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好比一首古老的戀歌,流傳了不知多少世代,卻仍然有那麼多人愛唱,又那麼叫聽者沈醉著迷。
淡水,是一個純樸寧靜的小鎮,依山傍水,風光優美。她擁有許多名勝古蹟,也擁有許多動人的老故事。
人又說淡水是情侶們的好去處,在山光水色之間,或踏田間小徑,或看落日夕照,或到海濱戲浪弄潮,都有一番意緻情趣。
每逢黃昏時分,天邊塗滿了彩霞,戀人們併肩坐在田埂之上,輕風拂面,微亂了髮絲與衣衫,這時可以看到田間的鷺鷥振翅齊飛,飛回半山的窩巢;農人們荷著鋤,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準備回家;而海上正是漁帆點點,駛進港來………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地恬然美好,二顆原已相近的心,就自然而然地更近了。
淡水位於台灣北部,隸屬於臺北縣,距臺北市僅廿二公里,全鎮面積七○.六五平方公里,共劃分為卅二個里,四七三鄰,人口總數五七,八九五人。
當地的居民多以從事農、漁為生,物產方面,以稻米、茶葉、甘藷、柑桔與各種海產為主。其中稻米產量甚豐,年產量有一萬七千公噸左右,是臺北縣所屬各鄉鎮中最大的產米區。丘陵地帶產茶,年產量約九百公噸。淡水是個漁港,擁有許多漁船,全年漁獲量在七百公噸左右。
遠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出使南洋時(西元1403—1424),就曾經到過淡水,當時住在淡水的番人還不怎麼開化,對鄭和一行人很不友善,因此雙方沒有什麼接觸。到了鄭和第二次造訪時,情況就大為改善,彼此有了往來,也交換了不少物品。這是淡水開化的第一步。在那個時代,中國大陸沿海一帶,時常受到倭寇的侵擾,自戚繼光大敗倭寇以後,一部分餘匪曾經在淡水盤據了一段時日。接著,當年的海洋霸主——西班牙,也遠渡重洋,於明崇禎二年(1629)來到了淡水,他們在淡水建立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城寨「聖多名各」城,並在城寨後面的山丘上,建了一所教堂,據地為雄起來。
那時台灣西南部又被荷蘭人所竊據,西人與荷不和,彼此發生爭戰,結果西班牙人退出淡水,淡水轉而為荷人所有。明末清初之時,大陸上許多漢人不願為清朝統治,他們揚帆東來,憑著勇氣和毅力,趕走了荷蘭人,並積極開發這一片土地。清康熙廿二年(西元1683年),滿清招降鄭成功,從此以後,有更多的人來到了淡水。
西元1862到1894年,是淡水的鼎盛時期,當時小型帆船可以上溯抵達大溪,大型的帆船則可抵達新莊。每天,船隻在海河之上穿梭不息,有的忙著捕魚,有的忙著貿易。說到貨易,淡水的貿易與台灣北部茶葉的輸出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曾經遠銷到英國,外國商船曾經雲集在淡水港口,造成了一時之盛。
清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法艦砲轟淡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抵擋法軍,曾以廿艘滿載石頭的大船,沈入淡水河口,防止了敵艦的駛入,卻也種下了淤塞的主因。
清末(1895—1945)年間,貿易路線改向,茶葉、樟腦都經由基隆港輸出,淡水開始衰微。
紅毛城就是聖多名各城,西人、荷人、鄭成功與劉明傳都曾駐兵於此,當地居高臨下,背山面水,是防守上的關鍵。城周圍約六十公尺,全以紅磚砌成,外牆很厚,約一公尺二,城堡面前置有四尊大砲。由於建築得堅固無比,三百多年來依然完整無缺,目前已成為觀光盛地了。如果在黃昏時分站在堡頂看臺上,遠觀西方晚霞,是一片燦爛奪目的美景,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戍台夕陽」,是淡水八景之一。
