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和、中和屬於臺北縣,一般人統稱雙和,與臺北市僅一橋之隔。
在臺北市的發展幾至飽和之後,離臺北市極近的雙和跟著發展起來,疏散了部分人口,成為臺北的二個衛星城。
雙和是新興的城鎮,公寓住宅與商業大樓次第興起,繁榮的程度與臺北無異。
居住人口則比較年輕,多為結婚未久的夫婦,因此地交通方便、房價較低而選擇在此安家落戶。
年輕夫婦很快帶來了子女,使此地人口增加極快,也因為這些年幼居民而增加了許多嬰幼兒用品店、玩具店、書籍文具店、食品店、幼稚園、托兒所、小學……,繁榮興盛之餘,充滿了年輕的活力。
繼「量」的激增後,雙和面臨了新的挑戰——如何使生活的品質提昇?
「我永不會忘記我對川端橋的第一眼——太陽正落在橋的那邊,血紅金黃,橋邊一片平陽土地,河水清澈,有幾個穿著花裙的女孩子跪著在洗濯衣服。橋邊一輛牛車,緩緩而行。……河埵野智桷n,幾條藍色小艇,在夕陽下往來駛行。……踱上川端橋,轉身東望,遠處一抹青山,靠水源路旁,閒立幾幢房屋。……」
作家徐鍾佩卅三年前筆下的川端橋,及其附近的景緻,是十分詩情畫意的,不僅她用了筆墨加以描繪,其他還有好幾位作家也寫過它,或以它為重要背景來鋪陳故事,比方說林海音寫的小說「曉雲」,男女主角愛情的進展,有許多重要關鍵都是在這座橋上發生的。

右上:中和還有些地方未被開發,充滿著自然的野趣,圖為小朋友在草叢中捉蚱蜢。(楊永山)
川端橋永遠不再
川端橋是溝通臺北與永和間的孔道,如今已易名為中正橋。橋附近的景觀有很大的變化,橋的本身也拓建了,橋面由三.五公尺拓寬至廿四.五公尺,橋上總是車水馬龍,昔日那份悠閒已不復存在。
永和與緊鄰的中和統稱「雙和」。根據記載,現在蓋滿公寓住宅的雙和,最早出現漢人村落是在清雍正年間,早期居民除種田外,並以砍伐樟樹製成樟腦維生。
雙和地區的東北及北部有新店溪及支流南勢角溪,是一片沖積平原;南邊及西邊則是丘陵。
永和一帶地勢特別低,海拔在十公尺或十公尺以下,因此當年經常淹水,人煙稀少。只有地勢較高的東南角開發較早,但仍比不上中和的枋寮,也就是現在中和市公所一帶的商政重心所在地。因為地形的限制,當年永和的發展,是落在中和之後的。
從清朝到日據時代後期,雙和的形貌並沒有重大的變化。直到政府遷臺後,臺北市急遽發展,才給雙和帶來戲劇化的轉變。

右下:飛揚的芒草在晨曦映照下格外迷人。(楊永山)
外地人口大量湧入
雙和位於臺北市的西南邊,離臺北市極近。便利的交通和低廉的地價,使它遷進許多外地人口。其中以距離臺北最近的永和,發展最快速。
於是這個全省面積最小(五.六平方公里)的市鎮,就從布滿菜園的沙洲,一變而為雙和地區發展的重心。綠色的田野逐漸消失,立起幢幢樓房;泥土路鋪上柏油,並一再拓寬;小溪流加上掩蓋物,變為下水道……。今天永和平均每平方公里住了四萬多人,人口密度之高,令人咋舌。
早期住不起臺北房子的永和居民,消費能力多半較低,大商號沒有興趣前來開店。直至十多年前,永和人要逛街購物,還得上臺北去。
居民的生活隨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改善,許多人存夠了錢往臺北搬。然而臺北的地價也因經濟發展而起飛,購屋愈來愈難,於是有更多中等收入的家庭,和從外地到臺北謀職的年輕男女,前來永和落腳,使永和的消費潛力大增。於是一家家商店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將出來。
連接中正橋的永和路是最早的幹道,路上有廿年前就成立的老店,也有近兩年才出現的新市招。

