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也是一種珍貴的印材,它又稱「闐黃」,為壽山石的一種。因產地不同,田黃出處有山坑、田坑、水坑之分。山坑石指直接自山中開採者;山坑石若經山崩或其他因素,落入水中或埋入田裡,則稱為水坑、田坑石。其中以田坑石品質最佳。
田坑採石需要很高的經驗與技巧,工人先用鐵棍插入田中四處探測,若遇硬物,即予掘起。挖出的石頭通常外表粗糙,貌不驚人,須經鐵鋸、鑽刀層層切割,方知是否有所獲。若能獲得一小方美石,自是萬分幸運。
明代時,田黃屬於公有財產,民間不得隨意採掘。但若逢村民因家貧無力辦理婚喪大事,官府體恤民情,經調查屬實者,特准挖掘田黃。據說只消一小方石材,現實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後來田黃漸被挖掘一空,民間已不多見,今唯有故宮博物院收藏最豐。
一般認為,田黃是壽山石中的第一品,它質地溫潤、軟硬適中、色彩鮮麗、瑩潔剔透,極受鑑賞家與治印者喜愛。被珍視的程度,比前二期介紹的雞血、白芙蓉更甚。其色澤以橘皮黃居首,次為金黃、桂花黃、熟栗黃和枇杷黃。
清代嘉慶、道光之前,石價較廉,猶有人將田黃規成方圓,雕出生動美麗的印鈕;在此之後,玩石者日眾,石價居然昂貴於玉,一兩上品田黃可換三兩黃金,治印者不忍因雕鈕而割損石材,遂慎加剪裁,就著石材紋路色澤,於其上刻出淺浮雕紋,稱之為「薄意」。
上期介紹的印鈕多雕在印頂,為立體物像;薄意則刻於印身,屬平面紋飾,可謂印章上的「浮雕」。石工在印身鐫刻雲紋、水紋,或是草木蟲魚鳥獸等圖案,既能增加變化,又可藉著紋刻掩飾石上的裂痕和污點,使印石更加美觀。
雕刻薄意的工匠頗多,但以清光緒年間的林清卿最富盛名。他不但技藝純熟,且極具慧心,曾別出心裁把民間故事刻上印石,成為玲瓏精緻的浮雕,採用的題材有:蘭亭雅集、赤壁泛舟、竹林七賢、虎溪三嘯、桃源仙境及十八羅漢等,無不趣味盎然、巧思橫溢。
林清卿所刻山水,石分陰陽,樹有向背,人物舟車鮮活生動;花卉細至枝葉脈絡、花蕊莖鬚,莫不勾勒如生。雖然四個面才合為一幅圖,但因畫面體氣連貫,沒有絲毫牽強之處。
林氏所製薄意多不署名,但行家一見即知為他所作,其藝之精、風格之獨特,由此可見。
在林清卿之前,薄意題材範疇較狹,打磨鐫刻工夫也較差;經他努力研究改良後;同行多受影響,技術與內容日益精進,薄意因而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