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能發電是全球能源開發的新方向,臺灣電力公司亦早已注意這項新能源。民國五十九年動工興建第一座核能電廠,民國六十七年原子爐開始運轉,將臺灣的電力事業帶入新紀元。去年,核能電廠的發電量已達全台發電量的25%。運轉五年來,一般人對核能電廠的效益及安全性卻仍不盡瞭解,本文或可化解一些疑慮。
人的肉眼雖看不見「電」,但在現代生活中,「電」卻無所不在。現代生活中的各種電器用品為我們帶來極大的便利與福祉,某些電器甚至使人感到不可一日或缺;至於工業生產、農植畜牧、漁業養殖等,也多少要用到「電」,某些產業甚至無電即停擺。

建造工人夜間趕建原子爐底座的情景。(台電提供)
用電不斷增加,能源必須創新
早期人類多半借水力發電,只要有適當的水源即可建廠發電,原料不必花錢,又可兼收防洪、灌溉之利。及至工業發展,對電的需求量愈來愈大,水力資源大多已開發利用,仍不足以應付所需,於是煤、石油、天然氣也都加入發電行列,是為火力發電,而以石油發電為最多。
不幾年功夫,「石油」也漸感力絀,有心人士開始積極研究,找尋新能源。於是,經多年研究,技術已相當純熟的「鈾235」原子核分裂能源,遂吸引各地電力事業單位的注意。
「鈾235」存在於天然鈾礦中,南非、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均有蘊藏,但天然鈾中的鈾235含量極低,僅佔0.7%。
西元一九三八年,德籍科學家哈恩和史特拉斯曼發現,「鈾235」的原子,經過某些物質撞擊後,核心部分會分裂為二,並產生很大的能量。由於這種能量來自原子核的分裂,就稱之為「原子能」或「核能」。
後來,義大利籍科學家費米心想:若能造成不斷的分裂,產生持續不歇的能量,即可加以運用。他集合一群有志於此的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個實驗場,展開各項實驗。

原子爐加封蓋後成為密閉的大鋼槽,以防止原子核分裂時的輻射線外洩,圖中工程人員正為原子爐加蓋。(台電提供)
核分裂能量大,應善加利用
科學家經過多次實驗發現:天然鈾礦中的鈾235含量太少,不易產生連鎖性核分裂反應,必須加以濃縮,使鈾礦中的鈾235成分增加到3%左右,才易達到連鎖反應的臨界值,進而產生持續不斷的核分裂反應。西元一九四二年,他們成功地完成了這項實驗,創造了可資運用的新能源。
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各項能源均被用來發展武器,鈾235也用來製成殺傷力極強的原子彈。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雖使戰爭結束,卻也造成人們對核能的恐懼。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總統艾森豪認為,核能是種難能可貴的能源,用於武器、戰爭,固然有強大的殺傷力;若用來發電,或推動船舶、火箭,將為現代文明開創新局。他有心將核能運用導入和平用途,便在聯合國發表演說,獲得各方響應,成立「國際原子能總署」,一方面推動原子能和平用途,同時監督各國運用情形,避免造成危害事件,或轉作武器之用。
西元一九五六年,英國Calder Hall地方率先建造核能電廠。核能用於發電,確有種種好處:乾淨、效益高、運輸貯存方便。

核能電廠運轉前,在原子爐裡填放鈾燃料。(台電提供)
核能發電效益高
鈾燃料的發電效益高,一噸鈾燃料產生的熱能,相當於四萬五千噸石油,或七萬噸煤燃燒的熱量。鈾燃料的使用期又長,原子爐運轉後,每年只須換裝燃料一次,每次更換四分之一即可。而核能發電的廠房均經特殊設計,包括多重安全設施,能有效處理、吸收有害環境的物質,不會產生火力發電後的濃煙與廢氣,對環境的污染小。
核能發電的高效益引起各國的興趣,爭相採用。迄今,全球已有廿二國、二百六十餘座核子反應器運轉發電。
核能發電的能源主體是核子反應器,稱為原子爐,是一個橢圓形大鋼槽,內有爐心、控制棒和冷卻水三種裝置。爐心部分有填裝鈾燃料丸的燃料棒,排列成方形矩陣,是核分裂、產生能量的地方;爐心上方或下方的控制棒可控制核分裂速度;爐心周圍則灌滿冷卻水,藉不斷循環,帶走核分裂產生的熱量,並利用這些熱量推動汽輪發電機的葉片運轉發電。此外,冷卻水還有保護原子爐壁,避免爐心溫度過高,爐壁被熔化的危險。