淡水的名勝古蹟很多,上述的紅毛城是其一,其他還有:牛津書院、忠烈祠、舊砲台、長老教會、馬偕墓園,以及淡水沙崙海水浴場、高爾夫球場等。淡水高爾夫球場是一個已達國際水準的球場,並且是全亞洲最好的一個高爾夫球場,在那兒經常舉辦國際性的比賽,好手雲集,互相競爭觀摩。球場內經常有一百多名球僮,輪班為前往打球的人服務,這些球僮大半是附近的居民,家中務農,他們在農事的餘暇,到球場來賺點外快。球僮們在球場上看人打球,耳濡目染之下,都會打兩桿,某些天賦好、興趣又特別濃厚的球僮,更是拚命找時間苦練,有的因此通過了職業球師的考試,成為月入頗豐的球師;有的更進而成為職業球將,遠征各地,參加各種職業比賽,贏得殊榮,為國爭光。我國的高爾夫球名將如:呂良煥、許溪山、謝永裕等,都曾經是這個球場的球僮,他們從十三、四歲時到球場服務,廿歲左右嶄露頭角,如今他們在故鄉為家人建了非常堂皇的房屋,大大地提高了家人的生活水準,當然,這更鼓勵了許多球僮欲做職業高手的念頭。許興是這個球場中的一個資深球僮,今年卅二歲,在球場中工作約有十八年的歷史了。他已經成家,有三個孩子,家裡有不少田地,因此,到球場來揹球袋只算是他的一個副業。平時他在家中必須和父親一起忙於種田,但也常常抽空來賺外快。他說他如果到球場輪班,平均一天可以輪二班,這就可以帶給他新台幣五百元以上的收入,而且他還可以抽空免費打球。許興說他自己很喜歡打高爾夫,但卻從沒想到要做職業球手,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個天生的農人,不能放棄祖傳的田務,如果要把種田擺在第一位,那勢必無法找很多時間來練球,於是二者相互影響,許興這麼多年來一直甘於現狀。他現在的成績平均是七十五桿左右,比一般去打球的人已經高明多了。許興的家是典型的鄉間房屋,裡面卻有全套的電氣化設備。他回到家裡,換上短衫褲,做起農事來,又是個徹頭徹尾的農人了。
淡水的開發,與居民們的宗教信仰,與馬偕博士有著最密切的關係。馬偕博士是第一位到達台灣北部的外國傳道人,他把一生奉獻在他所熱愛的土地上,他娶了中國婦女為妻,他的墳墓埋在淡江中學校園之內。清同治十一年(1872)馬偕第一到淡水,當時,他心中有個聲音:這是你服務的地方,你應該住在這裡。第二天,他即精神抖擻地開始工作,穿著蔴衣、草鞋,徒步來往於淡水各地,他四處傳揚福音,並且醫病、授課。八年後,他回鄉探親,加拿大牛津郡的人籌集了一筆款子送給他;次年他又回淡水,選定了一塊丘陵地建築校舍,命名為牛津書院。從此,馬偕就在此講學。講學之外,馬偕更長途跋涉,深入高山向山地民族傳福音,以詩歌、經句、愛心和其他種種方法,教導他們過文明的生活。
1900年,他平靜地逝於淡水,遺言要在淡水海浪之聲所及之處,濃蔭之下,覓一塊安眠的處所。於是,他的生與死,都和淡水合而為一了。牛津書院至今猶完好如昔,它是用紅磚砌成的,窗戶上嵌了彩色玻璃,外觀類似十八世紀的西方建築,屋頂有許多塔形的裝飾物,如今它在淡水商專之內。
淡水商專內還有二幢古老的西式建築,是1906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的,門前有台階,周圍有長廊。庭院裡,遍植了花草樹木,庭院的四周則有低矮的圍牆,當時這是傳教士的宿舍,如今,一棟是校長的家,另一棟則作為圖書館了。淡江中學與淡專近鄰,都是教會學校,馬偕的墓在淡江中學內,他的墓碑聳立著,他的家人和學生則長眠在他的四周。他為淡水居民所做的一切,他在當時埋下的福音的種籽,如今已生根、發芽了,淡水居民在宗教活動上非常熱心,當地有許多基督教和天主教堂。人們為了紀念馬偕博士,特在臺北設立了一所馬偕醫院,淡水也有個分院,都是為了感念他生前的作為。
