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改革
憲政改革,一直是陳總統就任5年來戮力以赴的目標。
總統在2004年5月20日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中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政府與人民的契約書。我國憲法囿於當初制定時的時空背景,雖經李登輝總統任內6次修憲,仍然不符合當前及未來所需。為了確立民主法治的根基,並徹底釐清三權分立或五權憲法、總統制或內閣制......等爭議,必須進行憲政改造工程。
總統同時重申,在國內各政黨還沒有形成共識之前,憲改不會觸及所謂國家主權、領土改變或者統獨的議題。總統希望在2008年卸任之前,能夠藉由憲改工程的推動,交給台灣人民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
為了避免重蹈過去6次修憲治絲益棼的覆轍,總統強調,憲改工程不應該由一人或一黨主導,更不能只著眼於一時之便,因而將邀請朝野政黨、法界、學界及各領域階層代表共組「憲政改造委員會」,總統府並設置推動小組,以籌辦、催生憲改會。
從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2004年第一次公民投票,到今年5月14日任務型國代選舉,後續若能複決通過立法院去年8月所提的國會改革憲改案──包括立委席次減半(由225席減為113席)、單一選區兩票制、廢除國民大會,並通過公投入憲,將現行憲法由國民大會代表複決立法院的憲法修正案部分,改由人民透過公投來複決,如果一切順利,阿扁總統第二階段的憲改將可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整頓金融──金融六法
除了憲政改革外,面對全球經濟景氣不佳的情勢,陳總統上任後即將發展經濟視為政府施政的第一要務。他曾明確表示,要以「台灣優先,經濟優先,投資優先」三大優先與「全面招商、吸引外資、活絡經濟、創造就業」四大方向,作為政府努力的目標。
陳水扁總統更將2001年訂為「金融改革年」,力促金融六法通過立法,為此立法院還破天荒地加開臨時會。
被視為提振經濟「強心針」的金融六法,範圍括及金融重建、存款保險、票券、營業稅等法案,將迫使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促進金融機構合併走向大型化。這些新改革有助於消除目前金融機構產品惡質化、獲利能力下降、競爭過度等問題,施行至今,已成功降低銀行逾放比;外資持有台灣公司股票的數值,也比5年前大幅增加2.5倍,達到3兆3千億元,顯示國際市場對台灣的信心。
組織再造與稅制改革
此外,陳總統在政府組織再造和稅制改革方面,都展現了「捨我其誰」的魄力。
2000年5月20日,總統在首度就職演說時就指出,為了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確保台灣的競爭力,必須要建立一個有活力、有高度彈性和應變力的新政府。未來將加速精簡政府的職能與組織,轉型成為「小而能」的政府,並積極與民間建立夥伴關係。
2004年9月,行政院完成了「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將目前的36個部會,大幅減併為13部、4個委員會和5個獨立機關,此一歷經17年、8位行政院長的政府組織再造工程,終於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未來若能獲得立法院的決議通過,則台灣的政府行政效能應可大幅提昇。
另一項艱鉅改革則是財政及稅制。在長年積弊下,從5年前總統就職開始,政府財政年年惡化,近年來舉債情況更是令人怵目驚心。鑑於稅收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稅收嚴重不足將造成政府赤字,不僅債留子孫,同時也嚴重影響施政效能及國家競爭力,因此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今年2月,財政部宣示啟動稅制改革,包括:調降遺產及贈與稅、土地增值稅,以及調高營業稅率等。財政部長林全在立法院進行報告時也表示,對於當前正積極推動的最低稅負制──對有能力繳稅的企業或個人課徵最低稅率──提出了6月底完成改革草案、9月底前由行政院送請立法院審議的時間表。
鞏固外交不遺餘力
陳總統發動的一連串改革,已在各部會間如火如荼進行中,即便是最艱難的外交工作,也越挫越勇。
在陳總統就職滿5週年前夕,傳出諾魯與我國恢復邦交,成為我國第26個邦交國的外交捷報。
事實上,為了鞏固外交邦誼,陳總統自就任以來,便積極推動以民主、人道、環保、經貿及睦鄰為主軸的全民外交,年年走訪中南美洲、非洲及南太平洋各友邦。今年4月,總統更親赴梵蒂岡出席教宗追思彌撒,創下我國元首訪歐先例。這些努力,也在在顯示總統奮力突破中共在國際間對台灣的打壓封鎖,希望台灣的外交之路越走越寬。
5年來,陳總統一步一腳印地在實踐「台灣站起來,走出去」的願景,過程中,台灣經歷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經濟負成長以及前所未見的SARS百年大疫,所幸都安然度過。展望未來,改革的阻力仍大,在陣痛期中也不免有所跌撞折衝,唯有全民團結,做為總統的後盾,才能讓台灣越挫越勇,讓福爾摩沙的美麗在國際上發熱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