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到「紀伊國屋書店」,大多數人不免聯想到一家附屬於日系百貨公司內的日文書店,多半販售些花花綠綠,教讀者如何把生活弄得美美的日文圖書......。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紀伊國屋首次來台,最早設置在台北市太平洋SOGO忠孝店樓上,直至三年前才搬往新開幕的微風廣場。
一路走來,紀伊國屋雖未曾大紅大紫,但以外來經營者之姿進駐多年,不僅是外國書店入駐本土的開山祖師,也始終見證著台灣書店發展的風貌轉變。
二○○四年十月,紀伊國屋從微風廣場的地下樓遷至五樓,賣場由一百五十多坪增加至兩百多坪。而在台灣書店業界頭角崢嶸、大型連鎖店各據一方的激烈競爭中,紀伊國屋如何拉出一條自己的定位?恐怕才是未來成敗的關鍵所繫。
想瞭解紀伊國屋,得追溯至戰後的日本。一九五一年二次大戰後的復興時期,急著從戰敗廢墟中重新站起的日本人,希望能學習最新技術,及早趕上美國,無奈當時資訊匱乏,無處可以取得。

沒有曲折有致的空間設計,也少了鹵素燈營造的溫馨感;紀伊國屋有的是寬敞的格局和簡單的動線。圖中微風店一整面日文漫畫牆,引來了成群結伴的青少年。
日本書店第一品牌
紀伊國屋的執行長松原治觀察到這些需求,也瞭解當時日本書店發展的瓶頸,便開始接觸外文書。起初只將外文書推銷到各大學院校,後來索性將店內的外文書進口部升級,在日本各地建立起營業所,正式展開外文書的販售。
這些新資訊的引進,讓求知若渴的日本人趨之若鶩,創立第一年,便創下日幣約六千兩百萬元的佳績。
一九六四年,紀伊國屋一改當時書店的傳統格局,將位於新宿的本店,從三十坪的小書局擴充至六百坪規模,讓紀伊國屋一躍成為全日本第一品牌。如今紀伊國屋在日本擁有五十九家書店、三十七個營業所,算來是日本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書店。
一九六九年,紀伊國屋跨足海外,第一站就在美國舊金山開設分店,後陸續於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達及雪梨、台北等地設立分店,讓大量的日文書漂洋過海,成為日本文化傳播全球的灘頭堡。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九九九年成立、附屬在新加坡高島屋百貨公司內的紀伊國屋,占地達一千多坪,比台灣最大的旗艦書店PAGEONE還足足多出兩百多坪。
新加坡紀伊國屋不僅規模龐大、擴店迅速,後來又結合其他亞太各國分店,從日本母公司獨立出來,另外成立亞太總部,採利潤責任制,由各地區自負盈虧,同時讓資源互相交流。
台灣區紀伊國屋經理許絢音表示,目前台灣有六個營業處。為了考量人潮聚集的商機和特性,四家門市分別在台北微風廣場、天母大葉高島屋,台中廣三太平洋百貨,與高雄大立伊勢丹百貨內,另外兩個營業處則是營業部和海外部。營業部負責台灣各圖書館、大學等研究機構的日文書販售;海外部則為海外各分店中文書訊的窗口,主要整合台灣出版的最新訊息,並幫忙海外分店訂購中文書。

沒有曲折有致的空間設計,也少了鹵素燈營造的溫馨感;紀伊國屋有的是寬敞的格局和簡單的動線。圖中微風店一整面日文漫畫牆,引來了成群結伴的青少年。
從自己最拿手的部分做起
來台灣已經八年的總經理小原久直回顧當年,「紀伊國屋在太平洋百貨時,營業額雖然不差,但總覺得沒有自己的風格,好像缺少點什麼。」
正巧微風廣場成立,紀伊國屋也面臨與太平洋百貨的合約問題,於是順勢撤出,讓誠品取而代之進入。
小原在採訪中若有所思地指出,這對於紀伊國屋來說,是很好的自省機會,他記得當時新加坡總店的總經理森啟次郎曾殷殷提醒:「書店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而且要從自己最拿手的部分先做起。」。
無庸置疑,日文書向來是紀伊國屋的強項,森啟次郎便建議台灣店要以大量日文書為主軸,才能拉出特色。但這個提議卻讓小原久直猶豫再三,一方面本地的日僑只有一萬六千多人,另方面台灣除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曾受日本殖民教育而熟諳日文外,社會上學習日文的風氣並不盛,這樣的市場定位,無疑是冒很大的風險。
不過當時轉型迫在眉睫,幾經討論,還是決定朝這個方向去改進,並大膽地以日文書和日文雜誌為大宗,約占七成以上的份量,其餘才是中文書與外文書,希望紀伊國屋的「微風時代」,能令愛書人耳目一新。
三年來,這樣的轉變已成功通過市場考驗,報表上的利潤也有些微上揚,為紀伊國屋注入一劑強心針。
許絢音分析:「利潤小有成長,應與日文進口書單價較高有關,加上日文書目種類增加,讀者選擇空間增大,兩者相輔相成,也讓日文書區的坪效相對提高。」
許絢音觀察,除少數日本人外,客群裡有八成以上是台灣本地人,從老到小都有,多數六十歲以上老人家喜愛文學、天文科學方面的讀物,而資訊性強,或關於收藏、嗜好類的日文雜誌頗獲台灣年輕男性青睞;至於年輕女性,則偏好美容服飾、手工藝、料理等生活叢書及雜誌。

