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主、副食均相宜
甘薯在歐美國家被視為普通菜蔬,其中胡蘿蔔素含量豐富的紅心甘薯,更被製成罐頭或嬰兒食品。但在國內,甘薯一直只是零食與副食品,一般吃法有:烤甘薯、糖甘薯、甘薯湯、甘薯稀飯、炸甘薯片等。
國內許多食品專家都認為甘薯應可當做主食。臺灣每年進口小麥六十萬噸,如果能以甘薯粉代替部份麵粉,製成甘薯麵食,不但可節省外匯,減少糧食對外依賴,更可提高農民種植甘薯的興趣,進而提高農民所得。
民國六十九年九月,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撥出一筆經費給臺大農業試驗場,研製甘薯麵食。
農場人員最先採用命名為臺農五十七號的黃心甘薯為原料,但結果因甘薯的糖分太高,烘焙出的麵包不夠美觀,而營養價值亦不如紅心甘薯。於是改用色澤鮮豔、營養豐富、命名為臺農六十四號的紅心甘薯。
在試製過程中,當甘薯粉添加15%時,做出來的麵食不論色澤、香味,都沒有問題。提高到30%時,非醱酵類麵食,如餅乾、小西點、核桃酥、巧果、開口笑……等,依舊可行;但醱酵類麵食,如吐司、海綿蛋糕、饅頭,就會醱酵不良,產生體積小、硬化、色澤不美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