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夾在馬祖南竿島的二個軍事地標──深藏地底、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和聳立於狂濤中的花崗岩碉堡「鐵堡」──之間,鐵板聚落(仁愛村)過去向來是觀光客過門不入的不起眼村落。
這個7 年前還是處處斷垣殘壁的沉寂小山村,由一群居民捲起袖子清理家園開始,點燃了社區參與的火種,不但讓社區換上新裝,也吸引中原大學建築系團隊跨海而來、長期協助。如今鐵板村正像一條甦醒的小龍,展現一個永續聚落的無限潛力。
走進馬祖鐵板村,彷彿走入另一個時空。
蜿蜒的小徑上錯落著石頭牆屋舍,披上深淺不一紅磚屋瓦,靜謐的街道,有些神似電影《多桑》中的山城風情,在沿坡而建的高高低低房舍中,偶而可見傾頹廢棄的房舍堆滿雜物,不經意的轉角處,又冒出一片生機盎然的菜圃或綠地,令人眼睛一亮。
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鐵板村,位於馬祖第一大島南竿島西南方,曾是一座古老的漁村聚落,目前約有百戶人家,300位居民。之所以名為鐵板,是因為海底的一塊沉積岩板在大退潮時會露出水面,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像塊大鐵板。
由於擁有兩個澳口(海灣),地形險要,在民國40年代馬祖扮演「反共前線」的基地後,鐵板村就成為軍事設施重地,大量軍人進駐,加上又是縣政府所在地兼馬祖政經中心,餐飲、娛樂、日用雜貨取代了早期以捕魚為生的經濟型態,圍繞著阿兵哥衣食育樂的商業蓬勃興起。

滄海桑田
「每次阿兵哥一放假,『上街』的人潮多到走不動,」鐵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其運表示,電影院、彈子房、海產店、雜貨店無不生意興隆。「上街」的花花世界榮景,即便在民國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村民紛紛遷居本島桃園、中壢一帶做成衣加工後,一有店家搬走,仍然馬上有人搶著來遞補。直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駐軍陸續撤離,這條中心商店街才隨著戰地硝煙一同走入歷史。
如今走在這條貫穿鐵板村、下接海邊的3 公尺寬商店街,幾乎已不見商家蹤影;特別的是小小「娣餅」攤位,歐巴桑將肥美的蚵仔和炒米粉裹著黃豆粉入鍋油炸,齒頰留香間,訪客略可遙想當年戰地生活。街道上最顯眼的要屬一棟揉合古今風味的簇新2層樓木造建築──鐵板生活館,一批批年輕學子出入,原來是南投暨南大學的研究生,暑假來做文史資源調查,為寂靜的空間憑添青春活力。
「這裡原來是二間破舊民宅,」社區發展協會創會會長、擔任縣府主計室主任的劉羽茵帶著濃濃的閩東口音指出,鐵板所以在民國91 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就是要整理散佈各地的破敗老屋。
「早期的老房子都是木造結構,屋主搬走後門窗緊閉,木頭因為長期通風不良逐漸腐蝕,以瓦片覆蓋的屋頂就坍塌下來,而成了髒亂淵藪。」劉羽茵解釋,從民國60年代村民移居台灣,以及縣政府搬去介壽村後,二、三十年來傾頹舊屋累計達四、五十間,不但有礙觀瞻,整個村的破敗荒涼氣氛更令人不舒服。於是劉羽茵和幾位擔任公務員的村民,決定利用假日動員起來清理家園。

