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先民雖然每一族各有語言,卻都沒有文字;關於他們的祖先究竟在何年代、從何而來,於是沒有留下任何紀錄。這個「身世之謎」,只好勞動語言學家、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一起來解了。
有個流傳在西方的靈異故事:有人每晚都夢到同一個景物熟悉的房子,一天,他真的發現了那麼個地方,卻被看守房子的老人驚呼為鬼魂——原來那是他前生居處。
去年,雅美族青年顏福壽在菲律賓的巴丹——一個與台灣隔著巴士海峽、相距百餘公里的小島,遇見了使用他知之甚詳的雅美傳統方式捕飛魚、織布,而且語言也能溝通的當地人,最後,他還娶得嬌妻歸。
這不是另一個靈異故事。根據人類學與語言學的研究,原因並不神秘——雅美族與巴丹人系出同源。

屏東排灣族好茶部落的舊址多已崩塌,石板屋成為羊群的居所。(鄭元慶)
話裏尋根
依照語言學家的分類,雅美族與巴丹人的語言屬於「南島語族」。目前使用該語族的人散佈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包括台灣、菲律賓、新幾內亞、紐西蘭、夏威夷等地。
雖然都屬同一語族,但在長時間的移民、分化後,發展成五百種左右的語言。雅美族可能較晚才北上台灣,所以語言和巴丹語相通。
經過對各族語言的分析、比較,並發現一些共通性後,在語言學上肯定了台灣各族雖語言不相通,卻都屬「南島語族」;如果能找出這個語族的來源,也等於揭開了先住民的身世之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壬癸表示,從語言學的觀點,若能找到限於某種氣候區內特有的動、植物名詞,即能推測該語族、也就是民族,起源於此氣候區的範圍。例如,原始語言中若有「冰」、「雪」等字眼,這個民族必不是源於熱帶。
專家、學者逐字逐句地調查了百餘種南島語言後,找到某些共同詞彙,如甘蔗、椰子、香蕉、竹子等熱帶植物名稱,和鯊魚、烏賊、龍蝦、海龜等「海鮮」用語。「顯示他們是住在熱帶靠海區域」,李壬癸說。

雅美族可能在一千年前由菲律賓北上,他們的方言現在還能和菲律賓北部巴丹島的語言相通。圖為雅美婦女帽上的裝飾。(鄭元慶)
挖出史前史
而且,南島語族普遍以「向海」做為「內陸」或「高地」的方向對稱。使用這種「海陸分明」語言的民族,應是居住在沿海地域,一邊面海,一邊有相當遼闊的腹地,而不是在海島上。加上他們有船、帆、槳等「行船人」所用的字彙,顯示他們亦善於航行。
分析他們話中的「玄機」後,語言學家得到的結論是:南島語族大約起源於華南和中南半島。
考古學提供了另一項佐證。
日本考古學家鹿野忠雄,在討論台灣與東南亞洲的關係時,曾將台灣的史前文化分為繩紋陶、網紋陶、黑陶、有段石斧、原東山、巨石、菲律賓鐵器等七個文化層次。其中前四者與大陸的文化系統有關,後三者則接近南島系統;這些文化出現的時間則從七、八千年前到距今幾百年前。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黃士強,則根據晚期台灣各地古物遺址提出了一種假設。

語言學家往話裏尋根,圖為其錄製賽夏族矮靈祭歌詞、旋律的情形。(鄭元慶)
千里血緣一線牽
台灣各地普遍發現一種「幾何印紋陶」,這種陶器的外表有方格、圓、迴旋等幾何形紋飾,約出現在三千年前,並持續到晚近仍為先住民使用。
同樣的陶器也在中國大陸的長江下游及東南各省出土。據考證,它們在三千五百年前(相當於中原文化的商周時期)開始流行,盛行於二千多年前(春秋時期)。
這台灣海峽兩岸的「幾何印紋陶」,是否為兩群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遺留的呢?黃士強教授認為可能性很高,而且使用者八成是史稱的「百越」族。
歷史上的「百越」,泛指長江流域以南的許多種族,而以越國為代表,控制遼闊的土地。漢朝人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上記載:「越王勾踐鑽發文身,南面王而霸天下。」其「南面王」的勢力範圍,正好等於大陸上的「幾何印紋陶」分佈地區。
台灣距大陸東南沿海不遠,大量移民雖是明末清初的閩、粵漢人;對早期的「百越」民族而言,也不失為一個人口少、適合移民的去處。
而且,他們顯然也有航海技術,足以向台灣或其他島嶼移民。史書上有:「越人習水鬥,便於用舟。」及「越人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的記載,加上該區遺址中所發現的船槳、造船廠等,充分證明瞭這一點。
黃士強推測,除人口增加造成糧食不足,環境變遷和冒險心理等原因外;戰爭,是促使「百越」族向台灣移民更主要的原因。
依照歷史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平定「百越」;漢武帝亦伐閩越、降南越、平東越。已故的考古學家凌聲純也主張,「百越」族是無法在原有土地立足,才退到台灣或南洋群島,而他們很可能就是南島語族的祖先。
這種說法與語言學家的推測——南島語族發源在華南和中南半島——相符合。