核能一、二廠均位於北海岸,依山傍海,附近環境幽美。為核能二廠,。(台電提供)
未雨綢繆,臺電及早儲備核電人才
當國際間有關核能發電的研究仍在實驗階段,技術尚未成熟之時,民國四十四年,臺電公司當時的總工程師孫運璿,即主動召集一個六人組成的「原子動力委員會」,一面蒐集資料、推廣核能知識,一面訓練人才。
現任臺電原子動力處處長劉培鋆,當年也是六人小組的一員,他回憶當年:「核能發電在當時是項新嘗試,國際間核能人才和可供參考的資料有限,國內專家更寥寥可數。我們六個人也非核能專家,只是認為這件事值得做、必須做,並且在做之前,應預先儲訓、培養人才,推廣這方面的知識與觀念,因此便埋頭去做。」
他又說:「為提高同仁興趣,增進大家對核能發電的認識,我們不斷翻譯外國的有關資料,自己刻鋼版,編成油印刊物供同仁閱讀;並常舉辦演講或討論會,邀請學者專家為我們解說核能發電的原理與運用。另外又陸續派人出國進修,回國後將新知傳遞給其他同仁。」
此時,清華大學在台復校,成立原子科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五十年建造完成我國第一座原子爐。五十三年,設立核子工程學系。五十九年,成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國內核能人才訓練逐步健全。

是核能一廠。(台電提供)
興建第一座核能發電廠
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我國第一座核能電廠開始動工建造,廠址選擇及建廠作業完全按照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安全規定進行。選址、廠房設計、購買設備及施工,亦聘請美國工程顧問公司指導和參與。
國際原子能總署為避免核能使用不當造成危害,對興建核能電廠有各項安全要求,除廠房結構須能承受當地曾發生過的最大災害外,並須有層層防護措施,阻隔原子核分裂的分裂產物及輻射線外洩。若廠房安全未達標準,就無法購得原子爐及鈾燃料。
民國六十七年,核能一廠第一部容量六十三萬千瓦的機組開始運轉發電,將臺灣的電力事業帶入核能新紀元。第二年,第二部機組也運轉發電。緊接著,核能二廠的兩部九十八萬千瓦的機組也相繼啟用。於今,兩個電廠、四部機組的裝置容量達三百餘萬千瓦,名列世界第九位,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據臺電統計,核能發電的總成本較經濟,每度只佔燃煤的三分之一、燃油的四分之一,因此離峰用電時大多以核能發電為主,有時瞬間發電率高達總發電量的75.3%。

擬於民國七十四年竣工啟用的核能三廠。(台電提供)
國內核能電廠多建於海濱
由於核能發電須有大量冷卻水,而本省河川多狹短,水量不夠充沛,因此核能電廠均建於海邊。
核能電廠的興建,不但能提供更充裕的電力,同時也促使國內相關工業的技術提昇。不論是鋼鐵、土木、機械業,以及廠內的運作、維護人員,莫不藉建廠的過程邊做邊學,增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點滴累積的學習成果,可從核一至核三廠建廠工程倚賴外國顧問的程度遞減看出。
臺電原子動力處處長劉培鋆指出:「興建核能一廠時,從設計、施工到運轉、維護,所有工作都在外國顧問的指導下完成。幾年的經驗累積,到興建核三廠時,部分器材已可購自國內,由中船、中鋼、唐榮、台機等公司承包原來我國無法製造的特殊鋼板、鋼筋及零件。此外,原子爐廠房以外的土木工程設計,也由我國中興工程顧問社執行。還有就是最重要的運轉、維護工作,已由我國工程師全權控制。顧問只擔任事後驗核、分析及有問題時的處理。」
民國六十八年三月,美國賓州三哩島核能電廠運轉失調,輻射線大量外洩。核能電廠的安全性,一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是我國監管核能安全最高單位,秘書長鄭振華認為,我國核能電廠絕不至發生三哩島事件。他說:「臺電所使用的反應爐機組,較美國三哩島電廠的進步、安全,均裝置了自動緊急防護設施,一旦原子爐內的核分裂反應失去控制,防護設施會自動發揮作用,阻止危險事件發生。」

