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您好!我是一位新聞系畢業生,服務於國內傳播界已近三年。從事傳播工作是我的志趣,我不但嚮往「無冕王」能較讀者先一步認知事實的機會,更願於瞭解事實後,以平實、客觀、深入的報導,服務讀者。
一年多前,當貴刊在國內外嶄露頭角,獲得各界的肯定與讚揚時,我便以虛心學習的態度,成為貴刊的讀者。一年多來,我深深佩服貴刊編輯的用心,不但印刷、圖片非常精美,文章的字裡行間亦予我積極的啟發與引導。
近來,我發覺自己在執筆報導之前,多半會在心中思量:這篇報導,除了讓讀者「知」之外,是否也能予讀者某種啟發?或引導讀者思考某些問題,進而培養更豐富、更積極的思想觀念,使其工作與生活合理化?
我愈來愈喜歡思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也愈來愈懷有使命感。我想,自己的這種轉變,多少得助於貴刊的引導,因此不揣淺陋,特在此獻上個人的敬意,並盼貴刊仍一本積極、啟發性的編輯方針,繼續提供讀者更廣闊的思考天地。
敬祝編安
文.哥斯達黎加威廉.岑
編輯先生:
我在哥斯達黎加的一個汽車中轉站工作。幾天前,有幸從一位過路人手中借到一本光華,雖然已過期,但我仍非常熱切地閱讀它,因為它是我出國多年以來第一次看到的中西文對譯書刊。
後來我又將這本光華轉給本埠其他的同胞看。大家都是第一次看光華,但看後一致認為,這是一本內容豐富、親切,而且具有代表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特色的刊物。
或許由於本地的環境比較閉塞,這裏的外國人總以為中國是個窮國,我明知他們的觀念錯誤,卻常苦於找不到證據反駁。現在有了光華作證,我可以很自豪地在他們面前展現——你們看,自由中國是個多麼進步、富庶的國家!謝謝你們。
敬祝編安
文.巴西葉健
編輯先生:
每月由我岳父那裡轉借來的光華,是我主要的精神食糧。我看完後,又會將它借給其他朋友看。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光華帶給海外遊子一份來自祖國的親切感,我們心中對光華的感謝,筆墨實難以形容。
岳父目前擔任巴西一家著名肥料廠的廠長,來巴西已十七年了,他說看光華可使他得知自由祖國進步發展的現況,又能吸收許多新知識與新觀念,實為一種最高的享受。他常說,他由衷欽佩一千八百萬同胞在自由祖國所作的努力,與所締造的佳績,
我個人對光華也有種特殊的好感,總覺得在字裡行間,有一股沛然正氣充塞,落落大方,使我充分領悟「邪不勝正」的道理。
光華印刷精美、立論正確、內容豐富,是一本優秀的國際性雜誌。在海外,我以是中國人為榮,我亦以是光華的讀者為榮。
敬祝編安
文.美國羅勃.德威
編輯先生:
我寫這封信給你們,是想讓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喜歡光華這本雜誌,我現在正在華盛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我念的是東亞研究所。因為課程關係,我必須涉獵有關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語言、經濟、民生各方面,而貴刊提供我不少資料。
我每個月都仔細閱讀光華,覺得實在是一本既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雜誌,它帶給我許多來自中華民國的訊息,也提醒我過去在那裡生活兩年的美好回憶。
謝謝你們的努力。
文.加拿大晉日月
編輯先生:
我是光華的讀者,近三年來,我每期都逐篇細讀。最近我帶了一本光華入大陸,我把這本千里迢迢帶來的刊物,送予一位是藝術家的親戚。他看後大讚臺灣的雜誌精美、內容清新有趣,毫無政治八股,非常引人。他還要我今後設法多寄幾本回去,說要在朋輩間傳閱呢!
敬祝編安
文.愛爾蘭賴榮信
編者先生:
您們的辛勞努力,使我們能在海外享受如此高水準的讀物,在此深致謝意。有幾件小事,也許您們願意知道:
(一)當我收到二月份光華後不久,也收到來自英國自由中國中心的來信:「……很高興你與當地華僑及留學生有聯繫,可否勞神寄下彼等姓名、地址等資料,俾本中心逕與通訊,或儘可能寄送資料。」原來他是看到貴刊「讀者來函」上我的投書後而寫信來的。這種主動聯絡、照顧旅居海外僑胞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他們原可不理會這則小函的,可是愛國家、愛僑民的心,使他們不願輕放這條線索,而主動來信。感動之餘,除予回信外,更提醒自己,要更積極主動地在這個較少有自己同胞的異地多做國民外交工作。
(二)三月初,趁就讀學校放假之便,到北愛爾蘭訪問當地教會,也應邀在教會介紹臺灣現況。會間除放映幻燈片外,也在會場放置幾本光華供在場人士取閱。
某次散會後,一位名叫威利斯的會友邀我到他家喝茶。他服務於休斯飛機製造廠,於二月底奉派到大陸哈爾濱飛機製造廠作技術指導。他告訴我此行的感想,我姑摘要之:
其一:當中共當局要威利斯交出護照及機票,說要替他保管時,他嚇壞了,擔心回不了愛爾蘭。
其二:十天的工作期中,實際他只獲准進廠去指導兩天,其餘日子都被指定為休息和購物,後來才知道,原來該廠未能於事前做好準備工作,所以他無從施展。
其三:在他的想法中,原認為中國人都是勤奮的工作者,但在實地瞭解後,才發現該廠工人工作時間雖長,但毫無效率,亦缺乏主動研究、解決問題的精神。他們早上八點上班,七點半就需進廠接受政治教育。廠方一位高級幹部曾對他說:都是四人幫惹的禍,使大陸科技落後十年。但威利斯卻坦白回覆他:不只十年,至少卅年吧!
最後,威利斯問我,臺灣是否真如我拍的幻燈片及光華雜誌上報導得那麼美好、進步?我笑著向他說:「你何不自己去臺灣看看、親身實證一番呢?」他肯定地回答:「我會的。」
自從貴刊擺在此地聖公會圖書館後,已有好多朋友告訴我,他們認為「光華」是圖書館內最具水準的雜誌,他們還要我代為道謝,感謝貴刊給他們進一步瞭解中國文化與自由中國的機會。
敬頌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