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台灣商人去越南吃熊掌,我們真的很生氣,難道非要熊掌才補嗎?要補,只消一塊瘦肉,就是很好的引子,足以燉出味美又滋補的好湯來」,和先生倆吃遍港台兩地的鄭懷超睜大杏眼生氣地說。
吃在面子上
而對於台灣人動不動就吃魚翅、鮑魚,甚至滿漢全席,連原本尚簡的素菜也照講排場,「簡直是走火入魔了!」曾任中國文化飲食交流協會秘書長的林福生大嘆今人連吃也只求形式,正好掉進商人的陷阱中。
像是滿漢全席,原本是滿人宴客,端上漢人大菜以示尊重;吃後漢人以他們的口味菜回請滿人,即使是皇宮御苑也從來沒什麼滿漢全席。「這不過是商人想出來的名目,以它來做中國飲食的代表,實在是不倫不類」,林福生表示。
再說「看盤」,中國人講色香味俱全,因此在正式的宴席上,除了吃的菜,還有以果蔬糕餅雕出各式造型以助吃興。這看盤是只看不吃的,哪像今天的宴客菜,往往把食物以廚師的「巧手」拼排出繁複的圖案,「好看是好看,只是衛生不衛生呢?」林福生問道。
八珍傳奇
中國人自周朝起,就有講究食物精華的「上八珍」封神榜出現,這八珍隨時代而不同,像是熊掌、燕窩、猴腦、猩唇、駝峰等,由於珍貴材料越來越多,後來更細分為: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四類。到了今天,有人將宴席中比較常出現的昂貴食品又列出燕窩、鮑魚、魚翅、烏參、蛤士蟆、石斑、大閘蟹、龍蝦為「現代八珍」。
在美食家口中,魚翅、鮑魚的確是美味食物。生前頗有吃名的文學家梁實秋曾經為文表示,新鮮的九孔味道鮮美,在蚌類中獨樹一幟,然而卻比不上鮑魚。不論是鮮鮑、乾鮑、罐頭鮑,切成薄片或切絲炒芫荽都是上好口味。愛吃鮑魚的人,還會拿起叉子整顆吃起來,細細體會由外至內,漸至佳境那種「彈牙」的嚼感。
而魚翅,不論是發的功夫或烹煮的功夫都非常困難,一般人很難自己煮好魚翅。魚翅本身只有口感沒有味道,好味道在湯汁裡,因此擅長熬湯的廣東人燒得最好,不少美食家就特別飛到香港去吃魚翅。夫妻倆都是薪水階級的鄭耀基和鄭懷超,每隔幾個月也會花上個五、六千元,到香港師傅開的魚翅專賣店去奢侈一下。
味而弗貪
擁有吃友好幾票的林春芳和朋友們,有時切仔麵配滷菜,四五個朋友五百塊錢還有找,偶爾他們也會花上近三萬元去享受一桌現代八珍的滋味。但總不是天天鮑魚、餐餐魚翅。
「一個月比別人多吃幾次魚翅、鮑魚,你的舌頭也不會比較享受。換換五花肉或燉蹄花也不會比較差」,吃遍兩岸三地五大洲的陳靖表示。對於吃,他一向很有主見,絕不盲從。
愛吃與畫作齊名的畫家張大千,生前嗜吃,引得朋友笑他是「貪吃成癖的饕餮之徒」,大千居士不但不生氣,還洋洋得意地說,「老夫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唯一能做到的也就是孔先生那兩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然而大千居士請客時都會依人數多寡開菜單,即使作客也會要求主人菜量以不剩為原則。
美食家是絕對不會「貪」的,因為貪多只會把舌頭吃得麻痺,對中國人一大桌、十幾道菜的吃法,陳靖一點也不以為享受。他表示,「我們說家常菜好吃,好就是好在就那麼一兩道好菜,所以令人回味無窮」,只要時間夠,他寧可回家花上兩三個小時,做上兩道拿手的好菜,在美食中消去一日勞累。
美好的食物,一如美好的音樂一般令人心曠神怡。美食無罪,美食家更非貪得無厭之徒。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王食經」中說「古人味而弗貪,今人貪而弗味」。放在今天,正一語道破了美食家與貪吃客之區分。
〔圖片說明〕
P.31
有人吃在嘴裡,有人吃在眼裡。精緻的果蔬雕刻可以一助吃興,如果把吃的食物也這般「親手」拼排一番,恐怕就不利腸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