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台灣藝術市場來說,2007年值得大書特書,一年之內,拍賣公司由4家增到6家,拍場作品超過1,200件,秋拍創下台幣25.8億元的新里程碑,遠遠超過春拍的12億元,聲勢驚人。
台灣當代美術強強滾,讓市場出現了畫價攀上高峰的「新F4」封號──楊茂林、吳天章、陳界仁、侯俊明等4人,都屬於台灣解嚴後,在新展演空間嶄露頭角的「美術館世代」。
更令人欣喜的是,引介當代藝術家的畫廊也打破多年低迷,如雨後春筍般活絡起來。台北敦化南路沿線形成一處新的藝術走廊,大未來、誠品、99度藝術中心、索卡、印象等,多以亞洲當代藝術為經營主題。
這股由亞洲吹來的當代藝術風,是台灣藝術界久旱後的甘霖嗎?藝術市場投資門檻較高,對於有心跨入者,該做些什麼功課?
早在2006年,藝術市場就盛傳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普遍偏低、太過委屈,行情即將補漲。隔年春天,燕子果然捎來喜訊。
2007年4月亞洲藝術品拍賣指標之一,香港蘇富比公司拍場上,台灣藝術家侯俊明1992年創作的一套8張木刻版畫《極樂圖懺》,拍出53萬港幣(約合200萬台幣)、比底價高出11倍的天價後,一鳴驚人,侯俊明的作品立即水漲船高。
緊接著11月登場的香港秋拍,侯俊明的37件大型版畫系列《搜神記》以港幣264萬成交,折合台幣1,100萬,是台灣第一位晉級「千萬俱樂部」的當代藝術家。

由沉寂到當紅,中生代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在拍賣市場屢創佳績。此為他的1993年版畫系列《搜神記》,畫作旁有「侯氏文字」,像是廟宇籤詩,藉由扭曲變形的身體與圖案,表達人性慾望受到壓抑的情緒,為藝術界帶來極大衝擊。
台灣畫壇新F4
香港畫市紅火的盛況感染台北,台北中誠公司「華人當代藝術」拍賣主題,楊茂林1993年的畫作《熱蘭遮紀事L9302》,從320萬元起拍,最後竟以1,477萬元成交;現場競標者尚未回過神來,下一件拍品,中生代畫家郭維國1993年一幅以一根根尖銳黑刺插在「北台灣邊緣塗上綠色、南台灣邊緣塗上藍色」的《台灣島》上,又以台幣1,813萬元成交,比底標高出6倍。幾分鐘之內,台灣當代藝術作品連創新高。
在藍綠對決不如今日尖銳的14年前,郭維國就具體而微點出錯置、荒謬的台灣政治圖像,既超現實又無奈,他的畫作也榮登台灣當代「股王」。
1963年出生的侯俊明,和大他3歲的郭維國倆人,都經歷過畫作乏人問津、懷疑自我、創作低迷、風格丕變、蟄伏等待,到現在成為一畫難求的當紅畫家,他們的畫壇人生,正是台灣當代藝術的縮影。
在市場引導品味下,藝術界出現了「當代藝術新F4」的封號,姑且不論這份名單能否得到共識,但已為台灣當代藝術打了一劑強心針。
楊茂林、郭維國的舊作,當年皆以30萬元賣出;2004年之前侯俊明的版畫《米夏元年》系列,一號(一張明信片大小)只開價3,000元還乏人問津,如今畫價卻狂飆。只是在拍場交易,買家、賣家都是收藏家,身為創作核心的藝術家和畫廊有沒有受惠?
大未來畫廊董事長林天民表示,3年前當代藝術市場並不被看好,引介的畫廊也只有誠品、印象、大趨勢、大未來等幾家;近年藝術市場從谷底攀升,對藝術家和畫廊都是很大的激勵。
「市場熱絡,最大受益者肯定是藝術家,大未來代理畫家的作品定價,調升幅度平均都在50%以上。」林天民以郭維國為例,200號作品的定價從台幣40萬元調升到60萬元,若一年創作12幅畫,畫價收入即可增加240萬元;尤其48歲的郭維國正值盛年,技巧、風格不斷精進,至少還可以再畫30年,未來畫價還有攀升的機會。
旗下有楊茂林、郭維國、涂維政等8位藝術家的大未來,是目前代理當代藝術家最多的台灣畫廊,除了支付每人每月3至7萬元的基本生活費外,也全權處理畫家作品的買賣,並從中抽取定價50%的佣金。
多年來大未來畫廊努力將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推廣到新加坡、西班牙、北京,從印製畫作目錄、邀藝評家推介、廣告行銷,到運輸、保險等費用,估計一次出國展覽的成本約需10萬美金。
「我們願意一直加碼,不斷到國外展覽,好讓畫價水漲船高,看的不是眼前,而是未來。因為一張畫定價若是50萬元,經過展覽的曝光、鍍金,明年就可能調漲到70或80萬元,」林天民說,只要畫家作品質量穩定,畫廊多賣幾幅畫,成本就可回收。

