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本刊編輯陳雅玲與攝影張良綱有一次韓國之行,在將近廿天馬不停蹄的採訪中,為本期封面故事帶回豐富的圖文資料。
中韓二國在歷史上有深厚的淵源,近代以來的發展過程也極類似。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十六年前,韓國是我國大專學生眼中印象最好的國家;而我國經濟的飛速成長,在當時亦成韓國的借鏡。為配合這次海外特別報導,本刊又做了一次抽樣訪問,發現今天國人對韓國的看法已經改變,「中國人看韓國人」這個專題,便討論了這個轉變。
「外交沒有過去式」,駐韓國大使薛毓麒在韓國任所接受本刊採訪時,以他卅年外交經驗指出,歷史情誼無補於外交關係,只有今天的實質利益,才是可恃的蜜糖。專訪中,他也談及在韓多次護送義士的趣聞逸事,有精采的一手資料。
另外,「韓國賠本辦奧運」單元中,韓朝野為現代化努力的朝氣,值得學習處頗多。下一期的韓國專題,還將有兩國經濟、生態方面的比較分析。
校園民歌從十年前由校園唱向歌壇,曾經一度光燦;近來,一連串市場捷報,又使民歌再放異彩。十年來,民歌的變化究竟如何?廣受歡迎的民歌手又怎麼說?喜愛民歌的讀者可在這篇報導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十月份將是華僑歸來的日子,本期海內外交流道提醒您注意的事項。時序入秋,又逢月圓佳節,望月懷遠、天涯與共,光華願意以最誠懇、多樣的報導,解您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