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矽谷的「微企業」
「移植」到矽谷的不只是創業的雄心,還有國內普遍的中小企業經營型態。廿人以上的公司已算稍具規模,一、二百人的更是其中佼佼者;但在動輒數千,乃至一、二萬人的IBM、惠普、英特爾等大公司林立的矽谷,都只能算「微企業」。
這也形成了一項遠憂。「雖然目前很多中國公司營業情形都不錯,但這是因為資訊產品還在快速轉變中,有很多的隙縫可鑽;一旦產品發展成熟,規格會逐漸統一,到時就比誰的成本低,正如汽車業,最後只會剩下幾家世界性的大公司」,張國華說:「那時不要說美國、日本公司,我們恐怕連韓國公司都『拼』不過。」
然而,豪情萬丈的創業者並不擔心這一天的到來。看多了矽谷一夜致富的傳奇,他們深信,以自己工作的勤奮,只要押對寶,財源自會滾滾而來,到時公司的成長速度會快得令人無法想像。
但矽谷也多得是關門的公司,根據一項大家公認的估計,約每五家公司中只有一家能生存。創業維艱,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這問題,我們在開始前就已問過自己和創業夥伴」,楊行憲聳聳肩:「結論是:那有怎麼辦?東西收一收,明天到隔壁上班就是了。」

世界經濟不景氣,高科技中心矽谷景況低迷,處處是招租的空屋。(盧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