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幾米這部大開本的《地下鐵》,很難不被華麗多變的色彩吸引。一格格繁複精密的瓷磚圖案;一張張樣式不一的座椅;一片片縝密細致的綠葉圍籬。心思細密的讀者,還會發現許多熟悉的面孔:毛毛兔、綠繡眼、捧魚缸的男人、發螢光的魚、玩黃色月球的孩童、《向左走,向右走》的男女主角,還有經典童話小紅帽與大野狼、灰姑娘的南瓜馬車、《綠野仙蹤》裡的錫人,甚至連醞釀中的主角,也一併出現在《地下鐵》中。這只是作者的小遊戲,幾米說:「我總是想像在同一時空裡,有不同的故事同時發生,所以大家會擦身而過,會走進同一家商店,也可能搭上同一列地下鐵。」
在黑暗中點燃最美麗的亮光
十多年前在東京、紐約搭乘地下鐵的經驗,地底、地面風貌的變化,每一站不同的出口風景,撼動了幾米的心靈。故事構想中的主角一再更換,從男女吵架的通俗愛情故事,轉到一個十五歲且逐漸失明的少女,營造出了現代人困在空間(地鐵)裡的無奈與疏離感。又透過「眼盲」女孩的設計,點出了身陷灰濛濛城市中的現代人,對這個色彩絢爛的世界,企圖為自己保留一些想像與渴望。
在一次又一次入口、出口的旅程中,摸索、幻想被黑暗籠罩的世界,少女的情緒是複雜的:有被凝視的不安、對未來的恐怖、張惶失措,歡樂的背後隱藏著哀愁,但在失望中卻又隨時可能燃起一絲希望,在絕望中重現生機。作者想說的是:「每個人心底隱隱躁動,我們不停出門追尋,總希望有人在地鐵出口的地方等我們」。
一九九五那年與死神擦身而過的經驗,是幾米創作的轉折點。
在《黑白異境-Notebook》序言中,幾米道出了當時的心境:「生病前我對畫裡任何小人物都未投入感情,我有如馴獸師,日夜鞭打他們。生病後,我悔悟,學習感謝,當身體日漸好轉,開始為這些小人物編寫他們的故事,同時也編入我的心情。」幾米承認以前對自己的畫作沒有信心,只敢用某些色彩。但在一年數百張媒體插畫約稿量的「逼迫」下,練就了更為純熟的技巧。繪製《地下鐵》時,用色便較過去的作品更為大膽,色彩與濃度更加豐富,注重書的節奏、律動,文字描繪上也力求語意精確。在畫作的同時,釋放了真實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幾米特有的味道與風格。
這種「幾米風格」引起讀者不同迴響:有人覺得畫面(地下鐵)被纖細筆觸分割成碎塊,密得像蜂窩般,沒有溫暖感;更有讀者坦言「看完後心情很blue」;但也有年輕大學生認為:「感覺很好啊!讓處在人造世界的我們有喘息的機會,想像海豚在身邊迴游。」一樣圖畫,各自詮釋。這就是看幾米繪本書的「魔力」:你可以只看圖畫,任思緒飄遊在圖畫意境中,放縱情感,恣意想像。
閱讀的定義已不只侷限於文字,幾米《地下鐵》的風行有某種超越傳統文字書的感官滿足──瑰麗的色彩配上淺白的文句,影響所及,是否反應現代都會人寂寥、疏離的心聲:在交雜錯亂的城市光影裡,在一進一出的快速步伐下,其實,我哪裡都不想去,只是企盼在地下鐵的出口有溫暖和光亮。
p.105
作者:幾米
出版者: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 2001年1月
定價: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