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炫三近年來在國內畫壇迅速崛起,他的名利兼收,可說是各種因緣際會的結果:他創作豐富,畫風大膽多變;為人謙虛,交遊廣闊,人際關係頗好;善於透過傳播媒介,把自己「推銷」給大眾;再加上社會繁榮,有餘錢買畫的人愈來愈多……,使得他的作品售價極昂,卻仍有人排隊訂購。
吳炫三是個活力充沛的畫家,他自稱:「學畫以來,手無一日離筆」。為了繪畫,他到過西班牙、美國,甚至遠赴非洲找尋創作靈感。為了謀生,他的畫有時遷就市場口味;但為完成自己對藝術創作的抱負,他也致力於建立自己的繪畫風格。除了繪畫外,他和許多政要,及工商、傳播、影劇界人士,都保持良好的友誼,不時參加一些交際應酬,而他都能多方兼顧、面面俱到。

圖2.5:吳炫三非洲時期的作品,筆觸簡明有力,類似雕刻的刀法;圖2.是「中非秋日。(楊永山)
人際關係好,朋友多襄助
吳炫三說:「我來自鄉下,常有一種不如人的自卑感,加上我繪畫起步較晚,種種因素,促使我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更講求方法,才能在畫壇爭得一席之地。另外,我很喜歡交朋友,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以為,做一個藝術家不宜孤芳自賞,一定要懂得展現自己的作品,取得大眾的共鳴;結交朋友,能讓更多人注意和支持我的作品。而由於我待人誠懇,所以大家也都樂於和我交往,並在許多事務上助我一臂之力。」
吳炫三是羅東人,家中務農。和過去多數農家子弟一樣,他從小就得幫忙農事,對讀書興趣不大。初中一年級便留級,好不容易升上初二,又遭留級。他實在不想再念書了,便離家出走,跑到太平山投靠叔父。最後還是被父親找回來,勉強完成初中學業。
吳炫三是家中最受寵愛的么兒子,父親對他期望很高,相命師也曾說他是「狀元命」。但從他小時候的表現,卻怎麼也看不出有任何狀元相。他父親失望之餘,在他初中畢業後,便要他到臺北求學,希望他能在都市裡闖出一點名堂。

圖3:吳炫三自稱,至今尚未完成一幅滿意的作品。(楊永山)
起步雖晚,急起直追
吳炫三帶著父親給他的三百元,隻身來到臺北。剛到時,人生地不熟,身上的錢不多,往後日子還長得很,吳炫三不敢亂花錢,又不知去那兒找間便宜的旅館投宿,第一晚便睡在臺北新公園的博物館前。睡到半夜,突然被幾名大漢打醒,吳炫三以為是劫財,便急忙掏出身上所有的錢,幾名彪漢發現不對,檢查他的身份證,才知道打錯人了。
第二天,吳炫三拖著酸痛的身軀,到一家職業介紹所求職,找到一份水電工的工作。生活安頓下來之後,他便開始準備參加高中入學考試。但吳炫三的程度實在不好,填報名表時,連「籍貫」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一所公立學校也沒考上。他繼續報考私立學校,幾乎是有試必到,最後終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私立淡江中學。他便辭去工作,準備專心讀高中。私立學校學費昂貴,為減輕家裡的負擔,吳炫三在校內工讀,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

圖4:吳炫三為女星崔苔菁作肖像畫。(楊永山)
十九歲方與繪畫結緣
高中生涯是吳炫三一生的轉捩點。先前入學考試一再失利的慘痛教訓,使他領悟到自己實力的不足,他開始發憤用功,在班上成績保持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在淡中重視美術教育的風氣下,吳炫三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
讀高二之前的吳炫三,並不喜歡繪畫,也未曾流露出這方面的天份,校內的美術作業多半請求同學代勞。高二那年,教授吳炫三班上「圖學」的陳敬輝老師,第一堂課便要大家畫「手」,並規定當場交畫,也不准學生把手按在畫紙上描繪。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吳炫三隻好勉強畫出一隻形狀扭曲的手。
等老師把作業發回後,吳炫三發現別人的畫都評有等第,只有他的畫沒有,老師卻批著:「小兒麻痺的手」。但是,陳老師告訴他:「色感是與生俱來的,你的用色很大膽,頗有天份。至於構圖,後天可以訓練。如果你有興趣,歡迎你課餘常到美術教室來,我可以教你。」
吳炫三看到畫上的評語本來很沮喪,但老師這番話又使他頗受鼓勵。他因此成為美術教室的常客,也逐漸對美術產生興趣,同學都以「小藝術家」稱呼他。

