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字,2013年度申請留學簽證負笈海外的學生逾3.1萬人,英、美、澳、日仍然是熱門留學地點。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愈來愈多學生選擇到一海之隔的香港留學。為何選擇到香港升學?光華香港特約記者採訪了一群在香港不同院校留學的台灣學生,探索他們跨海香江的心路歷程。
香港是國際都會,集東西文化於一身,在面向全球的同時,亦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非常緊密,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孕育了一個多元化的商貿平台。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吳昱萱,目前就讀會計及金融系二年級,她在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後,以學測成績報考香港的大學,「全英語的教學環境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可以加強英語能力外,也提升我的國際視野,」吳昱萱說。

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在這裡要學習如何融入這個國際大熔爐。吳昱萱在初到香港之際,因為言語不通,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也是中英文夾雜,但要與本地學生以廣東話溝通,始終有點吃力。「我們班上的同學,一半是本地生,另一半是大陸生,剩下少數來自不同地區的國際學生,在小組實習時,我們經常會不同地區的學生商討互動,由於文化的差異,理解事情的方式或是觀念不同,往往造成意見分歧,我要學習與不同地區的學生溝通,不過,這種預演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練習。」
對吳昱萱而言,每天的課堂都是不斷的挑戰及觀念的碰撞,「不同國籍的老師,教學方式各不相同,但大部分會在課堂上不斷提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同學們的腦袋沒有一刻是清閒的。」她認為,課堂上不一定要講課本的東西,用功的學生隨時可以讀課本,反而老師在課堂傳授的知識,是課本找不到的。
此外,香港的班級界線模糊,亦令吳昱萱有點不知所措。她說,在大學的第一年,學生是進入了一個學院,不是一個學系,沒有班級的差別,即使在第二年選了心目中的Major,其他Major的同學也可以選修你的課。換句話說,不同學系的學生都混在一起,沒有班級的分別,缺乏一種歸屬感。「你要很積極的交朋友,因為坐在你旁邊的同學可能不是你同系的。」
從台灣到香港升學的學生,普遍認為香港的大學課程壓力很大。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二年級的謝安雅,修讀工商管理,在國立政大附中畢業,以學測成績申請上香港中文大學,她對此感受深刻:「在台灣的高中階段,學測的考試壓力非常大,但到了大學,相對而言沒有香港那麼緊迫,可能是因為大部分過了升學大關的學生,心態上都會緩下來,享受大學生活,或一心想著未來會上研究所,但香港的情況不一樣,這裡所有的配套都朝著未來的就業而設計。」
謝安雅指出,大部分香港學生在完成4年的大學課程以後,便會投身就業市場,既然學習的目的是為未來準備,不論是校方或老師,重點都會放在學生未來就業上,「在我上大一時,教授要我在台上作presentation,他會注意我們的眼神放在哪裏、說話是否清楚,我們要不斷練習,掌握其中的竅門,因為未來進入就業市場,客務會議時presentation是必定的。」

事實上,台灣、香港兩地大學的授課理念,截然不同。台灣的大學教育重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基礎層面傳授硬知識,為學生打好學問的紮實根基;香港的大學教育則側重學生的應變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就業灌輸軟實力、進行實戰訓練。兩種教學理念各有優劣,不分軒輊,在不同的地方,也產生不同的效果。
香港城市大學的三年級學生蔡宇翔,是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的畢業生,同樣以學測成績申請到城市大學修讀土木及結構工程。他對香港的國際化視野特別感到興趣,「香港近年的基建工程不斷,像港珠澳大橋、港鐵的五條支線、灣仔至中環繞道等,香港的大型工程一直沒有間斷過,很有活力。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有增無減。」
雖然土木及結構工程領域對台上簡報的要求與金融、商貿學系有一些差異,但他亦認同香港老師的重點不只是教授知識,還替學生們準備日後就業時所需要的技巧及能力。「我們需要presentation的機會相對而言較少,但教授會傳授很多土木工程的實戰經驗,例如,在什麼場合作調查、需要準備的工具,又或是讓我們思考如何開展一個大型的工程;讓學生們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搭建一個模擬的平台。這對同學們日後的就業非常重要。」

香港大學藝術系三年級生陳宣穎,選修藝術系讓她顯得「與眾不同」。
目前就讀香港科技大學二年級的王敬恆,修讀計算機工程學及工商管理學的雙學位課程,繁重的課程令他看來有點憔悴,但他仍挺起精神說出他的感受,「選擇到香港升學是因為這裡的國際化,香港的學歷可以方便我日後出國深造,而這裡的全英語環境,也可讓我更快的適應。另一方面,若日後我要就業,這裡亦靠近中國大陸,未來的就業機會也較多。」可以這麼說,香港可以作為王敬恆的一塊跳板,向東走是亞洲、歐美的世界,向西走可以在香港及大陸探索無限的可能。
而另一個吸引台灣學生的因素,是香港升學的費用,相對於歐美學校而言較為便宜,王敬恆說:「在香港一年的學費一般約在11~12萬港幣(約新台幣42.5~46.5萬元)之間,連同生活及食宿費用,約新台幣60~80萬元,只有歐美學費的一半。如果不想花200萬元新台幣到歐美升學,但又想有一個全英語授課的環境,香港是一處不錯的選擇。」

