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是台灣家電代名詞、伴隨著一整個世代國人成長的大同企業,走入電子商品代工後,逐漸被台灣家庭所淡忘。當微利時代來臨,代工利潤壓縮,大同才企圖重新找回自有品牌的價值。從第一台電腦、液晶電視、手機,到整合數位家庭解決方案,大同要逐步贏回「大同大同,國貨好」的頭銜。
今年11月即將歡慶90大壽的大同集團,在磨人歲月中幾度沈浮,去年稅後淨利35.7億元,今年卻將獲利目標一舉上調至100億元,希望集團市值能翻上兩番,10年內達到兆元規模。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大同究竟要如何達成呢?
座落在綠樹成蔭的中山北路二段上的大同總部,外觀飾滿老建物獨有的綠色瓷片,在周遭多是玻璃帷幕式的現代辦公大樓相襯下,突顯了其悠遠的歲月。

(下圖)大同第一代電扇是全鐵製,並以人工方式將鐵絲骨架穿過網罩,之後才改良成鑲嵌式。這款「鐵扇」一度沒落,10年前拜懷舊風之賜,又推出復刻版重回江湖。
打造「行政院」
很多人不知道,大同是以蓋房子起家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林尚志先生創立了大同的前身──「協志商號」。當時日本殖民時代,島內主要的營建事業幾乎都掌握在駐台日本人手裡,僅有3家台灣人經營的營造廠。協志商號參與了多項工程,如各級學校、各級政府、醫院、橋樑、工廠、機場跑道等。被指定為國定古蹟、迄今仍恢弘壯麗的行政院(台北市役所),就是協志商號68年前的代表作。
「1926年,協志商號負責營建現在水源路一帶的新店溪堤防工程,歷經2年完工;無論嚴寒酷暑,甚至颱風天,祖父林尚志都會在現場指揮。」大同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林蔚山說起當年,祖父不惜性命做工程的態度,讓日本人欽佩感動,指派任務不斷,事業也愈做愈大。
1939年太平洋戰爭戰火漸熾,為了確保鋼筋等建材的供應,協志商號成立「株式會社大同鐵工所」;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又改名為「大同制(製)鋼機械廠」,並主動協助新政府修復被美軍炸壞的577節火車車廂。
當時年僅25歲、初掌家族企業的第2代林挺生,原本想藉此取得製造火車的商機,雖然未能如願且背了一身債務,但卻深得國民政府欣賞,成為新一代台籍菁英中的「紅頂商人」。
「民族工業」典範
之後林挺生轉換跑道,當選「工礦立委」及電工器材、機械工業等同業公會理事長,並改以製造民生家電用品及重電機業為主,主力產品包括自製的電扇、和日本東芝合作的電表,以及和美國西屋合作的馬達等。
這次轉型來得正是時候,因為1950年代是台灣的「進口替代時期」,為了節省外匯消耗,政府用極高的關稅來抑制進口,並鼓勵民營企業生產民生用品,電扇正是重點項目之一。
1949年,第一台造型渾圓厚重、被稱為「鐵扇公主」的大同電扇出廠了,帶出了其後30年台灣家電產業的榮景。當時沒有所謂的自動化生產線,完全由人工一扇葉片、一根螺絲地慢慢組裝,一天只能做出100∼200台,而且價格不斐,一台要價黃金一兩,卻仍然吸引了大批民眾排隊購買。
之後20年間,大同電鍋、收音機、電冰箱、電視機、冷氣機等陸續問世,價廉物美、粗勇耐用的口碑,徹底打破了家電用品「非舶來品不用」的印象,也成了台灣的「民族工業」代表、國人的驕傲。
在「愛用國貨」政策下,大同享受了包括美援補助、產業保護等優惠,「大同大同,國貨好」的廣告歌傳遍大街小巷,戴著紅白頭盔、手持橄欖球、一雙穩重大腳、精神抖擻的「大同寶寶」,更成為台灣「公仔風潮」的始祖。