圖5.是「星語」。(楊永山)
老師一再鼓勵,決定考美術系
他有心走繪畫的路,想考師大藝術系,但他當時讀的是丙組,而藝術系屬於乙組。當時仍懷有自卑感的他,對自己的繪畫能力沒有信心,鼓不起勇氣轉組,心中十分猶豫。有一天,他發現美術教室的黑板上寫著:「老師 陳敬輝」、「助教 吳炫三」幾個字,不用說一定是陳老師寫的,他的意志受到莫大鼓舞:「老師認為我可以當助教呢」,再加上陳老師口頭上一再鼓勵,他終於決定轉組,而且果真考上了師大藝術系。
畫家廖繼春是吳炫三的另一位恩師。吳炫三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拜廖繼春為師習畫。廖繼春對這位弟子不僅悉心指導;在生活上對他也非常照顧,經常資助他購買顏料、畫紙,而且還讓吳炫三住在他的私人畫室裡,直到他大學畢業。
吳炫三說:「廖老師崇尚自由畫風,而且從不批評別的畫家,這兩點對我影響很大。我的畫風多變,而且盡量不去批評別的畫家,這和廖老師的身教有關。」
由於十九歲才開始學畫,起步比許多從小學畫的同學晚,因此進入師大後,吳炫三一直抱持必須比別人更努力的信念。他不斷吸收各種相關的知識,並且勤奮作畫,力求表現。大四那年,就對外舉行個展,而展出地點,正是八年前他曾露宿的博物館。

圖6:吳炫三在寬敞的畫室中繪製巨畫。(楊永山)
畫,然後知不足
師大畢業後,吳炫三被分發到藝專任教。在為人師表後,吳炫三心中對於繪畫仍有不少疑惑。他在校內專攻油畫,但當時國內的藝術環境不很好,少有機會能看到國外的藝術畫冊和書籍,西畫真跡更是難得一見。吳炫三非常苦惱:「學國畫的人,可到故宮揣摩真品;學西畫則該去何處觀摩名家作品呢?」而且老師只能教授繪畫技巧,至於畫中要表現什麼內涵,就全靠自己去揣摩。為解答心中的疑惑,也為了追求更高的繪畫意境,他申請到西班牙皇家藝術學院的獎學金,出國深造。
到了西班牙,身處異地,生活四周都是外國人,吳炫三才強烈感受到自己是個——中國人。為了在繪畫上表現獨特的民族風味,他嘗試以單純的筆觸和墨暈的效果,在油畫中表達國畫的意境。
為進一步開拓視界,吸收現代藝術新知,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吳炫三攜眷前往紐約求發展。當時紐約正風行「新寫實主義」畫風,講求景物完全客觀、真實,吳炫三含有主觀色彩的抒情、回憶等歐洲傳統畫不受歡迎,在紐約的第一年,他一張畫也沒賣掉。

圖1:吳炫三西班牙時期作品「夏帆」。(楊永山)
在紐約畫新寫實畫
眼見儲蓄即將用盡,孩子連買奶粉的錢都快沒有了。為了生活,吳炫三隻好隨俗,改畫「新寫實畫」。畫風改變後,畫作一直賣得相當順利。從第一張的三千美金,賣到五、六千美金一幅,生活也逐漸變得寬裕了。但吳炫三心中很清楚,如果繼續這樣畫下去,將永遠只是一個沒有自己風格的「畫匠」。為了做一個真正的畫家,他毅然回到國內,希望能從故鄉的泥土、田野、陽光中,找到自己該走的路。
民國六十七年,吳炫三回到國內。當他重返故鄉羅東時,發現許多小巷已拓寬成大街,磚瓦屋多已翻建成鋼筋水泥樓房,耕耘機取代了耕牛……,昔日的「土味」已無處尋覓。但是吳炫三蘊藏心底的那股嚮往大自然的意念依然澎湃不已。幾經思慮,他決定遠赴非洲,希望非洲原始的環境,能刺激他的創作生命。

圖2:吳炫三自美返國後所繪的「淡水晨曦」。(楊永山)
危險艱苦,卻收穫豐碩的非洲之行
非洲之行危險、艱苦,吳炫三一年內走訪非洲卅餘國。他三次出入撒哈拉沙漠,四次差點因意外喪命,二次感染嚴重瘧疾;經常以魚罐頭為食,扛著笨重的攝影及繪畫器材四處奔走……,這一切不僅是毅力,也是體力的考驗。但是,辛苦、勞累都沒有白受,事實證明,他非洲之行收穫頗豐。首先是繪畫上的領悟。
吳炫三熱愛陽光,這從他把畫名取為A-Sun,便可見出端倪。非洲之行後,他更能掌握畫布上光影的層次變化。他說:「陽光透過不同顏色的玻璃紙,會射出不同的色光。我覺得非洲人黑亮的皮膚在陽光照射下,也反映出四周景物的色彩。」在他非洲時期的繪畫中,常以人物為媒介,來表現陽光的變化,用色強烈複雜。日本藝評家賴木慎一說他:「把風景寫在臉上」,也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是人生境界的提昇。
一年的非洲生活,吳炫三和當地土著有很多接觸的機會。他發現非洲民族純真率直的心靈,了無掛礙,最能表現藝術純真的原始風貌。另外,這一年的見聞,也使他心胸開闊不少。他說:「從此,更能體會創作應『無所為而為』,才能真正表現自我;對別人的批評,也不再那麼耿耿於懷了。」