城市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三年級生蔡宇翔,看好香港的基建工程就業潛力。
另一位就讀城市大學二年級的沈欣儀,修讀市場營銷學系,父母都是台灣人,後來移居印尼,小學時曾在台灣唸書,以後就一直在當地唸國際學校,在邁進大學階段時,卻選擇來到香港,「父母不希望我到美國唸書,怕我變得太『西方』,於是選擇香港,一方面因為這裡是全英語授課環境,較接近我從前的國際學校,另一方面既有亞洲文化,同時亦具備西方文化的特點,而且,香港的地點環境很獨特,很靠近大陸,離台灣也很近,從這裡到其他亞洲城市,也只是數小時的飛機航程,我返回印尼也很方便。」
沈欣儀的背景讓她對台、港、印三地的教育制度別有一番見解,「在台灣4年的小學階段,我是吸收知識,之後轉到印尼的國際學校,接受美式教育,習慣反駁老師的論點,老師提出的問題,班上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在香港亦走自由風,尤其是我修讀的Marketing,有很多的group project,學生們都可自由發揮,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校園裡,台灣學生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只要抱著開放的態度,是增進眼界的好機會,沈欣儀說﹕「從Marketing的角度來看,要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念是很重要的。歐洲及大陸生的主見比較強烈,會直率表達喜好,香港本地生則表現得很開放,會先接受其他人的意見,然後再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在這方面,我比較接近港生。」在衝突中學習溝通,沈欣儀可謂活學活用,遊走於各種不同的文化背景間,培育慧黠的才智,為自己創造優勢。

城市大學市場營銷學系二年級生沈欣儀,先後接受三地不同的教育。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東西文化兼容並蓄,在重視金融經貿的同時,亦有其文化的魅力。在香港大學修讀藝術系的陳宣穎,與一般學生選讀熱門的金融、貿易或電算學系比較,顯然是屬於「異類」。她在國中時期曾參加香港大學舉辦的暑期課程,對這裡的教育制度略知一二,當時,她對香港學生的積極幹勁留下深刻印象,也許就是當時種下這顆日後留學香港的種籽, 她透過SAT的考試成績獲得錄取,「選修藝術這個學系,的確有點出格,一來這是我的興趣,二來我選修藝術歷史的課程,目前在台灣比較缺乏這一塊。」
陳宣穎說:「香港的文化氛圍與台灣的完全不一樣,我所修讀的是偏重藝術理論及分析的課程,除了課堂分析及學術研究外,我們要寫大量英語論文,在撰寫前的大綱討論中,教授會不斷挑戰我的論點,然後嘗試修改,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訓練,畢竟熟能生巧,可以替未來打下基礎。」
一般人也許認為修讀藝術系的學生,必然會走創作之路,但事實並非如此。身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的藝術品市場近年急速發展,以拍賣市場為例,要成就一個藝術中心,高消費族群必須仰賴一群對藝術有深厚認識的人才協助,市場才能壯大發展,香港正具備這種優勢。
陳宣穎說:「在暑假時,我們系上的老師都會鼓勵我們抓緊實習的機會,到博物館、拍賣行或藝廊兼職,認識這個市場是如何運作。」由此可見,藝術系學生的出路仍是很寬廣的。
「至少能踏出第一步,離開熟悉的圈子,願意去探索不熟悉的城市及領域。你會有更多的機會到國際上其他的城市,不必固守在一個點上尋找發展的機會。」陳宣穎認為,這是到香港升學的意義所在。她表示,日後有機會到大陸工作,她一定會把握,因為大陸的機會畢竟較多。初生之犢不畏虎,陳宣穎道出許多遊子的心聲。
在密集累人的課業之外,這群台灣遊子在香港又重新找回對國家的認同,幾乎所有的受訪同學,都會被問及台灣的種種事情,哪些美麗的風光如何令人流連忘返,哪些精緻美食如何令人垂涎三尺,哪些和藹可親的服務業如何教人讚不絕口。在他們反覆向同學介紹國家之美後,也重新認真地檢視台灣這塊滋養自己的土地,對國家更有認同感。
香港各大院校自2008年開始招收台灣學生,至今前往香港讀書的台灣學生已累積至五百多人,根據「留港台灣學生會」的資料,2014年度留學香港的台灣學生共83人,這群學子已成為海外的一股新生力量,當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走出國門,讓世界看見這群初生之犢如何開展他們的夢想,亦讓世界認識了台灣無限的潛力。
2012年,「留港台灣學生會」於香港正式成立,目標是增進在香港就讀的所有大專台灣學生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加強台灣學生與社會及大眾的聯誼互動,並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讓大家認識不同學校的台灣人,在不同大學的文化交流,增廣見聞開闊眼界。
網址:http://hktsa.webs.com/
──「走在尖沙嘴的街道上,我的第一個印象,為什麼那麼像大陸,到處看到的都是說普通話的大陸遊客,街道兩旁都是一間又一間的珠寶金飾店,很難才能找到一家吃東西的店。」
──「香港的服務業人員都會兩文三語,能以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應付不同的顧客,靈活轉變的速度令人讚嘆。」
──「香港人的性格比較急躁,人人都很匆忙、趕時間,但相對而言,做事較具效率。」
──「如果你不往前的話,便會被淹沒在人海中,這是一個以效率為主導的城市。」
──「香港的貧富差距懸殊,走在中環的街道,有穿著形形色色、月入十多萬港幣的上班族,但另一方面,當夜幕低垂,卻有一個又一個的老嫗在街頭撿拾垃圾、紙皮箱。」
──「香港沒有小巷可以逛街閒徜,大部份人都留在商場的冷氣間。」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二年級生謝安雅明白指出,大學之路是為將來就業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