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賠償我的精神損失!」
這句經常聽見的話,在今日的社會,有了新的含義。
去年四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一篇專文指出,愈來愈多的美國公司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壓力來自部屬。有關工作壓力引起的精神訴訟案正不斷增加,從一九八○年僅佔職業病訴訟案的百分之四.七,到目前每年增加一倍以上。
這些工作者認為,他們早上爬不起來、老覺得沮喪與焦慮、總感覺有人在背後議論他,「不是工作太單調,就是工作過度」,這些患者說。他們因而向法院提出告訴,要求公司賠償。
「精神訴訟案正逐漸成為僱主、保險公司,以及州政府的夢魘」,這篇報導描述。

都市人步調快速,生活緊張,感受到的壓力也大。(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什麼事最想不開?
正大步邁向已開發國家的我國社會,情況又是如何?去年四月,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鄭泰安的一篇研究指出,國內工作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感覺有工作壓力。這些壓力包括:工作太累了、錢賺得不夠、工作成果不好、工作性質改變了,及失業等。
看起來好像都是都市人的毛病,但是這些工作上的壓力,農民和小鎮居民也有,只不過程度較輕。鄭泰安的統計結果是:都市居民感受工作壓力的人數比率,是農民的兩倍,是小鎮居民的一倍半。
都市人的壓力比鄉下人大,除因步調快速、生活緊張帶來的焦躁以外,也肇因於都市裡知識來源豐富,人們想法較多,反抗傾向也較強。「都市人比較勇於表達,會發牢騷、會抱怨,感覺上,壓力就大了」,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胡海國說。
現代人對壓力的感受程度如何?由於缺乏實證資料,不能驟下判斷,但是從一些求助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端倪。
據國際生命線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的一份資料指出,去年一整年,全國各地向該協會求助的案子共有三萬九千多件。其中以大台北地區最多,主要的問題為夫妻問題與男女關係。
台南生命線今年五月公佈的另一份資料也顯示,它開線十年來,個案求助的問題中,以男女感情問題最多,其次是夫妻與家庭問題。

傳統與現代角色間的衝突,使女性今天面臨強大的壓力。(本刊資料照片)(本刊資料照片)
男性自殺成功率較高
為什麼問題多環繞在感情、婚姻與家庭?生命線認為,這與求助者的年齡有關;據統計,求助者的年紀多半集中在廿到廿九歲,這個年齡的人面臨的主要壓力就是感情與婚姻。
生命線指出,人一生變動最大的階段——結束學業轉入工作,離開父母的庇蔭、開始獨立,又面臨感情、成家問題,碰到的事情多,壓力也大。
但這並不表示,其他背景的人都沒有問題。每到聯考旺季,為解答青少年問題而設置的「張老師電話」總是響個不停,就是個例證。
所有求助單位接到的個案,都以女性居多。「可能是因為女性情感纖細,也因我們的社會文化,較允許女性扮演弱者角色、有求助行為」,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張珏解釋。
馬偕醫院前精神科主任張典齊表示,他的患者雖然多是女性,但並不代表男性沒有壓力。「男性的壓力恐怕都用一些反社會行為——抽煙、喝酒、打人來紓解;而且男性自殺的成功率比女性高得多」,張珏對此現象也做了解釋。

心中有結難解?求神問卜可能減輕壓力?(本刊資料照片)(本刊資料照片)
三大國人壓力
「一般說來,女性多為家庭、婚姻;年輕男性為感情、學業;中年人為事業;老年人為疾病及性問題……」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明濱說,一看走進診所的人,對他為何而來,大概就可以猜個十之七八。
胡海國指出,人終其一生,總難免碰到關於健康、工作、家庭、婚姻、學業、事業、財務、法律等問題,無論那一項都可能遭到挫折、不順,也都會形成壓力。現代人的壓力,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而生活在台灣的現代中國人主要壓力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沒有專門的研究報告提供解答;不過從國內那一個範疇進行的壓力研究最多,或可看出那些是比較受國人「看重」的壓力。
研究較多的是:升學壓力、婦女壓力及公害壓力。