社區一家
「我們這輩的,彼此不是仁愛國小、中正國中同學,就是學長、學弟妹,社區二百多人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劉羽茵分析鐵板社區動員的優勢,家家戶戶沿著街道對門而居,人際關係密切,子女搬去台灣的老人家,左鄰右舍都會互相關照,加上大家土生土長,對土地的感情濃厚,劉羽茵登高一呼,幾乎每家都派出代表,共一百多人加入協會,可說是全員響應。
或許是天助自助者,就在鐵板動起來之際,政府的經費和學界的挹注也紛紛到位。
91年連江縣政府推動「城鄉新風貌」計劃,委託台大城鄉所為鐵板村規劃,經過2個月和居民討論,勾勒出聚落未來的發展藍圖。不同於許多計畫結案後就把厚厚一疊報告收入抽屜的命運,行動力旺盛的鐵板人根據這個規劃持續追蹤,讓鐵板面貌一年年的更新,其中以整建官帽山最令人津津樂道。
位於聚落南邊、海拔60公尺、面積28公頃的官帽山,在民國38 年前是鐵板居民共同的生活場域,有人種地瓜,有的曬漁網,也是兒童玩耍,婦女遠望丈夫捕漁歸來的制高點。駐軍後變成禁區,民國80年代軍隊撤離後就成了荒煙蔓草的荒地。隔閡了近半世紀的共同記憶一旦被挑起,在協會發動下,村民主動上山清理環境,一面憶往敘舊,絲毫不以為苦。

依山傍海的鐵板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離島沒有受到過度開發的破壞,以及村民勤儉惜福的傳統,發展成永續村的潛力十足。右圖為從鐵板村眺望鐵堡的另一角度。
村民總動員
「光是清垃圾、雜物就花了一個多月,」劉羽茵回憶,清出了幾百袋垃圾後,接著是修路,他們用簡單的鋤頭、圓鍬,撿拾砲彈殼、海邊的石頭作為步道材料。其中「砲彈路」被記者報導後還一度引發軍方緊張。
「那時候真的很瘋狂,每個週末假日都有一、二十人上山,」劉羽茵回憶,他們一面做、一面欣賞、一面討論,兩年多陸續鋪設了七、八條聯外道路和登山步道。過程中社區居民受到感染,不斷有人加入幫忙行列。最讓她感動的是,「上街」的幾位媽媽還把店門拉上,煮了餐點帶上山去,甚至他們去五金行、文具店買東西,店家都因為是「協會要用」而不收錢。
鐵板人凡事自己動手做的傳統文化和行動力看在學者眼裡,不但是社區營造與更新的寶貴資產,更是在生態反撲、環境危機頻傳的時代,邁向永續生活的關鍵。
多年來關注永續議題的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喻肇青表示,永續生活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減少對專業分工的依賴,社區居民透過勞動、互助來解決生活所需,才能擺脫商業和消費體系的宰制,找回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我在早先參與『閩東聚落保存計畫』來馬祖時,就對鐵板當地『人』的特質印象深刻,」喻肇青表示,因此當民國92年連江縣政府「一鄉一新房」的計畫尋求各大學合作時,中原就「相中」了鐵板。

距離鐵板聚落約10分鐘車程的「鐵堡」,在兩岸緊張對峙的民國50年代,對岸水鬼屢屢在此「摸哨」,卻始終攻不下整座碉堡,這便是「鐵堡」名稱的由來。
雙人舞曲
根據馬祖傳統婚俗,村民在兒女嫁娶之前,會動員全村合力營造一間新房,做為三天三夜婚禮儀式的前奏。縣府「一鄉一新房」便希望以此喚起各鄉鎮居民對社區的參與,以在解除戰地政務後,展開社區轉型的想像。
另一方面,力推參與式教學、強調「走出教室、進入社區」的中原建築系師生進入民風純樸、人際網路綿密的鐵板,可說找到了最佳練兵場。他們白天訪談、踏勘,晚上以大大小小的討論會和居民互動,用模型、大地圖和村民溝通,做出「新房」整體規劃。最後雖然因為縣政府人事更迭,新主管無意執行預算,擺了一個大烏龍,但這次初體驗,已為中原人和居民的合作奠下基礎。
隨後在教育部「創意學養計畫」和國科會「永續聚落」的專案經費贊助下,中原建築系研究生年年都進駐鐵板「大教室」,平均每月一次,每次二、三位到十多位同學不等,停留四、五天和居民互動,提案設計,歷時5年不曾間斷。
5年間,中原師生和村民完成了十多個閒置空間營造、民宅、公共空間設計。比如在協會辦公室隔壁的轉角綠地「許願公園」,原本是只剩一片牆垣的空地,四周圍著簡陋柵欄。中原師生和村民討論後,做出「戶外小劇場」模型,村民便搬來官帽山鋪路剩餘的石版鋪設地面,找來大小酒甕做小舞台牆面,又到海堤旁的空屋找尋廢棄木板做舞台地板,最後以募捐來的花草種植在基地四週,一方小而美的轉角公園,在學生和村民十多人合力動手下,只花了一天時間就大功告成。
官帽山「南亭」的營造過程,也在居民和中原團隊間激發出不少火花。