由沉寂到當紅,中生代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在拍賣市場屢創佳績。此為他的1993年版畫系列《搜神記》,畫作旁有「侯氏文字」,像是廟宇籤詩,藉由扭曲變形的身體與圖案,表達人性慾望受到壓抑的情緒,為藝術界帶來極大衝擊。
當代藝術,新顯學
喜歡逛畫廊或美術館的觀眾,也可以發現以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為主的當代藝術,已是亞洲策展人的最愛。
2月下旬,台北當代藝術館以「果凍時代」為名,展出41位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策展人、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張晴,以「外表艷麗、沒有固定形狀,來不及品味就吞下喉嚨」的果凍,形容1980年代末、中國一胎化政策下出生的新世代;他們是時代嫁接下的變異花朵,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普遍都有「不想長大」的心理,加上受過學院的完整教育,更延緩了與社會的接觸,以致青春期格外漫長。
「果凍時代」展出的60件作品,涵蓋數位影像輸出、插畫、動畫等多面向,呈現創作者自由、叛逆、自我、純粹的特質。例如26歲畫家王之博的油畫《奶油1號》,就以夢幻、輕盈、甜若奶油的美男子肖像,打破性別對立的界線。
3月總統大選前,北投大業路上,資深科技人邱再興以父親之名成立的鳳甲美術館,重新覓址開幕,以台灣社會與人心處於不確定的「浮動」狀態為首展,邀請郭振昌、蘇旺伸、高重黎、洪東錄、邱建仁等9位橫跨老中青3代的台灣當代藝術家,觀照藝術創作與大環境之間的互動。
其中,資深畫家郭振昌的《圖騰與禁忌──浮•動》,描繪幾位體態健美的年輕人,腳浮在半空中打3顆色彩鮮豔的氣球,氣球體積雖大,卻推不高、也丟不遠,打球者反被氣球牽制著,大家找不到焦點,形成一片混亂。另一位新生代創作者張耿華的互動式動力機械作品《1750東向坡II》,一根外形像變形金剛的金屬機械,看似張牙舞爪,但是當觀眾站在作品前時,它就會不停閃躲,反映現代人外表虛張聲勢,其實害羞恐懼、不願與人正面接觸的內在心理。
分析兩岸當代藝術呈現方式的差異,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石瑞仁認為,挪用卡漫、動畫,幾乎是全球當代藝術的共同現象,泰國藝術家也曾借用漫畫蜘蛛人吐絲的圖像,一圈圈纏繞著泰國神像。但細看作品內容,又各自帶有特有的文化符號,例如「果凍時代」中,以中國古書摺頁拉開的形式畫成繪本;動畫中出現3隻眼睛、兩個頭的怪物,就是將古代想像的怪物以基因合成的概念,呼應現代科技與科幻小說,既是新人類又有老靈魂。台灣當代藝術也常出現檳榔西施、電子花車等台客情調與民俗風,呼應本土文化的浪潮。