交通混亂,是一種看不到的、持續的壓力源。(邱勝旺)
聯考聯考真可怕!
「對所有在台灣長大的人來說,毫無疑問,升學考試是共有的壓力源」,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
升學壓力到底有多可怕?民國七十一年,師大附中學生白玉書等人,曾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一項「北市高中生與補習班關係」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的北市高中學生感覺有聯考壓力。
張堭訇瞻策~間也曾對一所高中學生作調查,發現比起高一學生,高三學生頭痛、腰酸背痛、煩悶、胃口不好等症狀的比例明顯增加;與家人「人際關係的互動少了」,休閒活動,如看電視,及睡眠時間普遍減少;而且家長對學生普遍有給予「食補」、「藥補」的現象。
這類升學壓力並不僅於面臨聯考關卡的學生。台北大同國中輔導室所作的一份調查指出,該校一年級學生中,普遍認為自己沒有充分利用時間讀書、怕考試不及格、擔心上不了高中。
當青春成為負擔
張珏的研究更顯示,沒有上高中(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甚至比高中學生在人際關係上更擔心,常「有交不到朋友的憂慮」。張堳出,這類憂慮很可能是因為普遍社會價值中,仍有「聯考的孩子比較優秀」的看法,因此影響了非高中學生的信心。「可說是典型的聯考焦慮症」,師範大學教授吳武典說。
「聯考焦慮」後遺症深遠。有不少早已離開學校、工作多年的人,也還會因夢到聯考而驚醒。影響所及,有些在聯考受挫的人——尤其是沒有機會重考,從中扳回一城者,終生多較缺乏自信。
張珏認為,除了少數書念得很好的人外,多數青少年無時不感到有沉重的升學壓力。「當青春成為負擔時,青少年會尋求其他管道來發洩,飆車風吹起與那分無所不在的沉重壓力,絕對有關!」一名記者描述。
「表面上看來,考試制度好像是一個壓力來源,若從內在價值來看,其實是來自人類追求成就的慾望」,胡海國說。
「追求成就」也是現代女性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
要比男性高明十倍?
現正與國科會合作進行一項有關已婚婦女日常生活壓力研究的政大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皎眉指出,與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國內婦女壓力,主要來自雙重角色的負荷,「一方面希望是現代婦女——對工作負責、能賺錢,又獨立自主;一方面又要擔負傳統女性煮飯洗衣、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等責任」,陳皎眉說。
「那邊多付出一分,那邊就會少掉一分」,陳皎眉說。
除家庭壓力外,在工作上,職業婦女也面臨來自性別的差別待遇。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鄭為元指出,在台灣社會中,男女性工資的差別待遇較不嚴重,而且有逐年拉平的趨勢,但是對工作性質的差別待遇就很多了。許多機構以「女性不適合」為由拒絕僱用女性,甚至要求女性在結婚或懷孕後辭職。
進了工作單位以後的女性,也有可能受到來自職務上的歧視,「婦女往往受僱當女工或秘書,很少有機會進入督導或管理階層」,鄭為元說。
在他一篇「婦女角色認同」的研究報告中,曾以問卷方式向男女受訪者詢問:女性在當今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要出人頭地的話,是否要加倍努力,且高明十倍?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同意,「如果把詞句改為高明三倍,同意的比率想必更高」,鄭為元說。
現代女性「面具」多
對多數婦女來說,想出人頭地,非拚命不可;但果真成就及收入比較高,又會面臨另外的壓力,「先生會覺得吃彆」,一位男性心理學教授坦白指出。在「妻以夫貴」的傳統觀念中,男性不太能接受妻子的成就比自己高、能力比自己強的事。這也使許多婦女有「害怕成功的恐懼」。
鄭為元的研究顯示,台灣的職業婦女中,工作與家庭的衝突往往對已婚婦女產生困擾,但大多數婦女還是把照顧家庭放在第一優先,而且願意對職業前途自我設限。
面對家庭與職業的雙重壓力,大部分的婦女如何解決?鄭為元去年四月完成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少婦女希望丈夫能幫忙家務;少數受訪者表示對丈夫的大男人主義不滿;但更多的卻以任勞任怨來面對。
「台灣的婦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能幹的」,一位留學美國,並在美工作數年,如今返國從事貿易工作的已婚婦女指出,「與英美等國的情形比起來,國內的職業婦女同樣面臨工作上的壓力,但負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公婆的問題也較複雜,應酬往返、人情酬酢又多,必須有十幾種面具,分別在為人母、人妻、人媳,應酬時、上班時……配戴。」
男人也有壓力
這樣的角色負荷,當然會引起很多壓力。值得慶幸的是,擁有多重角色的婦女不一定不能勝任愉快。「以親子關係來說,據心理學家研究,一個整天照顧小孩的『全職母親』,不見得會比需要上班的『工作母親』,維持較好的親子關係,而且後者的小孩甚且會更早學會分享、獨立、合作等能力」,陳皎眉說。
比較值得注意的,倒是婦女角色變遷對男性產生的衝擊。陳皎眉指出,以往凡是男人專利的行業,像醫生、教授、工程師,現在都有女性參與了,對女性的心理適應來說,並不是很難的事,因為「人總是往高處爬嘛!」但是對男性來說,一方面要感受到女性的競爭,一方面又因事實的需要,在家中也要幫忙像打掃、換尿布等傳統上屬於女性的工作,心理上如何求取平衡,值得探討。
「因此我們在討論女性壓力時,也不應該忘記男人的壓力」,陳皎眉說。
不怪噪音,歸回自己
公害壓力則一視同仁地籠罩了男性與女性的生活,尤其是都市居民。
鄭泰安指出,都市環境的幾個特點,像擁擠、交通混亂、噪音和空氣汙染、知識爆炸,都是都市人普遍碰到的壓力來源。
這類慢性壓力源的「壓迫性」有多大?與精神官能症、身心症等疾病的相關性如何?都有賴進一步探討,但是像噪音會使人耳朵不舒服、失眠、脾氣變壞,擁擠會讓人們情緒低落、暴煩易怒、有挫折感等,則是很多人有過的經驗。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榮村曾與副教授吳英璋在噪音汙染頗嚴重的桃園大園鄉及高雄市作調查,發現兩地居民在碰到明顯地由噪音造成的生理反應,像耳朵聽不見、失眠、脾氣暴躁等毛病時,並不一定覺得是噪音所造成的,也不大會對噪音源作根本的處理。
「他們把原因歸到工作、家庭或其他的不如意」,黃榮村說,這種情況尤以教育程度、經濟階層較低的人為然。
有趣的是,覺得有噪音的人會採取利用隔音設備、改變房間佈局、關閉窗戶或鋪設地毯,甚至遷移等行動來紓解壓力——簡直是逆來順受!這樣的因應方式會不會使這類的慢性壓力源愈演愈熾?恐怕不止是心理學者,連社會學者也會感興趣了。
人生路總有壓力同行
「人性中有不斷追求成就、追求滿足、追求更愉快生活的因子,而在辛苦的追求過程中,挫折、沮喪、負擔……皆不可能避免,這都是壓力;」胡海國說:「壓力與生命如影隨形,人生也就是克服一個個壓力的過程。所以如果你覺得生命可愛,壓力就會很可愛。」
生命可不可愛,人言言殊;但生命可貴,人生的路總得好好走一遭。於是,接下來問題應是:如何使壓力變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