圖3:吳炫三在西班牙時所繪的風景畫。(楊永山)
非洲素材畫大受歡迎
第三,他的非洲時期繪畫,受到各界的重視,使他深受鼓舞。由非洲返國後,吳炫三曾在國內及日本舉行個展,都相當成功,日本電視臺還曾為他製作卅分鐘的專輯。但有些人認為吳炫三的非洲之行,是「標新立異」之舉,不過是為了引起大眾的注意,因為追尋藝術不一定要到非洲去;而且他以非洲為主題的畫,喪失中國風格。另有人認為,不管吳炫三到非洲去的動機為何,他能深入蠻荒的勇氣與決心,已屬難能可貴;更何況藝術無國界之分,吳炫三的非洲之行,確已為他找到繪畫的新路。
目前,吳炫三的畫市場行情相當高。他的畫價訂得頗高,但仍然賣得很好,更曾有許多富商巨賈、公司行號趨之若鶩。吳炫三的畫受歡迎的因素很多,當然他的畫作具有一定的水準,但和國內經濟繁榮,大家生活水準提高,有餘錢買畫,也大有關係。其實,買畫者未必都懂畫,受他的知名度吸引、慕名而來的買畫者也不少。吳炫三也不諱言,大眾媒介的廣為報導,為他的畫做了最好的宣傳。有人估計,他目前至少有數千萬家當,由他寬敞的畫室與華麗的陳列室,再加上舒適的住宅、豪華的轎車,可知所言非虛。
吳炫三是個很「實際」的畫家,他認為藝術是「有價」的,有漲有跌。買畫的人就像炒股票一樣,該買誰的畫,以多高的價錢買進,很難有個準則。而一個畫家該做的,就是不斷求進步,讓買他畫的人沒有白白「投資」。

圖4:吳炫三作品:「鬥牛」。(楊永山)
賺錢,是為了再求進步
吳炫三有個座右銘,那就是:「賺錢,是為了再求進步」。有了足夠的錢,才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有餘力去求豐富、求開闊、求深度與求進步。否則當初非洲之行的大筆旅費,恐怕至今都還沒著落。
為了賺錢,難免要遷就市場的需求,目前吳炫三除了自由作畫外,也接受訂畫。畫價從新臺幣五萬元到一百六十萬元不等。吳炫三說:「一幅畫的畫價雖然沒有絕對客觀的標準,但也不是隨便訂的,要看畫幅的大小、內容、畫家所花費的心力,以及知名度而定。」一般來說,同樣內容的畫,大幅比小幅貴;同樣大小的畫,有創意的比模仿的貴;而被指定畫材的,通常亦收費較高。
吳炫三雖然強調金錢對畫家的重要性,但在取捨之間,仍有自己的操持。在他去非洲前,有人表示願以新臺幣四百五十萬元,預訂他非洲之行的全部作品。這種預約方式,雖然提供吳炫三相當的保障,不必擔心未來繪畫的銷路,但吳炫三唯恐因此消蝕了創作的動力與熱忱,便婉拒了。

圖1:吳炫三以妻子為模特兒,所繪的「中國婦女」。(楊永山)
期能被接納與肯定,不願孤芳自賞
吳炫三的藝術觀也相當「入世」。他認為,創作須要得到大眾的共鳴,才稱得上是完整的藝術品。他說:「如果『蒙娜麗莎』未能公諸於世,並受到大眾的接納,也就難以發揮藝術美化心靈的功能。」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既能發揮創意,又能受到大眾的接納。吳炫三也不例外。
儘管在畫壇上已建立聲名,吳炫三仍認為自己還是個「學生」。過去,是努力擺脫別人的影子;現在,則是企圖不斷超越自己。
他說:「日本藝術家賴木慎一曾告訴我,畫家達比葉已經『死』了。我聽了大吃一驚,位居當今世界畫壇第三把交椅的達比葉不是還好好地活著?怎麼會死了呢?後來經賴木慎一解釋,才明白他的意思是:達比葉近十五年來,畫風沒有突破、創新,對一個畫家來說,無異於已經『死』了。」

圖2:在吳炫三一百多坪的大畫室內,掛滿非洲時期的作品。(楊永山)
重臨非洲大地,期能尋得更多靈感
從一個鄉下草地郎,到一個名利雙收的畫家,吳炫三有其機緣及獨到之處。對目前的成就,他絲毫不敢自滿。因為,對一個藝術家來說,一旦滿足現狀,就是藝術生命結束的時候。吳炫三說:「我仍然覺得自己畫得不夠好,畫中好像還缺少點什麼。」因此,今年六月底,他將再度遠赴非洲,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創作靈感及資料,使自己的藝術生命更加豐富。

圖3:吳炫三以外星人為題材的新作。(楊永山)

圖4:非洲時期作品之一:「陽光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