圖1:繁華的永和街頭,較之台北鬧區,毫不遜色。(楊永山)
全天候開設的豆漿店,供應價廉物美的早點與消夜
一下橋,就可看到好幾家豆漿店比鄰而居。最有名的一家是「世界豆漿大王」,民國四十四年就開始營業。老闆王俊傑說:「那時候橋頭四周還是一片田野,永和路也只是窄窄的一條泥巴路。我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磨黃豆、E麵團,到六點鐘開始賣豆漿、燒餅、油條等北方早點。許多居民清晨到橋上散步,回家前順便來吃個早點;要過橋上班上學的人,也先來吃個早點,生意相當不錯。」
王老闆磨的新鮮豆漿,和現做現賣酥熱的油條燒餅,漸漸傳出口碑。
後來中正橋拓寬,附近的房子也蓋將起來,建築工人希望能在豆漿店解決三餐,免得吃冰冷的便當,便要求他中午、晚上營業,並且多做幾樣點心。
於是這家本來只賣早點的豆漿店,開始全天候營業,並應顧客要求,陸續增加了糯米團、酥餅、鍋貼、蔥油餅、蘿蔔絲餅、蛋餅、叉燒包、馬來糕、小籠包等各色點心,而且始終維持傳統,東西新鮮味美,價錢也不貴,名氣就更加傳揚開來。
如今生意最好的時候是夜裡,除老主顧外,還有慕名而至的外地人,專程來此吃消夜。雖然附近有人見獵心喜,紛紛開起豆漿店,但生意始終比不上這家老店。

圖6.7:永和的豆漿店十分有名,全天候供應豆漿、燒餅、油條…。圖6.是夥計剪開燒餅,準備夾油條。(楊永山)
皮鞋店昔非今比
永和路再往下走,過了文化路口,一連有好幾家皮鞋店。老店麒麟閣的老闆朱益忠回憶,永和的皮鞋業發跡於二、三十年前,當年穿皮鞋是相當奢侈的事,本地人出門通常穿木屐,布鞋、膠鞋還不很多見。當時永和有家皮鞋工廠,常把存貨擺個地攤廉賣。一些學生首先發現這個賣便宜皮鞋的好地方,紛紛前來購買。一傳十,十傳百,許多人特地從臺北到永和去買鞋。
永和的皮鞋傳出名聲後,街上的皮鞋店一家家開設,專替客人訂做皮鞋。後來永和路慢慢熱鬧起來,於是皮鞋店都開到永和路兩邊來了。
不過現在已不時興訂做皮鞋,因為買成品方便又便宜,因此如今永和鞋店本身沒有做鞋師傅,貨品都是向鞋廠批的,款式和臺北的沒有兩樣。店面也比過去講究佈置和裝潢。

圖7.是在大油鍋中炸油條。(楊永山)
永和路上有名的傢具街
過了鞋店再往前走,有許多傢具行。買賣傢具也是廿年前就在永和興起的行業,許多新婚夫婦來此安家落戶,少不得要購買大批傢具,傢具店因此應運而生。
由於年輕人多半沒有經濟基礎,自然買不起考究、昂貴的傢具,因此當年這兒傢具店的貨色以價廉著稱。如今情形已不一樣了,所供應的貨品品質已經提高。但一模一樣的貨色,此地要比臺北賣得便宜。據關山傢具行的老闆陳重勝說,這是永和店面租金比臺北便宜的緣故。因此也吸引很多外地人來此採購傢具,傢具店一家家開起,已形成有名的傢具街。

圖2:中正橋是雙和對外交通孔道之一。(楊永山)
街面繁榮,應有盡有
永和的繁華,也吸引很多有名的連鎖店陸續在此開設分店,在永和路上就有好幾家,像曼都美容院、新東陽食品店、飛達蛋糕店、一福堂食品店……,為永和市民的生活提供莫大的便利
與永和路垂直的竹林路,被稱為永和市的西門町。這兒有永和最大的中信百貨公司,內設:百貨部、超級市場、電影院、遊樂場、歌廳、茶樓,附近則跟著開設了攝影禮服公司、西餐廳和各種商店,是永和人的購物和娛樂中心,每逢假日,總是人潮擁擠。
如此繁華擁擠的永和市,幾乎樣樣與臺北看齊,甚至也有一座「國父紀念館」,位於竹林路尾、市公所旁邊,可供舉辦各種文康活動。

