化薪火
「我們不能把經典誦讀視為一種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但也不能把它簡單看做一門才藝課,應該說是一種『才性』課程才對,」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表示,兒童經典導讀所呈現的「隱性」大陸,力量雖還無法和主流對抗,但卻不容小看。對茫然於現代教育的父母,兒童讀經其實還是一種內在的反省,一種對於升學主義的抗衡。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這邊一味朝科學、經濟發展,想要改善生活,卻光看到外表的物質,反倒偏離了生活、偏離了生命。兒童讀經就是要把生活再撿回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郭齊家指出。
在上海,屬於全國重點學校的華東師大附屬中學,升學率百分百,各種校外競賽得獎連連,又被稱為金牌學校。然而不論校長與家長都認為金牌太多了,他們現在要抓的是「素質」,所以在大考之下,一反常態,特別加重了傳統經典古文課程,試圖給學生更多人格的陶養。
在西安省郊區的終南山上,北京四海中心主任馮哲前年與一群朋友前去旅遊,爬了一個上午,登上了中國經典中名士隱居的終南山,竟然發現一位少林寺的師父帶著十幾個山區小孩,一邊習武,一邊讀經。
歷經百年以來崇尚西學的發展,走過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在以經濟發展為上、英文熱潮達到瘋狂的現今大陸,自台灣飄洋過海的文化種子,正在四處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