整個核能電廠的運轉控制,都由「中央電腦控制室」負責,圖中操作人員正檢視各部門運轉情形。(台電提供)
防護措施精密,意外發生可能性少
鄭振華進一步解釋,我國核能電廠使用的反應爐屬於輕水型反應器,也就是以普通水為冷卻劑的機組。這種機組只有在爐內冷卻水流失,爐心熱度過高,造成原子爐及外包封體熔化破裂、失卻阻隔效果時,才可能造成輻射線外洩。
我國核能電廠的原子爐裝置有「核心緊急冷卻系統」,當反應爐的冷卻水流失時,緊急系統會自動向爐心灌水或噴水,使爐心冷卻,並阻止反應爐內繼續進行核分裂反應。這是目前國際間最進步的安全設施,不會發生像「三哩島事件」那樣因人為疏忽、控制失當而造成的輻射線外洩。
在正常運轉情況下,臺電的核能電廠也有層層設備以防輻射線外洩。六層防護設施由內而外依次是:陶瓷性燃料丸、燃料護套、反應器壓力槽、包封圍阻體、反應器廠房及廠區管制區城。這些屏障全由高密度物質構成,爐心核分裂產生的輻射線,經過這六層阻隔,散放至外界的可能微乎其微。

核能電廠員工工作一天後,均經偵測器測驗身上的輻射劑量,一方面保障員工健康,一方面防止將輻射帶出影響其家人親友的健康。(台電提供)
運作人員素質高
核能電廠的操作運轉工程師,也是千挑百選出來的,鄭振華說:「必須具備大學以上程度,有三年火力發電廠實務工作經驗,受過核能發電一年以上訓練,才具有考試資格。考試內容除筆試外,還有核能電廠模擬室操作及現場操作,領有核能發電廠運轉工程師執照後始可參加工作。並每兩年須復核一次,以提高操作員的警覺性,不致因疏忽而造成不可挽救的災禍。」
臺電還在核能電廠附近安置近二百個輻射偵檢站,分每日、每週、每月取樣檢驗附近空氣、土壤、水質及海洋的輻射劑量,及生態變化情形,一旦發現輻射劑量超過法定容許量,立即予以改善。

原子爐外有一層「包封圍阻體」建築,由二吋厚的鋼板和近四呎厚的混凝土築成,能進一步阻止輻射外洩。圖中為已近完工的包封圍阻體,圖右為竣工後的外觀。(台電提供)
運轉五年,環境生態未有改變
一般人擔心核能電廠輻射外洩,除來自上述核分裂時所產生的輻射線外,還有就是廢棄物的處理。
核能發電廢棄物可大別為兩類:核燃料分裂後的產物,如鍶、銫與殘餘的鈾、鈽等元素;及運轉過程中,被輻射污染的氣體、冷卻水及固態物。前者為高放射性物質,這些殘餘元素可經處理轉用於製造核子武器;國際原子能總署為避免野心家圖謀不軌,均予嚴格監視、查核,不准任意運用。臺電核能電廠將用過的燃料置於廠內貯存池中,不向外運送、排放。
但貯存池的容量有限,總有「物滿為患」之時。目前,有些運轉時間較長、貯存物較多、面臨容量飽和的核電廠,正積極研究適當處理措施,以有效處理這些用過的燃料。
至於運轉過程中受污染的物質,大多是微強度的廢棄物料,對人體的影響甚微。臺電核能電廠將這些物質,依氣體、液體及固體三種型態分別處理。
氣體廢料以延長管路滯留法,或低溫活性碳吸附長期滯留系統,在廠內滯留相當時間,讓受污染氣體的輻射強度減至安全標準以下,才向外排放。
國立清華大學曾於核能一廠運轉前後,作過電廠附近環境生態輻射量的比較研究,發現輻射劑量的改變並不顯著。