在今年6月股東會上,董事長林蔚山表示,明年起,集團營收每年都要成長25%,每年都要賺100億元,並將盡力重新打造大同的品牌價值。
外銷先鋒
大同家電不僅在國內獨領風騷,1960年代當美援即將到期時,大同又在政策扶植下,啟動了外銷出口的事業。首先將電扇銷往菲律賓,再進軍美國、東南亞,紐約時報還曾以大同電扇為題,報導台灣工業進步的成果。1962年,大同成為台灣第一批掛牌上市的16家民營公司之一;1970年榮登民營企業營收第一大寶座;1972年在新加坡和美國成立分公司並進行小規模生產製造,是台商全球化的先驅。
也是這一年,第3代林蔚山接下總經理一職,父子倆看準了資訊時代的前景,逐漸將主力轉出家電業,並且從國外引進技術、與IBM等國際資訊大廠合作,專注發展高科技產品,並代理銷售迷你電腦系統、數位式交換機系統。
跨入資訊業後,近30年來,大同不斷地調整發展方向與腳步,雖然曾企圖開發自有品牌電腦,無奈資訊業和家電業不同,它更偏向外銷型產業,本土性格極重的大同無力打造國際品牌,於是也走上代工之路。
大同早年是HP及Compaq個人電腦主機、IBM監視器等的代工大廠;子公司台通(台灣通信工業公司)替AT&T代工美式公共電話,又接獲HP、JVC、威爾瑪(Wal-Mart)等美日廠的電漿電視、液晶電視大單,近年又敲下中國大陸「海爾」桌上型電腦代工訂單,儼然全方位的數位電子產品代工者。
直至1980年,大同仍是台灣電子電機產業外銷的第一名龍頭大廠,但之後迭遭困頓。一方面,國內家電市場已趨近飽和,又在美國減少貿易赤字的要求下,開放內銷市場,允許美、日、韓等國爭食;另一方面,台幣大幅升值,資訊代工外銷也拓展不易,大同的黃金歲月遂逐漸褪色,一去難返。

大同是台灣第一家推出企業娃娃的公司。1969年推出、陪伴台灣消費者近40年的大同寶寶,已成為玩家爭相蒐集的品項,第一代的寶寶的身價高達30萬元。
電視王國推手
不過,當年的機遇與遠見,畢竟留給了大同豐厚的家業,4大產業──3C、家電、重電、電線電纜──各有所成,集團內擁有7家上市上櫃公司,其中尤以老牌的「中華映管」和新秀「綠能科技」最受矚目。
「大同是台灣最早投入映像管(CRT)顯示技術的公司,」林蔚山表示。1971年華映成立,是台灣躍居全球「電視王國」的幕後推手之一。1997年,華映又從日本三菱電機集團取得「薄膜液晶」(TFT-LCD)和「電漿」(PDP)技術移轉,在兩大世代的顯示器中遊走自如。
1997年華映遠赴蘇格蘭設廠,還邀請到英國女王親自出席剪綵,風光一時。可惜華映的運作並不順遂,成立後連續虧損了16年,虧得所有股東皆撤資放棄,唯有大同仍堅守不退。經過28年努力,華映總算熬出頭,不但是全球最重要的映像管供應商、台灣第一家量產大尺吋TFT-LCD的製造廠,生產線遍佈海外,近年更躍升為大同最賺錢的子公司,去年稅後盈餘達到84億元。

4年前成立綠能科技時,台灣僅2家企業生產多晶太陽能矽晶錠,現在則多達20多家。從現在的50多億元營收到百億目標,綠能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
趕搭新時代能源列車
2004年成立的綠能科技公司,則是大同透過子公司尚志半導體投資的能源產業,主要生產供應製造太陽能電池所需的矽晶片。
比起華映的曲折,綠能幾乎是一帆風順,兩年前以新興「股王」之姿上櫃,營業額並快速衝上百億元。綠能擁有製造多晶矽、單晶矽、薄膜型太陽能電池模組等技術,是台灣3家太陽能產業上游供應商之一。
綠能預計今年的長晶爐總數將建至80台,年產能達200MW,是世界前5大的太陽能矽晶圓大廠。去年與美商應用材料公司合建8.5世代薄膜(thin film)太陽能生產線,成為台灣第一家生產5.7平方米、超大尺吋的太陽能模組廠。
林蔚山表示,「創新、節能、新能源與健康,是集團未來最重要的營運方向。」例如綠能科技的太陽能薄膜及矽晶圓、尚志半導體的藍寶石長晶、福華電子的LED封裝、麗清的照明模組、知光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等等,都是大同近年積極拓展,和開發新能源及節能相關的綠色企業。
為了符合「節能、環保、健康」的綠色企業理念,大同在老牌產業領域──電線電纜──中也努力提升,產品全面朝低鉛無鎘、低煙無毒的方向發展。在今年環保署公布的「綠色消費企業」排名中,大同公司以擁有245件環保標章產品,站上了第一名。

(大同公司提供)
傳奇另一章──大同工學院
抓對了低碳及油荒的時代脈動,固然是綠能科技成功的主因,但背後掌舵者──綠能總經理林和龍──也是致勝關鍵。
林和龍本是大同大學(前身為大同工學院、大同工業專科學校)的材料系教授,在他從無到有的探究思索下,為一直做不出績效的尚志半導體找到了一條新出路。林和龍將學術功力轉化為產業動力和超高利潤,羨煞了同業,也顯示大同長期以來在人才養成上的投資,的確值得。
1956年即成立的大同工業專科,是台灣各大企業興辦大學的濫觴,也是「建教合作」制度的創始者,更是素喜自稱「教授校長董事長」的林挺生最自豪的成就之一,他還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及儒家經典為內容,一直授課至80高齡,和他擔任大同公司董事長長達64年的紀錄相輝映。
除了綠色產業外,大同也將觸角伸向通信事業,可以說是這家老牌企業的大膽一搏。
2007年才拿下被視為取代固網的「最後一哩」方案之一、或稱 Wireless ADSL的WiMAX(第四代無線通訊)執照的大同,不但斥資億元,設立大同電信公司,積極建置基地台,並開發耳機、寬頻手機影音播放機等產品,與WiMAX應用做結合。未來透過負責IT應用系統的大同世界科技,與負責終端產品販售的大同通路整合後,大同資訊事業的版圖將更趨完整。