圖3:服裝換季,永和街市騎樓下襬滿了大拍賣的衣服。(楊永山)
人口太多,極大利用有限空間
因人口大量湧入而快速發展的永和,目前最大的問題,也就是人口、房屋太多,缺乏綠地,只好極力利用有限的空間。
永和市長孫勝治提倡綠化運動,在幾條大馬路的人行道上植樹,並且在路中的鐵欄杆上裝置花盆架,定期換植花草,為經常擁塞的路面,帶來清涼的綠意;另外又舉辦「家戶環境綠化競賽」,鼓勵居民利用陽臺、庭院或屋頂栽植花卉與盆景。
目前永和能利用的最大空地是堤防外的河川地。沿著新店溪畔五千公尺長的堤防,是為預防淹水而建的。中正橋下的堤防外,闢有汽車駕駛教練場,最近市公所又新闢一座有四百公尺跑道的標準運動場。也有人在橋下種菜或栽培盆栽植物。
福和橋是永和另外一條重要的對外交通孔道,橋下的河濱運動場,是永和市民主要的戶外活動場所。

圖4:皮鞋店是永和很早就興起的行業,已從少量的訂做變為大量銷售成品。(楊永山)
居民熱衷早起活動
每天清晨,天還沒全亮,在河濱運動場就可看到許多早起的人,有散步或跑步的、遛狗或遛鳥的、打球或跳舞的……,流露出蓬勃的朝氣
生意人腦筋動得快,早起者的需要他們全想到了。賣點心的攤子圍在運動場的入口,發財車載著果菜、雞鴨魚肉,候在堤防內。運動完,在攤子吃過早點,再買點菜回去,一天的民生問題就解決了。
這些攤子也吸引了附近居民,他們成為早起運動者以外的另一批主顧。於是這媗雃角p販集中的地方,賣衣服、鞋子、日常用品的攤子通通來了,每天都要到八、九點,人潮才散去。
到了星期天,這塈顜弮鷎x,從早到晚不斷有人前來。小孩子放風箏、騎越野車、打棒球、抓蚱蜢……。大人則來舒活一下筋骨,以紓解一周的工作壓力。攤子則排列得更長,生意更好。
這些攤販有許多是機動性的,他們白天在一處,傍晚又到另一處。對菜販而言,有所謂凌晨市場、黃昏市場;而其他攤販則以夜晚為賺錢的黃金時段。

圖5:永和路已成有名的傢具街,所售傢具物美價廉,吸引不少外縣市的顧客前來選購。(楊永山)
明知攤販影響市容,卻難以抗拒它的誘惑
永和夜市大本營在樂華戲院旁的永平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這堨都有。
天氣好的時候,附近居民多會來此走走逛逛,吃碗愛玉冰、喝杯甘蔗汁,或到水果攤上買點水果。沒吃晚飯的,可以光顧小吃攤,蚵仔煎、炒米粉、臭豆腐、水餃、花枝羹……,種類繁多。各種日常用品,從棉被到眼鏡,牙刷到音響,一應俱全。玩的則有射飛鏢、打香腸、撥彈珠……,還有小朋友最喜歡的電動鴨子,坐在上面搖啊搖的,老闆在每個小孩頭頂戴上彎成環狀的長條汽球,小朋友很能享受這種簡單的快樂,是大人難以再擁有的。
從永平路拐進狹窄的保福路,又是一條熙熙攘攘的夜市街,這堭M門賣衣服,有攤子、有店面,窄窄的通道上都是人,四周景物令人眼花撩亂。
這樣的熱鬧氣氛是國人所愛的,而且攤販不必納稅,東西便宜,很容易聚集興起,但常會製造噪音髒亂、阻礙交通秩序,而被稱為「都市之瘤」。徹底取締攤販並不容易,因為罰款不多難收嚇阻之效,而且這塈麇o緊,他們就移到另一處。除非有天民眾不再光顧攤販,否則攤販永遠是個難解的問題。