日系紀伊國屋,是國際書店敲開台灣市場的先驅。
日系強大情報力
紀伊國屋裡,日文書的選購多數由日本總部傳來的最新出版情報為依據,讓賣場的日文部主管參考,再依兒童、心理、文學、企管、生活實用等類分層獨立採購。
許絢音指出,以「日本文化情報發信基地」為出發點的紀伊國屋企業系統裡,所有日本本店及海外各分店皆可利用網路來查詢,對於各分店裡最新的銷售狀況一目了然,也精確且直接地瞭解讀者需求,以此引進英、日文的流行書籍。
至於中文書,則由各賣場中文部主管負責,和日文書進書策略一致的是,由於設於百貨公司內,為了配合「瞎拼族」隨興而匆忙的腳步,因此選書幾乎都以輕鬆悅目的休閒生活類為主。
此外,台灣向來是全球華文出版的中心,其他分店要透過本地的紀伊國屋來選購適合的中文書,各分店幾十雙企劃行銷高手的眼睛直視這裡,選書成敗事關重大,台灣店的地位也因此水漲船高。
二○○四年十月,紀伊國屋書屋從微風廣場的地下G樓遷至五樓,樓層面積為兩百二十五坪,為了關照台灣地區讀者,除了原有的大量日文書外,又回頭增加了中文書量,希望能擴大客層。
在雜誌社擔任美術編輯的蔡智本,常跑日文書店的雜誌區,除情報力強的編撰內容讓他愛不釋手外,日系書刊豐富多樣的版面設計編排,也是他每月充電的必要來源。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紀伊國屋微風店以過路客為主,想找齊全的日文雜誌,必須轉往日僑較多的天母大葉高島屋店。儘管不便,紀伊國屋依舊是他最愛流連的地方。

以「日本文化及情報發信基地」為出發點的紀伊國屋,是台灣哈日族前往日本旅行前的必經之地。
漫畫書牆
整體說來,目前在微風廣場五樓的紀伊國屋,頗能凸顯日系商店的明亮風味,貼心、舒適、清楚、乾淨是最大特色。儘管沒有曲折有致或設計感十足的空間規劃,也缺乏鹵素燈特意營造的溫暖氣氛,這裡的設計依舊頗受好評。其中最體貼愛書人的,莫過於以店內樑柱作為規劃動線的指標,讓人一目瞭然。
另外,微風店最大的特色,便是眾人口耳相傳的漫畫區。書店巧妙地將一整面牆規劃為漫畫區,種類繁多的中、日及英文漫畫,在假日時吸引大批年輕孩子,這恐怕是國內其他書店少見的情景。
在異地經營國際連鎖書店,很難談到賺錢,對十七年來堅持單純的出版通路定位,不跨足其他多角化經營的紀伊國屋來說,自負盈虧的壓力自是不小。目前該公司多數依靠與大學研究單位接觸的營業處業績來平衡帳面,書店門市則還需要再加一把勁。

沒有曲折有致的空間設計,也少了鹵素燈營造的溫馨感;紀伊國屋有的是寬敞的格局和簡單的動線。圖中微風店一整面日文漫畫牆,引來了成群結伴的青少年。
保守與堅持
二○○四年才挾帶大量原文書籍進軍台灣的國際連鎖書店PAGEONE,與紀伊國屋有著異曲同工的背景。PAGEONE公共事務部主任鄭向榮觀察紀伊國屋,一方面認同紀伊國屋對台灣「哈日族」的貢獻,但同時他也看到紀伊國屋姿態保守的那一面。
鄭向榮指出,撇除擴店緩慢不談,同樣在海外佈點,日系公司比較不懂異業結盟,也不擅長行銷,一切因襲著日本母店的作法,這對於亟需打開知名度、拓展新客群的海外店來說,顯然是不足的。
對此,許絢音無奈地指出,礙於場地、人力及經費,紀伊國屋無法發展像「誠品講堂」那樣的民間書院式服務,或推出各式包裝行銷,只能與出版社進行合作宣傳,例如前陣子與同屬日系的角川出版社合作《再見了,可魯》電影海報展等,戰力是有待加強。
面對這幾年日本的「出版大崩壞」,日本紀伊國屋本店的因應之道,便是適時拓展通路以提供額外服務。例如一九九六年推出了網路書店「BookWeb」,以此壓倒性地取得了日本網路書店的市場佔有率。
眼前的紀伊國屋面對台灣書店百家爭鳴、土洋激戰的局面,仍在摸索自己的優劣定位與機會威脅,企圖尋找一條出路。當被問到紀伊國屋何時也能像其他書店般,有獨立的門市書店時,總經理小原久直表示,目前仍是紀伊國屋整軍經武、重新出發的時候,他希望能夠做到的,就是愛書人「想買日文書,就會來到紀伊國屋。」而首要任務,還是以穩固既有的百貨點,才能再走下一步。紀伊國屋幾度轉折求新求變,成敗如何,值得關注。

沒有曲折有致的空間設計,也少了鹵素燈營造的溫馨感;紀伊國屋有的是寬敞的格局和簡單的動線。圖中微風店一整面日文漫畫牆,引來了成群結伴的青少年。

承襲保守的日系風格,紀伊國屋不擅行銷,偶爾才搭配出版宣傳。圖為二○○四年底與角川出版合作的《再見了,可魯》海報展。

紀伊國屋台灣區總經理小原久直希望「大家來紀伊國屋就會想到日文書;想買日文書,就會來到紀伊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