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海大學與省議會合作開辦「進修班」與「碩士班」,供省議員及議會職員進修。計畫傳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在各方交相指責下,使得東海大學及其社會學研究所的形象頗受損害。而此事正發生在三月中旬本刊採訪東大之際,因此一併說明。
「省議員進修事件」在三月中旬見報後,立即引起輿論界與學術界交相指責。
事實上,這次東海大學與省議會合辦的進修計畫,應分為兩部分。據瞭解,所謂「進修班」,同於一般建教合作,純屬進修性質,不計學分、不授學位;而「碩士班」則另有計畫,內容是:從七十二學年起,東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每年將增加廿個研究生名額,專供具有大學學歷的省議員及議會職員報考。擬議中的方案還包括:此項入學考試,將與一般研究生入學考試一併辦理,惟試場另設在省議會。而「碩士班」與「進修班」的費用(包括學費與師資費)由省議會負擔,並且由教授至省議會授課。
民意代表進修,本來並非壞事
照說,省議員願意利用公餘進修,本是一樁好事。這些民意代表果能因進修而增進學養與判斷力,則在督導政府施政與為民服務的工作上,必會做得更好,於國於民皆屬有利。那麼,為什麼會引起軒然大波,遭致交相指責呢?
輿論攻擊的重點,在「教授移樽施教」、「議會負擔費用」以及「另設試場」三項。尤其「另設試場」一事更引起各方懷疑,認為是省議員利用「特權」,促使東海大學「放水」,好讓省議員藉「進修」之名,以謀「學位」之實,將嚴重破壞現有學制。
臺灣省議會秘書長林猷穆與東海大學校長梅可望都曾就此事提出說明。
林秘書長說,請任課教授到省議會授課及進修費用由公家負擔,均係比照省府員工進修成例辦理,並非特例。而梅校長則指出,東海大學是私立學校,不必到省議會接受質詢,沒有必要將學位「放水」給參加進修的省議員。至於打算將報考碩士班的省議員及議會職員集中在省議會考試,乃由於研究所入學考試時正值議會會期,為避免影響開會,故計畫將他們的試場設在省議會。這與大專聯招分幾個考區考試並無不同,而且試卷彌封,閱卷人也沒有可能「放水」。
教育送上門,亦並無不可
東海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董事,以寬厚的心態表示:「議員也應有平等、合法的受教育權利,不能一定說是涉及特權。何況省內選民的福利都係在這些民意代表身上,議員進修以增加學養、知能,絕對於民有利。至於移樽施教,可說符合『服務送上門』的精神,所以實際說來,教育送上門也並不是壞事。」
然而,有人也提出不同看法。著名專欄作家何凡指出:「公教人員由政府任聘,公費進修是為了讓他們繼續做更好的服務。而議員是選民請他們在一定任期內論政,不是請來讀書的。」許多人也懷疑,議員任期結束後,以什麼名義繼續用公費進修?
還有人指出:公平的考試應建立在同卷、同時、同場的原則上。省議員唯有與一般考生同編一試場,公平監考,才能寬釋大家的疑慮;並且,「如果議員忙得連上考場的時間都沒有,還奢談什麼讀書、進修?」
無論是何背景,都可念社研所?
除此之外,這項進修計畫更啟人疑慮的是:第一,教育部核定各大學研究所名額一向極其謹慎,人文社會學科最高不超過十五名。據瞭解,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多年來爭取增加六個研究生名額一直未獲准,何以東海大學社研所卻能一口氣增收廿名?
第二,此項研究計畫與目前學制並不相符,我國尚未有研究所專門為某機構開班之事,如今東海大學社研所專為議員開碩士班,假如獲教育部批准,此例一開,以後各單位紛紛要求比照,我國的研究所教育,豈不成為各機構的訓練單位?
第三,一般研究所的報考資格,必須是相關科系或曾修習若干相關學分者;而參加「碩士班」的省議員學歷卻是五花八門:森林、企管、文學、醫學、商學、工藝等各科系畢業的都有。研究所乃是進一步研究專門學識的場所,必須對該門學識有相當基礎後,才可能進而探討研究。如果這些所學與社會學風馬牛不相及的議員,能輕易取得報考研究所的資格,那麼對那些苦讀四年方得報考的相關科系畢業生而言,豈非太不公平?