這方轉角原本圍著簡陋柵欄,中間堆滿雜物,經中原團隊和村民腦力激盪、廢物利用,搖身一變為綠意盎然的「許願公園」。
庶人美學
原來村民在整理官帽山的過程中,希望在視野不錯的半山腰蓋座茶亭。
「討論過程中居民對茶亭的概念其實並不清楚,卻強烈建議不要花費太多錢,希望居民充分參與,並提出要以廢棄電線桿做材料。」以「參與式建築設計──鐵板經驗」為碩士論文的中原建築系助教吳振廷表示,當時大家對以廢棄物作建材表示贊同,但很難認同電線桿的美感,同時對開窗位置及茶亭的大小都和村民意見不一。
歷經折衝的模型做好後,團隊回台灣,一個月以後返回,中原師生都嚇了一大跳,因為茶亭居然已經完工了──村民請來一位當地木工師父加上大家輪班勞動,只用了五萬多元經費,茶亭外型和模型一模一樣,木構造十分合理,而電線桿也和設計融為一體,整體風格樸實而優雅!
「令人佩服的是施工過程完全沒有設計圖,全靠模型和居民的集體智慧。」吳振廷說,這讓他深深體會到,「庶人美學」就存在生活當中,建築師實在應拋開學院窠臼,多尊重在地智慧。
「和活生生的社區打交道,可以迫使我們恢復面對『真實』學習的能力。」吳振廷說,所謂「真實面」,就是土地、土地上的文化歷史,以及土地上的人。他們在鐵板學到的最寶貴功課,就是建築如何和土地、居民對話。
合作3 年後,眼見雙方互信和默契已然成熟,中原師生便進一步提出「永續生活第一村」的宏大願景。

鐵板社區發展協會原為了整理四處傾頹的老舊房舍,卻因緣際會地從社區營造邁向「永續生活第一村」的新願景。
永續第一村
「永續社區中,人的生活是和自然共生、而非隔絕的。」喻肇青解釋,所謂「共生」,是指人類生活所需要資源和自然資源是一種循環關係,反觀現代人生活太依賴商業和消費系統,不但與自然隔絕,引發環境反撲,也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和創意。
「鐵板社區的體質其實本就十分『永續』,」喻肇青表示,鐵板蘊含豐富的山、海、動植物資源,而離島沒受到過度開發的破壞,加上長年戰地文化薰陶,村民對生活資源的「再利用」和「節約」觀念,使聚落發展成「永續村」的潛力十足。
落實來看,實踐「永續社區」有3大面向──生態、經濟、社會,其中「社會面」強調人與人間的互助和協力,這本來就是鐵板村的先天優勢;「生態面」強調能源供應、糧食生產、廢棄物處理,以友善環境的「小系統」為主,例如乾式馬桶,將排泄物轉成堆肥,用來澆灌家戶的菜園,就可以讓資源循環利用;廢污水處理依循生態工法,也是建立在可以因地制宜、迴路短、易於循環的小系統上。
「現階段先從水的系統和廢棄物系統做起,」喻肇青說。
原本鐵板的廢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海邊,前年起縣政府計劃分批在各鄉興建污水處理廠,雖然還沒輪到鐵板,但已具備永續概念的鐵板人發出質疑,「13米長、9米寬的龐然怪物蓋在海邊,只為了處理300人的污水量?」

