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日的台灣社會,乞丐幾乎已是被遺忘的行業,但在一九二○年代的日據中期,乞丐卻是令社會相當頭痛的一群人物。根據統計,當時每三千八百名台灣人裡便有一名乞丐(彼時台灣人口計三百八十萬人),而出身於淡水的施乾,終生致力於乞丐救濟事業,成為以社會福利事功列名於日據台灣史文獻的第一人。
今年四月中旬,各報均以極大篇幅報導一則新聞:一個父親打斷自己兒子的雙腿,強迫他到市場行乞,所得以供其簽賭之用,引起社會大眾的震驚。
在施乾的研究裡,淪落行乞的原因中,也有與今日社會新聞類似的受人脅迫者。他在「乞丐社會的生活」一書中指出,有些老弱的行乞人係因生活困難,加上子孫不孝,或家庭不和,而被逼著乞討的;也有人為養活吸食鴉片的妻子,而扮做老盲人來行乞。寫到這兒,施乾還幽默地嘆道,「強者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施乾不只瞭解乞丐形成之原因,還研究乞丐生活。在他筆下,乞丐形形色色,如乞丐的分佈與移動、乞丐的社會制度,乞丐與女人、子女、賭博間的關係,乞丐的語言等……,全都化成活潑生動的文字面世。

七十年前的乞丐收容所,如今已成老人安養院,但由施乾手中傳承,為社會服務的本質不變。
倜儻青年研究乞丐
施乾,台北縣淡水鎮人,生於一八九九年,父親為營造業者,他是家中獨子。幼時,他進入淡水公學校就讀(今日淡水國小),一九一一年畢業,考入甚少有台人就讀的台北州工業學校機械科(台北工專前身),一九一七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即進入日本總督府工商課,擔任技士職務,並在此期間開始從事乞丐調查、救濟工作。
兩年後,施乾辭去總督府職務。一九二三年,他在綠町(今萬華大理街)一帶,創辦「愛愛寮」,收容乞丐、吸食鴉片煙、麻瘋病患者等社會底層人物,為其洗身、更衣、抓頭蝨、治病之外,還教其讀書識字,從事生產活動。施乾一生專注乞丐救濟工作,著有「什麼是乞丐」、「乞食撲滅論」、「乞食社會的生活」等書,一九四四年逝世,享年四十五歲。
這便是文獻裡所能找到有關施乾的基本資料了。這幾年,由於本土研究興起風潮,許多台籍歷史人物一再被提出來,施乾也是重點人物。
大部分人對他好奇,一方面因為他是日據時代學識好、又是少數能進入日本政府做事的台籍菁英;一方面也因他的義行。「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他願放棄在總督府任事的優渥工作,甘心一生為乞丐做事,高尚情操豈不令人敬佩?」曾辦過「施乾先生紀念展」的台北縣文獻資料室編輯施慧君說。

一九三六年八月「愛愛寮」全景,如今的愛愛院已有一半房舍改建為大廈。(愛愛院提供)(愛愛院提供)
社會主義者
這便是一般人理解施乾的角度了。但若仔細觀察施乾一生的行事,會發現「悲憫胸懷」或「慈善家」等觀點,絕不足以詮釋施乾,實際上他還是位社會主義者。
且將施乾短暫的一生依時間序排列:他在十二歲進工業學校,十八歲工校畢業進總督府,二十歲離職,廿四歲建「愛愛寮」,至四十五歲去世為止,他的一生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歲月投注在「乞丐事業」裡。
在有關施乾的文獻裡,看不出來當時擁有工業學校高等學歷,及總督府優渥職務的倜儻青年為何如此堅決地拋棄名利,來為乞丐做事。有限的資料總寫道,施乾系因在總督府任職時,工商課舉辦全台北市乞丐總調查,他奉命調查萬華區,因生惻隱之心,而投入乞丐救濟事業。
施乾的家境並不富有,當他跟父親商量,準備投注救濟工作時,遭到大力反對,後來他變賣所有家產,並說服施家家族的協助,才足以建成名聞台北地區的乞丐收容所——愛愛寮。