由沉寂到當紅,中生代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在拍賣市場屢創佳績。此為他的1993年版畫系列《搜神記》,畫作旁有「侯氏文字」,像是廟宇籤詩,藉由扭曲變形的身體與圖案,表達人性慾望受到壓抑的情緒,為藝術界帶來極大衝擊。
藝術界的鮭魚返鄉
當代藝術成為新顯學,還展現在新畫廊開張及老畫廊的擴大規模上。例如印象畫廊選在台北仁愛路4段精華地段,另闢130坪的「當代」新館;甚至早些年遠赴彼岸北京、上海經營畫廊的業者,嗅到台灣市場春暖花開的氣息,也出現「鮭魚返鄉」潮。
發跡於台南的索卡藝術中心負責人蕭富元,2001年赴北京開設畫廊,3年後隨著中國經濟大躍進而初嚐「噴」出行情的藝術市場佳績,成為第一家在北京成功取得一席之地的台灣畫廊。去年蕭富元又重返台北,在仁愛路上籌備一個大型展示空間。
不論是回流台灣的索卡、或是去年才進駐北京的大未來畫廊,都希望藉著台北、北京兩地畫廊的連線,將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送往海外更廣闊的市場。
這波藝術熱潮也讓原本只是小眾欣賞的藝術新聞,由藝文版擴充到投資理財版。
畫廊協會顧問陸潔民表示,台灣藝術市場經歷1980年代以陳澄波、李梅樹等台灣前輩畫家為主軸的拓荒、成熟,至1992年飆漲、豐收,走完第一波循環。
「1992年正是全球藝術市場的分水嶺,當日本因銀行破產導致泡沫經濟崩盤的壞消息一傳出,全世界藝術市場紛紛趴下去,有如山崩地裂;台灣也被波及,導致蘇富比、佳士得兩家國際拍賣公司出走香港。」林天民分析,經歷亞洲金融危機、SARS低迷,台灣藝術市場沉寂了13年,才因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的經濟崛起,創造了一批新富階級,並帶動另一波文藝復興,如今藝術投資已再度成為熱門課題。
「但聽到藝術投資,很多人一心想賺錢,常會不小心跳過欣賞階段,反倒容易誤踏陷阱,」陸潔民指出,藝術投資有5大關鍵:即「碰得到」、「看得懂」、「買得起」、「藏得住」與「賣得掉」。若與房地產、股票等資產、金融商品比較,藝術品不見得是最好的投資,因為流動性差,很難立即變現,通常得擺上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增值出售,所以沒有閒錢的人「千萬不要亂碰」。

近來,國內的藝術拍賣會場上總是擠滿收藏家,藝術投資儼然成為一門新興課題,台灣藝術市場也在「新F4」的帶動下再現曙光。
新富炒當代
在畫價飆升的引誘下,有心人該如何取捨?「藝術與金錢需不需要切割?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答案,」2007年5月看到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人潮湧現,嗅覺敏銳的金融悍將呂張投資團隊總監呂宗耀,強烈感受到台灣當代藝術投資的時候到了。56歲的他不諱言,投資藝術品就是為了賺錢,若以本土、區域、國際3大市場來區分,他的原則是,國際畫家身價動輒幾億元,不如退而以擁有「畫冊」為滿足;中國傳統水墨畫家也因畫作高昂,以欣賞展覽為主;目前他的收藏主力,鎖定在台灣前輩和當代藝術家。
但他也提醒,「台灣藝術投資有兩大死角:即市場不透明、參與者太少,以致到畫廊買賣常出現『買畫一分鐘、賣畫一百年』的怨言,攸關買賣雙方互信的進退場機制,還有待建立。」
「投資不同於投機,選擇藝術品的前提是,千萬不能先考慮賣相、以後能不能脫手,而應先問自己喜不喜歡,否則就失去了收藏的意義與原動力,」大未來董事長林天民說。
林天民20年來傳授給收藏家的藝術投資心得是,「以美術館為師,建立以藝術史為本的投資標準,就不怕買錯畫。」以當代藝術來說,他建議,可以透過專業策展人的眼光,從中挑選被策展人看中、重疊最多、曝光率最高的作品,出錯的機會很小。
沒有人能預估這波當代藝術熱能延續多久、多高,在激情渲染的金錢喊價中,只有純粹的藝術之美才是無盡的追求。忘掉市場,選擇自己衷心所愛,不管報酬如何,都是贏家。

創作主題取材於台灣政治、文化脈動的當代藝術家楊茂林,1993年的舊作《熱蘭遮紀事》,在去年國內的拍賣會上以台幣1,477萬元成交,創下新紀錄,他也名列「台灣當代藝新F4」之一。

當代藝術少有唯美優雅之作,對收藏家是一大挑戰。圖為「新F4」之一,吳天章於1989年創作的《蔣經國的5個時期》,以線條表現蔣經國不同時期的政治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