鐵板人把荒煙蔓草的官帽山整理後,又根據中原團隊的模型自力營造這座「南亭」,展現了旺盛的行動力。
與自然共生
中原團隊於是安排鐵板人到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參訪該校以水生植物過濾污水的作法。回馬祖雙方討論後,決定以自來水廠閒置的50加侖塑膠桶為材料,在桶底鑽洞,以虹吸方式將水管串連起來,桶中放置小石頭、水生植物,藉高低落差來實驗「多層過濾」的效果。如果實驗成功,將來會挖通道放置過濾設施,還可以把經驗推銷到其他村落。
此外,中原還計劃在近海的區域裝設太陽能板,夏天收集日照能源,在冬天供應暖氣及熱水器使用。
「熱能可儲存多久?供電的效率如何?都有待實驗,」目前正以鐵板為碩士論文的吳昱漳表示,太陽能供電的第一階段先以公共用電為實驗,若效益不錯,就推動到全村家戶;而在水資源匱乏的馬祖,中原團隊也將在各家屋頂收集雨水,集中到景觀池,淨化後用來澆灌菜園。
至於糧食如何自給自足?吳昱漳表示,鐵板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利用空地種菜,但由於是玩票性質,大家都選生長期短、好照顧的葉菜類,而且種類太雷同。他們已經開始和村民溝通,鼓勵村民多種一些根莖類作物,讓作物多元化,以更有效利用土地,未來自給自足並非遙遠的夢想。
3大支柱的「經濟面」該如何走,也攸關未來產業發展。為了找尋出路,協會創會會長劉羽茵還考進銘傳大學研究所在職專班,鑽研「社區合作經營」的可行性。她表示,鐵板居民以軍公教人員為主,大部分家戶沒有生計壓力,但若要配合馬祖整體的觀光發展、活絡社區生活而開發深度體驗之旅,還是得發展民宿、餐飲等商業服務。

南竿島縣政府前廣場的蔬菜公園,可說全台首創。馬祖民風純樸,許多居民仍保有自己種菜、自給自足的習慣。
合作無間
「我們資源有限,沒條件單打獨鬥,」劉羽茵以她爸爸開的書店為例分析,傳統小舖已經愈來愈難經營,鐵板的雜貨店、仁愛市場的店家也都有同樣困境。未來若能成立一個組織來整合資源,你出房子、我出人力、他出資金,居民一起合作經營,避免業種重複,再將利潤合理分配,以不營利、照顧社員為原則,或許能找到長久經營的新出路。
「我們已經規劃了4棟房子翻新做民宿,今年會完成一棟,明年還會有3棟經費撥下來,已有退休村民表示有興趣經營。」劉羽茵指出,未來不論是生態體驗、人文之旅,他們希望訪客是以long stay 的方式和居民生活在一起,深入體驗鐵板迥異於台灣本島的自然和人文內涵。
記者離開鐵板當天,颱風即將來襲,海邊一大早已看到社區發展協會義工和中原學生的身影,他們要在颱風來前趕工完成生態過濾池的工程。開怪手的協會總幹事陳學興一剷一剷的堆出緩衝土方,以防海浪衝擊到塑膠桶。
「怪手是向做工程的朋友調借的,省了原本二天要1萬2,000元的租金,」他說。理事長陳其運則身手矯健的攀爬在海堤上陡峭的污水出水口,把即將完工的過濾桶接管過去。
對協會成員而言,星期六、日比上班還忙,他們比喻,做社區好比「無底洞」,幾年來都沒有停過,但外界的肯定和看到家園愈變愈好的喜悅,讓他們欣慰,「不管有沒有觀光客,這裡是自己住的地方。」義工馮明章的心聲道出了鐵板聚落新生的動力。
未來,一旦聚落活出永續生活型態,成就的恐怕不是拜訪北海坑道時順路一遊鐵板,而是將吸引台灣各地專程來取經或體驗永續生活之美的訪客吧!

目前鐵板村正實驗將閒置的塑膠桶串連起來做污水的生態過濾池。圖為颱風前夕,正在趕工的社區居民和中原團隊。


依山傍海的鐵板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離島沒有受到過度開發的破壞,以及村民勤儉惜福的傳統,發展成永續村的潛力十足。右圖為從鐵板村眺望鐵堡的另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