施乾逝世後,由文人吳槐所撰的銘文碑,仍完好地保存在愛愛院庭園。已經八十多歲的施乾夫人,如今是愛愛院院長。(邱瑞金)
艋舺有個「愛愛寮」
七十年前,施乾所建的乞丐收容所,如今仍完好地保存在萬華大理街原址,雖然性質已改成專門收容孤苦老人的「愛愛救濟院」,但周遭的老一輩人士都知道,「愛愛院,就是那個拖著『犁啊軋』(台式拖車),插著白旗,滿街抓乞丐的乞丐寮。」
「愛愛院」的身世,許多人知道,但愛愛院已過世多年的老院長,當年拋棄名位,投身乞丐事業的關鍵為何,至今仍是個謎。
且讓我們回到施乾的年代。
根據史學者王師琅的分析,日本統治台灣約可分為三期,從一八九五年甲午戰敗,到一九一八年為武力鎮壓、安撫人民的「綏撫期」。
從一九一八年一次大戰結束,到一九三一年「瀋陽事變」止為「同化期」。這時期,日本晉升為世界五大強國之一,而其統治台灣的基礎已告鞏固。時西方民主自由、民族自決主義風靡一時,受到世界思潮的鼓舞,與台灣抗日運動息息相關的「台灣文化協會」創立,蔗農與糖業公司抗爭等的農工運動皆在此階段發生,知識分子思想受到相當程度的啟發。
從「九一八事變」到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止為「皇民化時期」,這時台人完全「日本人化」,日本全面動員台人參加戰時工作。
施乾一九一七年從工業學校畢業,進入總督府任職時,正是日本統治台灣最上軌道的時候,當時社會環境如何?

施乾生前常指著身上襤褸不堪的乞兒對二女兒說,這些人都是她的兄弟。施美代說,也許從小看多了,如今她為老病人擦身、把尿,從不引以為苦。(邱瑞金)
建設台灣為殖民地楷模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林萬億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社會主義思潮風起雲湧,幾個社會福利重要法案,如「英國國民保健法」,德國「年金保險制」,皆在此時通過。日本既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又有從明治維新以來「脫亞入歐」的想法,自然奮力要跟上世界潮流。當時日本國內的社會改革之風大起,例如住宅、職業災害、勞工保險等政策,及對兒童、婦女、老人等的福利措施逐步建立。
台灣雖為日本殖民地,但日本人治理台灣一貫的中心思想,是把台灣當作殖民地模範來治理。「日本人想以治理台灣的成果來證明,他們比西方人更文明,更有統治能力」,林萬億說。而日本政府在同化時期倡行的「內台如一」、「內地延長主義」政策,也使日本國內的社會福利政策,除全面性的制度,如年金保險,職業災害制度等,未曾擴及到台民外,其他如醫療、住宅、就業貸款、兒童保護等福利政策都已移植到台灣。
日本國內的一些人道主義者,如倡導「人類愛」的稻垣藤兵衛等人,也將台灣當作社會思潮的「啟蒙地」,經常來台演講、觀察殖民社會,並且常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提出批判。「當時在總督府做事的施乾,一定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林萬億認為。

施乾不只是理論者,也是實踐者。生前他常為乞丐洗身、抓頭虱,換穿乾淨的衣服。他常說,別小看乞丐,說不定日後會做皇帝呢。(愛愛院提供)(愛愛院提供)
心儀人道思想家
施乾著作曾提及他最心儀日本西田天香及賀川豐彥等人的學說,這兩人正是與施乾同時代的人道主義者,可能對施乾有所影響。
賀川豐彥(一八八八到一九六○年),是日本大正到昭和年間的基督教社會運動家。兵庫縣人,德島中學時期受洗,曾就讀於神戶神學院。一九一四年留學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歸國後,回到神戶貧民窟,在友人協助下,從事免費診療活動。他曾積極參與關西地區勞工、農民等社會運動,及基督教布教、消費者運動等活動,二次大戰後,膺選為日本參議員。
西田天香(一八七二到一九六八年)是明治、大正到昭和時期的宗教家。年輕時曾單身前往北海道開墾,任石狩地區開墾事業的指導員時,因感於佃農及資本家的紛爭日多,因而辭掉指導員之職。其後,過著「求道」的放浪生活。一九○三年,他讀過托爾斯泰的「我即宗教」一書後,疑惑大解,從此過著禁慾奉獻的內省生活。一九○五年,在京都建立「一燈園」,又在山科地區的疏水溪旁與學員過著托缽奉獻的日子。一次大戰時,一燈園的信徒激增,一九二一年,西田說話集「懺悔的生活」問世。二次大戰後,西田膺選為參議員,晚年崇尚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及「世界聯邦思想」。