泰雅族有與古代「百越」族相似的黥臉風俗,他們可能由大陸直接來台。(鄭元慶)
滄海桑田變化大
但台灣九族先住民的語言、文化差異極大,他們到底是同時來台,再分裂成若干民族;或是在未移入台灣前,即已產生差異呢?由於缺乏文字記載,這些謎題尚未有定論。
雖然大部份學者都認為,九族中以雅美族來台最晚;但也有人不排除各族先住民,是在同時間來台的可能性。
一位人類學家指出,人類對於語言、風俗、宗教和物質文化等「汰舊換新」的能力很強。例如,某群人可能原有帶邊架的獨木舟,但在他們遷到一個生長著較大樹木的地方後,便製造不帶邊架的較大船隻;如果再發展農耕技術,並且停止遠航的話,很快就會忘了舊有帶邊架的獨木舟了。所以,今日看來兩個差異很大的種族,也可能是到了台灣以後,因為所居環境不同,才發展出個別的文化。
不過,由於台灣先住民的文化實在太多元和複雜,因此多數專家認為,他們是在不同時間,從不同地點移入台灣。其中有些是「直達族」;有些則可能先到其他南島語族涵蓋的地區「逛一逛」,再遷徙到台灣的「南回族」。

南島語族的傳統建築為蓋在木樁上的「干欄」式房屋,圖為卑南族集會所。(鄭元慶)
「南迴」來台靠運氣
台灣海峽最狹的地方不過一百卅公里,由大陸直接南渡,當不成問題;但「南回」的路途遙遠,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多半得「碰運氣」。
近史記載,南太平洋各地土著曾多次漂流到台灣。最近的兩次是在一八七四年和一九○八年,各有十六位和六位麥克羅尼西亞人,乘著三艘和一艘帶邊架的獨木舟,漂流到基隆和宜蘭縣東港村的海邊。
或許,某些台灣的先住民也是如此地分批來到。只是這麼一「來」,在中途停留之處,似乎也應留下若干痕跡。
人類學家的確找到不少有利證據。以建築來看,台灣先住民的集會所或穀倉,多懸空蓋在木樁上,稱為「干欄」式建築,可防濕和避免野獸攻擊。同樣的建築在南洋也傳佈很廣,在大陸東南各省亦有發現。
此外,台灣先住民中的泰雅、布農、鄒及賽夏等族都有拔掉一對上頷側門牙的習慣,東南亞亦有相同的習俗。證諸中國大陸的墓葬遺址,可知中國早期即有拔牙之風。
還有某些工具僅在台灣和東南亞出現。例如,排灣族和越南有類似的青銅柄匕首、阿美、卑南族與菲律賓有相同的倒鉤槍等,也加強了「南回」而來的可能性。
台灣先住民源自何方,數來似乎脈絡歷歷;只不過,除了蘭嶼雅美人據人類學家估計,約在一千年前由菲律賓一帶北上外,其他各族遷徙來台的時間仍很模糊。

排灣族的琉璃珠可能是祖先從海外帶來的。(鄭元慶)
傳家之寶琉璃珠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奇祿,曾嘗試以排灣族人視為「傳家之寶」的琉璃珠,探討排灣族到台灣的可能年代。
色澤溫厚優雅的琉璃珠,在排灣族人眼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訂婚時,若能有一顆琉璃珠當聘禮,即表示男方地位極高,也是女方絕大的光采。
他們甚至有「珠在人在,珠亡人亡」的說法。
特別的是,排灣族並無製造琉璃珠的技術,其他族群也沒有琉璃珠出現。陳奇祿據此推測,「琉璃珠並非藉著貿易傳入台灣」。因它若是一種商品,其鄰近各族按理也會有;所以應是排灣族祖先移入台灣時帶來的。
琉璃珠的分佈很廣,散見於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地區。依據成分,排灣族所持的琉璃珠含鉛率很高,但沒有鋇,屬於東南亞系;不像歐洲的無鉛無鋇或中國的含鉛含鋇。
依據專家、學者的鑒定,在印尼蘇門答臘、馬來半島、高棉等地,石板棺遺址中發現的琉璃珠,出現年代可能在紀元元年前後。「排灣族的琉璃珠若真是由其祖先所帶來的,移入年代應在西元一世紀以後」,陳奇祿主委認為。
就算琉璃珠解答了排灣族入台的年代問題,其他各族也依然迷霧重重。

考古上山,可能有助於解開先住民的身世之謎。圖為海拔約七百公尺的南投縣仁愛鄉曲冰遺址。(鄭元慶)
等待新發現
有些學者認為,台灣地區考古發展的範圍太偏於平地,似乎應往山區或各先住民部落舊址挖掘,或許可發現新的證據。但是台大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表示,由於目前考古工作的重心幾乎全落在台大,人力、經費及時間都不夠充裕,向「山」發展實有困難。
縱使如此,對缺乏文字紀錄的台灣先住民各族,想要找出他們的「來龍去脈」,恐怕也只有依賴考古學家的新發現了。或許那一天找到新的遺址,先住民的「身世之謎」,就在一夜之間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