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美」的事物
王南雄另一個嗜好是收藏古物,他對骨董的興趣不在其歷史價值,而在其美感。走進他的「半農廬」(除了畫畫,有一半時間在務農,故王南雄自稱「半農廬主」),客廳裡陳列數尊五代十國時期的雕刻,是他二十多年來的收藏,一尊東魏高歡墓出土的阿難頭像,眉目間透著睿智與慈悲;唐朝的天衣石坐佛,造型端正莊嚴,讓人望而生畏。而坐立在窗邊、右膝曲起、左足下垂呈自在坐姿的水月觀音木雕,其雍容典雅,讓空間更生靜謐和諧。王南雄接著掏出各式龜、龍造型的硯台,石刻的技術與精美程度讓人嘆為觀止;更有北宋汝窯出品的香爐、碗、碎片的收藏,天青的釉色和蘊潤高雅的丰韻,更是市面上難得一見,這些藝術作品皆熬過時間的淬煉,是經得起考驗的美麗。
投資骨董這一行,當然也繳過學費,但這全然不是壞事,王南雄說。當年有人想轉售明朝吳彬的《十八應真圖》,應真在印度語中是羅漢之意,畫中有18羅漢,還有乾隆皇帝的題款、題跋,但朋友都認定非真跡。王南雄心有疑慮但還是以新台幣77萬元買下。其後,他轉手在拍賣市場以約新台幣1,200萬元賣出。沒想到幾年後,這幅作品又以創新高價1億6,912萬人民幣成交(約新台幣8億元)。他一邊展示當年請攝影師翻拍留底作紀念的卷軸,一邊說著這個曾經擁有的故事,言談間流露他識得真品的一絲驕傲與喜悅。
而要鑑別這些古物、名畫,收藏者於各門派知識多少需要涉獵,這又從王南雄的居家布置可見端倪。前庭水池裡的橘白花紋的錦鯉養得極好;院子裡一株百年的梅樹,歪斜的軀幹也自展風骨;一盆盆姿態各異的松柏盆栽,是他早年的愛好,他還養過蘭花,每一項都從興趣到究極,已臻專家之境。而這一切,該歸結畫家對於生命的歌詠與對美的熱情吧!
已過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王南雄還是生活自律,他展示著一早起床習字兼記事的書法,每日晨走兼背誦詩詞是長年來的日常。而近日生活重心是籌備「王南雄美術館」,他把住家對面的房子買下重新裝潢整修,展示多年來以色彩水墨詠贊自然的作品和收藏的諸多絕美古物。
回首來時路,王南雄為自己寫下「從吶喊到細流」的字句,不是說明他的畫風,而是畫家一路走來的體悟。藝術是開放給普羅大眾的,美感是直覺的,他不再獨舞式地、吶喊式地歌詠大自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近距離與觀賞者交流,讓人長長久久回味這無窮無盡的美感。畫家更希望自身領悟的美善,能化成涓涓細流,讓更多人分享、體會,讓藝術成為生活中的養分,滋潤賞畫者的人生。

王南雄手捧北宋汝窯的天青燻爐,收藏美的 事物亦是他的嗜好。

客廳裡陳列數尊五代十國時期的雕刻,是王南雄二十多年來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