淡江中學內有一所古老的體育館,大概也有百年左右的歷史了,外型是純中式的古老建築,裡面卻相當寬敞,可以打籃球、桌球、羽球,或是跳土風舞,這是全台第一座體育館。
淡江中學和淡水商專內都是綠樹成蔭,花草茂盛的好環境。在炎炎夏日中,有輕風,有蟬鳴,有花香,也有著難得的蔭涼。淡江中學的校舍很古老,也很雄偉壯麗,鴿子在校舍頂上盤桓,不時又傳來陣陣鐘聲,莘莘學子在這裡受教求學,心境自然沈靜謙和,受益良深。
淡水有好多民房建築在半山上,那兒的街道,也就是曲曲折折的階梯,現在也有改建成柏油路的,但路面比較窄。路旁的古董房子,從外表看來不過是普通平房,往內走去,卻發現另有洞天,狹長的屋宇,後有二層至三層的樓房,堅實的木料,精細的製作,加上紅磚拼花地板,看來古意盎然。屋內如今已陳設著現代化的家具、設備,新舊調和得很好,看來仍很舒適。聽說這兒是淡水最古老的商業區,前面的平房往日是做店鋪用的,如今多已改成住家,當年的繁華興盛,只有從想像中去捕捉了。走在這一帶,到了三民街的路旁,順著一道階梯上去,看到一座拱門,裡面是一棟兩層樓房,這棟樓房曾經有一個美好的名字「白樓」,如今外牆與柱廊上的裝飾花紋,因著歲月風霜的剝蝕,已經斑剝不堪,原來潔白的外觀,亦已呈灰白色,然而由它的規模,仍依稀可以揣摩出它當年輝煌富麗的景象。從白樓出來,站在階梯的頂層,正好可以鳥瞰部分淡水:遠方是清徹的藍天,上綴朵朵白雲;近處是碧藍的海水,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再近處則是淡水的市街與民房,許多紅色的尖頂建築,發出古拙的光彩來。這就是淡水,淡水有中西風味,淡水被籠罩在相當濃郁的宗教氣氛之下。
聖本篤修道院建築在往淡江文理學去的路旁半山上,山上安寧靜謐,修院即藏在一片濃蔭之中,包括三所分開的建築,一是教堂,一是活動中心,另一則是宿舍。這三所建築都是很現代化的,看來平易近人,卻仍有肅穆之感。教堂是每天做彌撒的所在,活動中心是提供教友們辦活動用的,宿舍自然是修女們起居的處所。除此而外,不遠處還有一個墓園,園中葬著一個創辦修院的修女,墓上巨大的白色十架,在陽光下顯得光耀又莊嚴。園中的路旁則有好幾個樹枝架成的十架,每個十架上掛著一幅耶穌受難圖,不同的畫面,表現耶穌受難時的歷程,讓人有著深沈的感動。
淡水共有十一所國小,二所國中,以及私立淡江中學、淡水工商管理專科、新埔工業專科與淡江文理學院。淡江文理學院校區廣闊,建築新穎,每一棟大樓都各有特色。其中有一座商船館,就造成一艘大船的模樣,裡面有種種船上的設備,供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校園裡還有一處中國宮殿式的教室建築,典雅堂皇;教室外的通路上有一排漂亮的宮燈式路燈,以及路旁修剪得整齊漂亮的松柏,走在這裡,真有走在宮廷裡的感覺。
淡水與觀音山隔水(淡水河)相望。清晨,總有一片薄霧籠罩在山頭,到了中午,霧氣散了,整座山的輪廓顯現出來了,看來真似觀音像的側面;黃昏時,微風息息,山麓已沈落在山的陰影裡,淡水河靜靜地流著,映出了山的倒影,正似一幅精心繪製的水墨畫。若是再到夜深,又有點點漁火閃爍在漆黑的夜裡,那種情境,又像走入詩裡、畫裡一般了。
觀音山的嫻靜,襯出了大屯山的多情。落日夕陽的美麗,也襯出了日出時的清新。淡水河口的淤積,使得淡水不再是當年繁忙興盛的港口,現在,淡水的人們仍在忙著自己的行業,他們沒有閒情逸緻去緬懷過去,只是希望能不斷地開創未來。
走遍淡水的大街小巷,看到古老的建築,看到斷垣殘壁,但是也看到新建的高樓大廈;看到了破舊的舷槳,但是也看到新的動力漁船。淡水處在新舊交替之中,新的一代兢兢業業的努力,淡水或可以另一種新的面目出現,並重拾昔日的輝煌。而今淡水就是淡水,她有她自己的特色,她在日出日落、潮漲潮退的過程中,靜靜地展現自己。她是個豐富雋永的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