給他們金錢,不如教他們習藝,是施乾協助乞丐的理念。但習藝所常開開停停,經營並不穩定。(愛愛院提供)(愛愛院提供)
乞丐為現代文明之病
在施乾的著作中,也明顯看到施乾受到時興的社會主義的啟發。
例如他在「乞食撲滅論」中提到,乞丐的產生,絕非人們懶惰或一己的意志薄弱等單純因素,而是「現代文明凋落、頹廢,及現代文明人的無思慮、盲從所致」。
他在「乞丐撲滅協會」成立的宣言寫著,乞丐為何會發生?生活問題可說是主要原因,而根本問題則在「國民保健制度不充分」(社會福利制度不足)之故。
為何要正視乞丐問題?施乾認為,絕不能以所謂的「慈善心」來解釋。而是因為「社會為一精巧的有機體,若一部分發生故障,必將使整個社會蒙受影響,底層社會罹患的社會病,必將襲擊整個社會,尤其富有階級」。
他也認為,幫助乞丐不能以慈善、施捨等手段來進行。因為所謂慈善「若非單純的、淺薄的慈善心的流露,就是計較性報恩的一種手段」。所帶來的結果是「在外觀上,越可憐的施捨越多,甚至獲得連官員也望塵莫及的收入等珍奇現象出現,使乞丐不知道其生命正被奪走,而沉溺於所謂乞丐的珍妙職業中,最後將不顧一切地發揮動物本性。」
至於幫助乞丐的方法。一、先審查是否有必要救濟,二、與其給予金錢,不如給予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與其維持其生活,不如多給其謀生之路,尤其對病患應給予醫療。

教乞丐磨豆腐,辦「豆腐間」,起源於歐洲社會主義,其理念是讓體力強健者習得謀生技能,恢復信心。(愛愛院提供)(愛愛院提供)
台北市乞丐費三萬五千元
因此他創立「乞丐撲滅協會」,興建乞丐收容所「愛愛寮」,為其準備寢具、炊事用具,成立磨豆腐、養豬、編織等習藝所,還請醫生為有病的人診療,因為「飢餓加上疾病,是多數人淪為乞丐的主因」。
林萬億認為,施乾幫助乞丐的概念跟九○年代台灣社會談論的社會福利思想,已經很接近。「強調的中心思想是『跟他們一起做事』(working together/working with)而非『為他們做事』(working for)」。
而他的許多方法,則是直承西方。像教乞丐磨豆腐等習藝的概念,就是源自歐洲的社會主義者。
施乾還到處募款,向人解釋乞丐所以行乞原因,以及如何善待乞丐的方法。他甚至將乞丐每日開銷,換算統計出台北市每年的「乞丐費」為三萬五千元(一九二○年台北市的米價,一公升約為○.二八元,三萬五千元為很大數字),而如果大家上下一心,致力消滅乞丐,公家與民眾都能省下不少錢。
「施乾的觀念,對當時仍承繼從清末以來以施捨、救濟等『慈善』觀念為主導的台灣社會真是一大啟發」,林萬億說,「他不只是個社會工作者,還是當時代進入社會主義思潮的先行者。」

