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旅遊途中覺得車陣難耐,想拐到附近先好好吃頓午飯再上路,卻苦於人生地不熟,手邊又沒有資訊,不敢妄動。這時若有支無線上網手機,又身處無線區域網路構成的「熱區」中,又假設所有的餐館資訊都已被登錄在美食指南網站中,問題就可以順利解決,塞車的悶氣也可以頓時消散。
「新網路時代,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任何工具,都可以隨心所欲連結上網。同時,每一項尋常物件都將具有智慧,也將彼此互相連結。」早在2000年,前惠普女總裁卡莉•菲奧莉娜來台參加全球資訊高峰會時,就作了這樣的預言。當年在台北濟濟一堂的全球資訊權威們,儘管心中都懷著這個「網網相連」的科技大夢,但也坦承,夢想才剛起步,「只走了3%!」
一晃5年過去了,當年的科技夢想如今已逼近真實。值得驕傲的是,台灣在這場科技競賽中,是取得先機的。
在去年行政院提出的「新十大建設」中,將「M Taiwan」(行動台灣)列為重點計畫,以5年時程、370億元經費,進行「硬體網路建置」和「軟體應用服務」兩大區塊的工程。早在這之前,許多部會和縣市政府也已經陸續展開各種資訊數位化及網路化的先期計畫,為目前的行動化奠下紮實的基礎。
如果M Taiwan計畫能夠成真,人們將可以擺脫辦公桌前層層纏繞的cable 線、網路線、數據機,隨時隨地優游上網;而且將來的無線網路裝置都是多功能、多媒體型態的,一支手機,可以用來上網查資訊、收發e-mail、打影音電話、聽MP3、看現場球賽實況轉播,或是碰到新鮮事就當場錄影傳給親友欣賞,而且還是上山下海,隨走隨用的,夠酷吧。
當然,行動時代也不是全無缺點。如果你的無線上網裝置是手機,要盯著這個小螢幕看3個鐘頭球賽未免太虐待眼睛了,何況還可能電池用盡臨時斷線;如果你的無線上網裝置是筆記型電腦,要提著電腦趴趴走又未免太累了;如果區域無線上網的熱區建置得不完整,球賽看到緊要關頭,偏偏人卻出了無線區域網路的範圍,豈不是跳腳嗎?
雖然問題很多,但對許多上班族來說,「資訊」這種東西真會勾人上癮的。除了短暫的通勤和吃飯外,多數上班族已經習慣從清晨睜眼到半夜上床間一直掛在網上,可以想見,一旦嚐到了「心念一動,資訊隨時與我同在」的快樂後,許多人會不計代價地去追求的。
這期光華的封面故事以「M Taiwan」為題,資深文編李國盛和攝影莊坤儒全台走透透,將「行動台灣」的所有示範計畫都跑過一遍。但或許因為擁有無線上網裝置的人還不多、熱區還不夠大,或是廠商提供的應用服務還不夠好,現在的行動世紀只算是輪廓粗具而已,不過也足夠提供人們無限遐想了。
其中一個遐想(或狂想)是,對照這期的特別企劃「二次大戰結束60年回顧」,我們必須很努力地從立場各異的學者的文獻爬梳、或是耄齡遺老模糊的回憶中,去拼湊當年許多歷史事件的原貌;如果未來,所有事件都可以當場查詢、查證、紀錄、複製、傳輸,一切赤裸裸攤在公眾眼中,資訊死角消失,或許,日後的懷疑、猜忌、謠言、誤會可以減少大半。這樣的行動世紀,不僅解放腳步,也可以解放思想、解放心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