圖1:中和秀山社區活動中心有遊樂設備,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遊戲場所。(楊永山)
設法解決人口擁擠所帶來的困擾
目前永和市的發展可說已達飽和,人口增加漸趨緩和,各種建設也多已定型,目前極待努力的,便是如何減少擁擠所帶來的問題,諸如髒亂、竊盜、交通的亂與擠。
在市容整潔方面,永和市公所除提倡綠化運動外,並積極取締違規的廣告招貼,且耗資進行電線埋入地下工程,以免電桿、電線破壞街景,阻礙視線。
公寓住戶多為小家庭,年輕夫婦早出晚歸,白天留下空屋一幢,給小偷可趁之機。針對這點,市公所招考退役憲兵,從今年四月起組成巡守隊,在各要道上設置守望崗,並在警員協助下,抽檢可疑車輛,合力維護治安。
交通擁擠最令永和居民頭痛。許多人卜居此地,圖的是交通方便,搭公車只要一段票、廿分鐘即可達市中心,自己開車更是十來分就到。沒想到事與願違,目前永和對外交通全靠中正橋與福和橋,所有車輛都向這兩座橋開去,形成嚴重的交通瓶頸,車子常因交通阻塞而動彈不得。

圖2:在公寓式住宅密佈的永和,也夾有這種一樓一底的獨院房舍。(楊永山)
永福橋將可疏解部分交通問題
改善永和交通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拓寬馬路,一是增設橋樑
永和的街道是根據民國四十四年的都市計畫所建,當年規畫人員沒想到永和會發展得如此迅速,因此規畫的馬路寬度已無法滿足今日的需求;而馬路兩邊都已蓋滿房屋,如果要拓寬,與屋主協調不易,還要準備一大筆錢拆屋購地,可說困難重重。
目前所能做的,只有增設橋樑及橋頭引道,給車輛更多疏散的孔道。正在興建中的第三條與臺北溝通的永福橋(福和二橋),預定今年底完工,將與北市辛亥路相接,是往北市東區的一條捷徑。
永福橋通車後,福和橋將進行整修橋面、拓寬車道的工程。
中正橋在永和的這頭也正建築引道以接上環河西路,疏解橋上的擁擠。

圖3:中和目前在靠南邊丘陵區仍有一些磚瓦平房的農家,頗具鄉野之趣。(楊永山)
中和的發展略遜於永和
民國六十八年永和、中和同時改制為縣轄市。但中和的發展始終不及永和快,因為它距離臺北市比較遠。但是在與永和相連的東北部分,發展步調則與永和一致,兩地道路與房屋連成一片,甚至當地居民也分不清那堿O兩市的分野。
中和有一個問題是永和所沒有的:夏季缺水。中和大部分地區的自來水是由臺北市自來水廠供應,只有靠近板橋的一小部分由臺灣省自來水處提供。由於地處兩邊管線的末端,因此每逢夏季枯水期,中和地區水荒特別嚴重。好在新店溪上游的翡翠水庫即將完工,明年夏季中和可望有充足的用水。
中和也有優於永和的地方,就是它的面積大,是永和的三倍以上,而人口只比永和稍多一點。目前將近五分之三的地區是住宅區,西邊靠板橋一帶則多工廠,南邊丘陵地仍有田地和青山。
不過,自從永和人口漸趨飽和,遷入中和的居民數量也開始迅速增加。中和市於是在民國六十七、八兩年內,修築了廿六條馬路,並鋪設下水道系統,使過去一下雨便積水的情形大為改觀。種種措施都在為中和走向純住宅區鋪路。

圖4:從中和的半山腰遠眺,可見雙和的房屋也是高樓疊起。(楊永山)
遷移工廠,將發展成純住宅區
中和市為數頗多的工廠,除了製造噪音、污染,不宜與住宅區共存外,工人流動率大,對治安也是一個威脅。而大工廠四周有許多製造零件的衛星工廠,這些小廠制度不全,工人水準參差不齊,更易滋生事端。
在中和市公所的長期計畫中,工廠都將遷出,農業區也將消失,只容許住宅的發展。而南邊山區,除保留部分綠地風景區外,將發展成類似陽明山的高級住宅。
南邊一長串的青翠丘陵和山腳下範圍頗廣的農田,是中和最值得人羨慕嚮往的所在。