乞丐的產生是福利制度不健全的結果。施乾心目中的社會之病,如今也還未解決。觀看社會工作者為愛愛院舉行的民俗義演,知史者別有番感受。(邱瑞金)
寂寞的先行者
施乾於一九四四年,即台灣光復的前一年因腦中風突然去世。「父親是死於操勞過度及心性太急」,他的二女兒施美代說。雖然他一生致力「撲滅」乞丐,但終其一生,未能完成夙願。在台灣光復前後,城鄉街頭仍然到處充斥乞丐。
而他夜以繼日宣導的社會福利觀念,在當時社會中,也並未被完全接受。他書中屢屢提及,一般人在面對乞丐時,不是如揮趕蒼蠅般不屑,就是隨便施捨他們一點錢,與他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
傳統中國社會向是由富人從事救濟事業;既無雄厚財力,又無如現代基金會等經營,僅憑理念相號召的施乾,終其一生都為「愛愛寮」困窘的經費而煩惱著。
「父親老是對我說,要吃飯了,空心菜不夠怎麼辦?大魚只有一條,這麼多人要怎麼分?」他的二女兒施美代表示,愛愛寮最多曾收容乞丐三百多人,全靠施乾一己之力,困窘之境可以想見。
「父親在世時,連我們去找伯公玩(施乾的伯父為淡水有名的施合發木材行,當時頗為富有),伯公所賞的袁大頭,都會為父親借用,去換成鹽米,供乞丐生活之用。」要一直等到台灣光復後,美援大舉進來,愛愛寮才逐漸脫離窮困之局。
「施乾的先進思想,面對著傳統社會尚未開發的民心,儘管走得辛苦努力,仍不免走向悲劇的宿命」,林萬億總結說。
在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福利政策高唱入雲的今天,施乾地下有知,是慶幸他的理想後繼有人,還是埋怨怎麼足足晚了五十年,才覓得知音?
〔圖片說明〕
P.106
一九三四年,施乾與來自京都的清水照子成親。照子為他第二任太太,在施乾去世後,接掌「愛愛寮」事業,至今逾六十載。(台北愛愛院提供)
P.107
七十年前的乞丐收容所,如今已成老人安養院,但由施乾手中傳承,為社會服務的本質不變。
P.108
一九三六年八月「愛愛寮」全景,如今的愛愛院已有一半房舍改建為大廈。(愛愛院提供)
P.109
施乾逝世後,由文人吳槐所撰的銘文碑,仍完好地保存在愛愛院庭園。已經八十多歲的施乾夫人,如今是愛愛院院長。
P.110
施乾生前常指著身上襤褸不堪的乞兒對二女兒說,這些人都是她的兄弟。施美代說,也許從小看多了,如今她為老病人擦身、把尿,從不引以為苦。
P.111
施乾不只是理論者,也是實踐者。生前他常為乞丐洗身、抓頭蝨,換穿乾淨的衣服。他常說,別小看乞丐,說不定日後會做皇帝呢。(愛愛院提供)
P.112
給他們金錢,不如教他們習藝,是施乾協助乞丐的理念。但習藝所常開開停停,經營並不穩定。(愛愛院提供)
P.112
教乞丐磨豆腐,辦「豆腐間」,起源於歐洲社會主義,其理念是讓體力強健者習得謀生技能,恢復信心。(愛愛院提供)
P.113
乞丐的產生是福利制度不健全的結果。施乾心目中的社會之病,如今也還未解決。觀看社會工作者為愛愛院舉行的民俗義演,知史者別有番感受。
P.114
施乾於一九二六年成立「乞丐撲滅協會」,號召社會賢達,共同撲滅乞丐,宣言中提出解決之道。(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提供)
P.115
在台北工專發黃的資料堆中,找到了這張一九一四年施乾的成績單,他以全班第五名的成績畢業。(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提供)

施乾於一九二六年成立「乞丐撲滅協會」,號召社會賢達,共同撲滅乞丐,宣言中提出解決之道。(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提供)(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提供)

在台北工專發黃的資料堆中,找到了這張一九一四年施乾的成績單,他以全班第五名的成績畢業。(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提供)(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