核能電廠的輻射偵測站有各種檢驗設備,隨時監視電廠周圍環境的輻射量變化情形。(台電提供)
廢料處理程序符合國際標準
液體廢料則依放射性程度分別處理:放射性高者經濃縮、加水泥固化,密封在鋼桶中,與固體廢料一同處理。
低放射性液體大部分經處理後回收使用,僅餘放射性極微的,經處理並稀釋減低輻射強度,達排放安全標準時,才向外排放。
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臺灣分會,自民國六十四年起,對北部核能電廠附近的海域生態,做過長達七年的研究,環科會副主任委員洪楚璋教授指出:「我國核能電廠的運轉,對附近海域生態並無不良影響。但由於電廠排放的冷卻水尚存有發電的熱量,溫度比一般海水高,這種水溫的改變可能導致海邊養殖物與漁獲物的改變。」
至於固體廢料,均經脫水、壓縮,密封於鋼桶中,置於廠內貯存庫中貯放三年,等放射性減弱至可運輸的安全標準,才運往蘭嶼「國家待處理物料貯存場」,也就是習稱的「廢料處理場」。

檢驗員執行各項取樣與偵測工作。(台電提供)
蘭嶼貯存場堅固安全
廢料貯存於蘭嶼,曾引起各方的爭議,反對的理由大致為:破壞自然景觀,影響蘭嶼觀光資源,或可能危及蘭嶼居民生命安全。
鄭振華對選擇蘭嶼為貯存場有如下解釋:「廢料貯存場選定蘭嶼,是集合專家、學者的意見。早先我們曾考慮選在臺灣四周的無人島,以遠離人群。但由於無人島多半天災、地變頻仍,地質不穩固,廢料容易流失而危及公海安全;且無人島大多面積太小,無法大規模興工,以滿足貯存的需要。幾經權衡,才選定蘭嶼島北端。當地方圓五公里內人跡罕至,且與土著居住的部落間有山相隔,產生自然阻隔的效果。」
貯存場內的貯存溝,壁厚卅五公分,以加強鋼筋混凝土建造,是目前最可靠的埋貯法。原子能委員會於貯存場附近,設置了廿個偵測站,隨時偵測輻射狀況,若有異狀,立採適當防護措施,以確保安全。
臺電原子動力處處長劉培鋆說:「沒有一個國家會在境內裝置危險設施,如果核能電廠充滿危險,政府必然不會允許建造。核能電廠是有潛在的危險性,但只要我們用心防護,危險性幾乎可減至零。事實上,臺電核能廠的安全措施在國際間是數一數二的。」
將來國內的用電量必將不斷增加,現有的發電量總有短絀不足之時,核能電廠既有乾淨、安全、效益高及成本低等種種優點,發展核能發電為勢之所趨,臺電也將繼續興建核能電廠。但為了不重蹈當年過分仰賴火力發電,造成「能源危機」時的恐慌,臺電將採「能源多元化」的原則,兼顧水力、火力與核能發電的均衡發展。

檢驗水中的輻射量。(台電提供)

檢驗員執行各項取樣與偵測工作。(台電提供)

台電將核能電廠發電後的廢料壓縮裝桶,運往蘭嶼貯存場,埋藏於堅實的壕溝中。圖為蘭嶼貯存場外觀。(台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