圖5.6:永和市一幢古老的民房,雖然內部設備已現代化,外觀仍維持原貌。圖5.為其屋簷下的交阯燒裝飾,極富民俗趣味。
圓通寺歷史不久,卻有古樸之風
圓通寺也位於中和南邊,在中坑山山腹,是臺灣北部的名勝之一。它的歷史不算久,民國十八年才建成,但因風格獨具——外觀沒有一般寺廟的金碧輝煌和鮮豔漆飾,而是用厚重的青石砌成,頂覆黑色瓦片,拙樸穩重地座落在群山疊翠之中,很受遊客喜愛。
圓通寺全名圓通禪寺,正殿供奉三座觀音,山門內坐著一尊笑對來客的彌勒佛石像,此外別無其他神像,簡單而肅穆。殿前廣場雖然遊客很多,常有小孩的喧譁笑語,有觀光區的熱鬧勁兒,但兩側的禪房與閱覽室卻寂靜如一,絲毫不受室外動靜影響。
寺後山上有一條小徑,聯繫多座山頭。往右走,可以到另一座廟宇慈雲寺;往左,可到樂天宮。沿路所見皆是高低起伏的綠野,秋冬之際,還有漫山遍野的芒草隨風搖動,白茫茫的一片,有一種蕭索的美感。
這一片山丘也是中和市民晨間活動的場所,除了徒步登高,更有人在山間空地打太極拳、跳土風舞、遛鳥、甩手,享受比市內運動場更清新的空氣和更遼闊的視野。

圖6.是老宅的外觀,停在院外的紅色轎車乃主人所有,新舊對比,十分有趣。(楊永山)
中、永和各有崇奉的神祇
山腳下有多處紅磚平房,在樹木掩映、稻田環繞之間,展露質樸的形貌。但這些地方也即將步上永和的後塵:泥土將被水泥、柏油覆蓋,「長」出一排排樓房。
中、永和的繁榮,要拜那80%的外來人口之賜,不過當年佑助先民來此開墾的神明,一定也在暗中庇祐此地。雙和的居民也仍然崇奉祂們。
就在熱鬧的中和路上,有一座廣濟宮,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相傳陳元光是唐武后時的將官,平定了一次閩地的叛亂,便留駐在漳州,統領軍政及民政,深受百姓敬愛。去世後武后賜封為開漳聖王,當地人感念其恩澤,立廟崇祀,成為漳州地區的守護神。
當初到中和開闢山林的閩省移民多來自漳州,他們帶來了家鄉的祭拜習俗,在清乾隆年間請來開漳聖王的香火,建立廣濟宮。原來只是土造茅屋,嘉慶時予以改建,立下規模。今天廟前龍柱的形制仍是嘉慶時流傳下來的,但上面的漆飾則不知重新塗刷過多少次了。
開發永和的早期移民則是泉州同安人,他們的守護神是保生大帝。據說宋朝時,泉州同安的名醫吳本,能起死回生,因活人無數而成仙。明朝時下凡治癒明成祖之後,仁宗便贈他保生大帝封號。
永和的泉州移民在清道光年間,從大龍峒保安宮分靈,建立了祭拜保生大帝的保福宮。這座廟的歷史,也代表早期永和住民生活的艱辛——它被洪水淹沒、沖毀的記錄多得不可勝數。目前的廟宇是民國六十年重建的,外表簇新,但供奉的仍是一百八十年前那尊歷盡水患仍安然無恙的神像。

圖7:老畫家楊三郎的居處,有很大的庭院,是他們家的祖產。(楊永山)
愛護鄉里,協力改善生活環境
雙和地區未來生活品質的提昇,主要還是得靠全體居民的合作。
比如說,交通秩序的改善,除了政府增設橋樑外,民眾也應遵守交通規則,街邊不可隨意停車,以免原已不夠寬的街道更形狹窄;市容整潔的維護,則有賴居民發揮公德心,不僅不要製造髒亂,也順手清理周圍的環境;治安的維護,有賴居民彼此守望相助……。
隨著人口的成長,雙和的學校愈來愈多,目前共有百來家幼稚園(有的沒有立案,故未有正式統計數字)、十四所國小、六所國中、五所高中(商、工)。中和秀山國小是六年前成立的學校,因教學上有多項特色,被視為極具發展潛力的小學。

福和橋下的河濱運動場是永和市民重要的休閒活動場所。圖1:老人遛鳥。(楊永山)
秀山國小教學具特色
這堛漁晡攭M老師都很有教學熱忱,在他們的帶領下,學校到處充滿活力,師生也打成一片。
校長室的格局一如教室,兩扇門總是開著,天熱時,常有小朋友跑來向校長要冰水喝。還有小朋友來借電話,打完後自動放一塊錢在桌上。
老師的辦公室也別具一格,不是一個大房間,而是分為美術、音樂、體育、科學與其他五個辦公室。志同道合的老師可經常在一起切磋琢磨,使課內與課外活動的內容更豐富。
秀山國小有三個學生樂隊,由陳光敏老師負責指導,成立以來,經常在北縣音樂比賽中得到冠軍。
難得的是,秀山國小的音樂教學並非明星式地訓練一批學生,專以比賽得獎為目標,而是確實根據音樂課本的進度,培養學生音樂方面的興趣。同時每個小朋友至少要會演奏一項樂器——笛子。由於教學成果良好,省教育廳並核定秀山國小設立音樂實驗班。