進修政治學,是否更適當些?
更有人對省議員進修的動機提出疑問,論者謂,一位良好的省議員應具有相當的論政學養,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民主政治的本質、議會政治原理、議會運作方式有所瞭解。而此次省議會與東大社會學研究所合辦進修計畫,顯然找錯了對象,似乎以政治系為合作對象較宜。因此有人懷疑:「也許議員志在拿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社研所才能提供此種需求,因東海政治系沒有研究所。」
平心而論,一逕抹煞省議員的求學、進修之心實不公平。但省議員上進的決心,如能透過公平、合法的程序實施,而不另走捷徑,似乎更能得到選民的鼓勵與贊同。
輿論界熱切的討論持續了半個多月,教育部的審核猶未定案。這場風波中,關切最深、情緒最激昂的,是東海大學師生及校友。
東海師生深不以為然
東海大學校友會特別在三月廿日召開校友會議時,提出討論,建議校方取消這項可能有違教育精神及東海校譽的進修計畫。
社會學研究所的十四位研究生則聯名發表公開聲明,他們表示:「我們深盼社會大眾能以較為同情的立場來理解本所研究生在此事件中的地位。行政上的舉措,非我們所能決定。」他們認為,如果特權介入,不但侵犯一般研究生的權益,也將對學術尊嚴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他們希望學校能主動捍衛學術殿堂,不要反令社會大眾來提醒大學不可開「後門」。
東大現任政治系教授江澄祥甚至懷疑學校的動機,他在聯合報為文指出:「……如果真為了學校財政收入,而做這類不得已的『公共關係』,似乎也以辦理其他方式的社會服務或建教合作為宜。拿神聖的高級學位去換取某些人的支持或重視,而引起社會普遍反感,恐怕得不償失。」
社研所師生除了發表上述聲明外,他們實際的心態又如何呢?一位教授憤憤不平地表示:「我們也是看了報才知道這回事的。牽涉學位授予的計畫,除校長和所長外,事先所內老師都不知道!」
社研所師生亦有所質疑
社研所的全體老師在震驚之餘,立刻聚會商量,當晚即派代表到校長公館表達他們的立場:如果真的分開考試,必須在時間、內容、評分標準、評分老師一致,並且彌封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否則,為了學術尊嚴,所內老師寧可掛冠求去。
一位社研所的教授分析說:「事實上,這項計畫仍在審核中,研究所考試也尚未舉行。在所謂『特權』並沒有成為事實的情況下,充其量也只是有『嫌疑』而已。大家可以懷疑,可以揣測,但不能就此定罪。」
這位教授認為,無論建教合作、推廣教育,都是老師樂行之事;況且「有教無類」,議員當然也有受教育的權利。至於教授移樽施教之事,他覺得,與其讓議員人車嘈雜地湧至校園,的確不如老師前往授課為宜,此並不涉及師道尊嚴。
「唯一不合理的是『分開考試』一項,但是」,他說:「我們怎麼可能做出顯然不能見容於學術界,也無法向同行、同事、學生乃至社會大眾交待的事來呢?」他強調:「考試是維持學生素質和研究所水準的最後防線,我們取捨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學術,即使受到外在壓力,我們也絕不可能妥協。」
嚴守「考試」這一關
他又指出,在學術尊嚴之前,沒有「放水」之事,也沒有老師願意將辛苦建立的學術殿堂毀在自己手上。他說:「任何人想進修、上進,都是值得支持鼓勵的,但我們也有我們絕不容妥協的標準。」
目前,碩士班的進修計畫仍在教育部審核當中,東海大學校長梅可望也表示「一切計畫將悉聽裁奪」。然而,連日來輿論界的交相抨擊,無疑已使東海大學的形象嚴重受損,致使校內師生心情頗為沉重,相信這是該校校長與社研所所長始料未及的。
至於整個事件中,大家所最關心的問題:「特權」可不可能成為事實?相信只要如社研所教授所表示的立場:嚴守最後防線——「考試」這一關,所有問題自可迎刃而解。程度不夠者,不予錄取;而具備客觀程度的,自然有攻讀更高學位的權利。畢竟議員有心充實自己,是值得鼓勵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