擁有45萬坪土地資產的大同,許多地處精華地段,近年積極將土地活化再利用,推出多項豪宅、工廠,或轉投資計畫,為集團增加了530億元的市值。圖為其總部大樓。
再造品牌與通路
回到本業,當數位電子產品的代工利潤越來越壓縮,「品牌」和「通路」又成為大同的希望寄託。
事實上,身為家電龍頭,大同早在1950年代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家直營「服務站」,直接面對消費者,並由林挺生首創「一通電話,服務就到」的模式。但囿於保守策略,一直無法與其它通路商競爭而錯失許多商機。
為了擺脫量販業者的惡性削價,大同從2006年開始,斥資上億元全面改造服務站,轉型為大型明亮、多品牌、一次購足的現代化3C展售中心,並在第一年即完成展店100家的計劃,與燦坤、全國電子三足鼎立。
在一般評價中,大同數位產品品質不差,價格也有競爭力,只是需要提昇品牌形象與加強服務效率。而轉型後的大同3C展示中心,走「產品攻擊化(敢拚低價)、形象年輕化、生產靈活化」路線,並贊助兄弟象職棒隊,希望能提高年輕族群的認同度。
為了搶攻個人化的數位視聽娛樂市場,大同在9年前成立了多媒體通訊事業部,4年前又以elio為新品牌,推出可看照片的寫真隨身聽,還與微軟合作,設計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頗受國際市場青睞。只是相關產品受到各種播放格式不盡相容的困擾,市場仍在混戰中。
在傳統家庭影音產品上,大同則是努力抓緊國內近幾年來的「薄型機種」換機潮。只是和歷史悠久的傳統CRT電視相比,薄型電視不論是技術、價格都還處於不穩定期,日、韓、台等各國家電大廠廝殺慘烈,已落居下風的大同追趕起來更是辛苦。
今年台灣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預估可突破100萬台,其中大同市佔率約20%。首季大同以5萬台銷售量勇奪冠軍,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同時以低價策略重新加入電漿電視的戰局,只是結果如何,還待觀察。

(右下)48年前開始生產的電鍋,是大同的「神主牌」;近來大同電鍋有了全新設計,但基本外型不變,顯示出老企業濃濃的念舊情懷。
期盼老而彌新
「除了新品牌、新產品,大同最老牌的電鍋,也要進入東南亞市場,再到全球市場。」林蔚山說,全球60億人口,其中30億人以米為主食,但大同電鍋卻只能在華人地區稱霸,令他一直引以為憾。未來隨著大同液晶電視打入泰國市場,電鍋也將跟進。
「比起印度人習慣用鍋子煮米,泰國人較能接受電鍋。」林蔚山表示,經過改良的大同電鍋,從以往間接加熱方式,改成直接加熱,為了展現企圖心,還特地推出造型簡潔內斂、充滿現代感的鐵灰色電鍋,並榮獲德國IF設計大獎。
從林蔚山對電鍋的感情,可以看出來這家老牌企業注重歷史、珍惜過往榮光的特質。而在90週年慶前夕,如何設定「大同」的品牌新定位,擦亮老招牌,也是外界正拭目以待的。

(右)目標為全球前5大多晶矽晶圓廠的綠能科技,目前正規劃450kg長晶爐的全新生產線,將帶出更高的獲利。圖為270kg多晶長晶爐設備。
資本額 約450億元(實收資本額)
總營收 2007年合併營收約為2,290億元
4大營業項目數位電子:
數位電視、數位影音、平面顯示器、數位媒體設備、資訊系統
家電:
空調產品、大小家電、壓縮機、醫療器材
電線電纜:
通信線、電子線、光纜、光元件、電力電纜、漆包線、裸銅線
重電:
馬達、變壓器、配電盤、電表、發電機、系統工程等。
重要企業排名 台灣最積極推動綠色消費企業排名第一
專利數目 2002年∼2005年,發明專利數71項、新型專利179項、新式樣專利74項(僅大同公司)
企業集團旗下 家電事業:
上市櫃公司
大同公司
光電產業:
中華映管(股)公司、福華電子(股)公司
能源產業:
尚志半導體(股)公司(興櫃)、綠能科技(股)公司
電子資訊事業:
精英電腦(股)公司、大同世界科技(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