圖2:婦女練棍。(楊永山)
讓小朋友快快樂樂地上學
秀山國小的設備完善,有視聽教育館、自然科學館、美術館、網球場……,教材也很齊全。所花的經費,部分是由校長蕭松炎大力奔走,說動學生家長或地方熱心人士捐助的。
蕭校長說:「我們希望能營造一個優良的教學環境,小朋友想學什麼,在這堻ㄞ鉧ヮ魽A讓他們每天都快快樂樂地上學。多為下一代做點事,是我和老師們共同的願望。」
去年秀山國小併購置十部微電腦,設立資訊教室。蕭校長指出,國內的電腦教育還在起步階段,尚無前例可循,一切有待摸索。秀山國小現階段的做法,是由上過電腦課的老師,教小朋友認識電腦是什麼,及如何做簡單的操作。在這資訊時代,早日培養學生對電腦的興趣和認識,是很有意義的事。
新興的城鎮,年輕的人口,快速的建設,繁榮的市面,……使雙和地區充滿著朝氣。居民同心合作,使生活環境日益整潔、美化、合理,是下一步應致力的目標。

圖3:媽媽們跳運動舞,跟著來的小孩在一旁觀看。(楊永山)

圖4:騎越野車的男孩。(楊永山)

圖5:母子一起放風箏。(楊永山)

圖6:小朋友把堤防階梯旁的雨水引道當滑梯,溜得不亦樂乎。(楊永山)

圖7:利用現成的土堆,烤幾個香噴噴的蕃薯。(楊永山)

圖8:孩童打棒球。(楊永山)

圖1.~5:雙和地區人口多,消費能力大,形成許多夜市,不僅賣吃的(圖1.5.),也賣家電用品、衣物等(圖3.4.),還提供玩的(圖2.為小朋友最愛坐的電動鴨子)。圖6.8:圖通寺是台北市郊的名勝,在中和中坑山腹。(楊永山)

圖1.~5:雙和地區人口多,消費能力大,形成許多夜市,不僅賣吃的(圖1.5.),也賣家電用品、衣物等(圖3.4.),還提供玩的(圖2.為小朋友最愛坐的電動鴨子)。圖6.8:圖通寺是台北市郊的名勝,在中和中坑山腹。(楊永山)

圖1.~5:雙和地區人口多,消費能力大,形成許多夜市,不僅賣吃的(圖1.5.),也賣家電用品、衣物等(圖3.4.),還提供玩的(圖2.為小朋友最愛坐的電動鴨子)。圖6.8:圖通寺是台北市郊的名勝,在中和中坑山腹。(楊永山)

圖1.~5:雙和地區人口多,消費能力大,形成許多夜市,不僅賣吃的(圖1.5.),也賣家電用品、衣物等(圖3.4.),還提供玩的(圖2.為小朋友最愛坐的電動鴨子)。圖6.8:圖通寺是台北市郊的名勝,在中和中坑山腹。(楊永山)

圖1.~5:雙和地區人口多,消費能力大,形成許多夜市,不僅賣吃的(圖1.5.),也賣家電用品、衣物等(圖3.4.),還提供玩的(圖2.為小朋友最愛坐的電動鴨子)。圖6.8:圖通寺是台北市郊的名勝,在中和中坑山腹。(楊永山)

圖6.為位於登寺途中鐫刻有「佛」字的巨石。(楊永山)

圖7:中和廣濟宮前的算命先生。(楊永山)

圖8.是圓通寺正殿全貌,拙樸的外型,與一般常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大不相同。(楊永山)

中和秀山國小,是一所教學上具有多項特色的新興小學。圖1:秀山國小已開始教導學生使用電腦。(楊永山)

圖2:秀山國小音樂風氣盛,有三個樂隊,圖為管弦樂隊正在練習。(楊永山)

圖3:學童上體育課打排球的情形。(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