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新興路無名魚粥
位在台南市南區三官大帝廟旁的無名魚粥,是餵養在地人40多年的早餐攤。老闆李振銘凌晨四點半就起床,瓦斯點著了,先用虱目魚骨熬湯頭,接著煮魚肚、燙魚皮、蚵仔,在爐邊忙到差不多六點十分才可以開店,但是才五點半就有老客人來一邊閒聊,等著吃粥。
1976年開業,85歲的李振銘還日日掌杓,「我們家該算是台南第二間虱目魚粥店,第一家在石精臼那邊。」牆上的菜單,就是魚粥、魚皮粥、魚皮粥加蚵,簡單的幾個品項,虱目魚和蚵仔都是台南在地物產。
李振銘說起,早年虱目魚不是終年都有,魚粥只賣農曆二月到十月,其餘的日子則賣土魠魚羹。老闆娘李蔡美雲解釋湯頭是每日現熬,十多斤的魚骨要熬上半小時,「我們家的湯頭是自然甜,還讓客人免費加湯。」魚粥裡的米飯也有講究,只用在來米才耐得住熬煮;李振銘斟酌著來客量,從旁挖一杓煮到半生熟的飯進去湯鍋裡煮,就生怕熬煮過頭壞了口感。
來光顧的多是熟客,老人家一坐下來,喊出自己的吃法,像「魚皮蚵一碗」、「兩碗粥,飯要多」、「魚粥要有刺的」,老闆娘解釋,有刺的魚肉有帶皮,口感比較Q軟,怕刺的客人,就選擇無刺的魚肉,會澀一點,但一樣鮮甜。
收到客人的注文(點餐,台語用詞,源自日語),李振銘從盤上撥下些許蚵仔,在爐前掌控著魚皮、魚肚的熟度,舀上一杓粥湯,再撒上白胡椒、芹菜珠,端上桌,這一碗是許多台南人開啟一天的儀式。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一碗熱騰騰的虱目魚粥,是許多台南人開啟一天的儀式。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85歲的老闆李振銘,凌晨四點半就起床熬湯頭,至今還在爐前掌杓,管控每一碗粥的滋味。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無名魚粥位在三官大帝廟旁,沒有華麗裝潢,就以食材口味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