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實力較薄弱的大台南,因著悠久的歷史古都地位和豐厚的農業資源,獲准升格。首任市長賴清德以台南文豪葉石濤的名句「一個適合做夢、幹活、戀愛、悠然生活的城市」,做為城市願景。
幅員近2,200平方公里、人口187萬,跨越菁英和庶民文化、兼具城市和鄉村資源的大台南,在台南人特有的文化自信推波助瀾下,能不能把文化變成一門「好生意」?而承載著龐大的老農人口的壓力,大台南又如何讓年輕一代看見希望,願意留鄉發展?
走在台南古樸的巷弄街道,空氣中自然流露出一股悠適宜人的氣氛,讓人腳步不自覺地放慢。農曆年前登場的台南市神農街的花燈展,就像一條時光隧道,讓遊人彷彿掉入了百年前繁華港口的年節時分,花燈人影搖曳浪漫雅緻。
石板路上的攤位「雕刻水仙」姿態萬千,抬頭仰望斑駁的木造屋舍和做工精細的花燈,濃濃古意散發其間。
神農街是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中,府城港口最熱鬧繁華的街道,全長300公尺,當年市區有5條「港道」連接到安平港,街路和商家沿著港道而建。

後壁積極推動有機農法,成立稻米產銷專業區,以品牌行銷走出一片新天地。圖為崑濱伯夫婦今年一期稻作插秧情景。
清朝時,由福建沿岸駛來的戎克船停泊在安平港後,小船接駁沿港道送貨到商家後門,然後卸貨到前門做買賣。古名「北勢街」的神農街,在5條航路中位置最重要,北港媽祖要到台南大天后宮進香時,都是在街尾的藥王廟住一宿後,再進城遶境到大天后宮。
「台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鄭道聰表示,目前神農街仍維持300年前的街道寬度,街道後的航道則早已填為陸地,可惜300 公尺長的街道因海安路拓寬而截為二段,十年前他們開始爭取經費整建老街,保留了許多當年街屋立面、又鋪設石板路、加裝雅緻路燈,由於居民仍生活其間,形成一方鮮活、有生命的歷史場域。街上供奉關羽的「金華府」也在協會爭取下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受到妥善維護。
府城的歷史感不僅在老街巷弄,也在孔廟、安平古堡等知名古蹟、寺廟殿宇中,自然也會散布在各色各樣的老行業裡。
市區中隨處可見4代經營的百年茶行,鏽工精細的繡莊,古法製香的香鋪、稀有的紙塑神像雕刻社,連尋常小吃的肉粽店、冬瓜茶都有經營百年的老店。
這些傳統工藝師可說是臥虎藏龍,例如世居祀典武廟前的「魏俊邦雕刻社」負責人魏俊邦,半世紀來專擅特殊的「紙塑」神像技術,也精通泥塑、木雕、萓礡B花燈製作,他的作品栩栩如生,色彩鮮明,常應邀至國外展出,是台南的國寶藝師。

鹽水溪是貫穿台南縣市的主要河川,墨綠色的河水顯示上游污染嚴重;此外,88水災時鹽水溪溢堤造成嚴重災情,污染和防災問題都相當棘手。遠方為南科廠房。
府城無所不在的文化氛圍,悠閒生活的調性,近年更像吸鐵般吸引一波波新生代在此激盪創意、恣意揮灑,市區各角落陸續出現老屋重整和再利用的個案,堪稱「新台南現象」。
不同於其他大城市獨獨鍾情先進新穎的大樓豪宅、舊屋老宅能拆就拆,台南人看老房子愈看愈可愛,總要動腦筋讓老屋蛻變重生。
孔廟附近有間門面別緻的「草祭二手書店」,三十多歲的老闆蔡漢忠,厭倦了原本商業攝影工作的一成不變,租下老房,打通前後棟、拆掉地下室天花板,設計成風格簡約的書店,近年還成為老屋改造的技術傳授站。
另一位搖滾青年和女友相中鐵道旁的和洋混合住宅,搬來舊衣櫥、菜櫥等自家蒐藏,DIY改建成一座古意十足的音樂酒吧;還有人把老房子改成民宿、理髮廳、藝文空間、手工餅乾鋪等,經營手法和設計風格新穎多變。
有趣的是,他們改變的不只是房子,也重新找到自己的未來。
搖滾青年實現了一個「以音樂為靈魂的酒吧」夢;更有人因北上發展受挫,回鄉後從改造老房子,延伸到造街、敦親睦鄰,而被「重新喚起對生命的熱情」;外地來的文藝愛侶則把4層樓老公寓改成創意婚紗,一改傳統婚紗的「營利」掛帥,以交朋友的方式溫馨服務顧客,一樓還有免費展覽空間,在鼓舞其他文藝創作者之際,也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充實感。

舊公寓改造成別緻的展演空間,台南市的老屋再利用風潮,讓尋常巷弄也令人眼睛發亮。
台南市區外,視野遼闊的台南縣,文化景致不同,但一種發自於民間的能量在山邊、海角都毫不遜色。
多姿多彩的宗教廟會和藝陣文化是南瀛獨特的藝術瑰寶。例如目前全台僅存於台南麻豆、新營的「十二婆姐藝陣」是臨水夫人誕辰時的陣頭,有庇母佑子、辟邪鎮煞、吉祥如意等作用,出巡時戴著面具的婆姐們身著大花布衫,持扇起舞、還扭腰擺臀,既慈愛又搞笑。
「十二婆姐藝陣深耕計畫主持人」李俊賢指出,麻豆十二婆姐曾一度面臨解散命運,在社區人士努力下,請出耆老指導技藝,化危機為轉機,近年更蓬勃發展,也吸引年輕一代接棒,朝文創產業跨步。經由和藝術家合作開發交趾陶、銅雕、甚至美食糕點等創意作品,打開一條宗教文創產業的新路。
靠山區的西拉雅文化復振是另一個典型。台南縣西拉雅部落聯盟召集人段洪坤表示,白河、東山、大內、官田、佳里、玉井至今都保有西拉雅的傳統村落,村落和漢族邊界清楚,族人自我認同意識高,年年都會在西拉雅傳統「公廨」前的廣場舉行祭祀祖靈的「夜祭」。台灣平埔族2000年開始推動正名運動,其中西拉雅運動便是在台南縣扎根茁壯。
問題是,這些原來散落在台南縣的豐富多元的在地文化,合併後資源該如何連結?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前台南縣副縣長曾旭正建議,善用十多年來台南縣、市發展成熟的社區總體營造成果,打造一個合作平台。

自外地「移民」到台南的年輕人李忠勳和李盈慧把舊公寓改造成創意婚紗店,一樓空間還可展示藝文作品。
曾旭正表示,台南縣31鄉鎮市中,不少街市、村里,早在400年前就已形成。當明鄭王朝建立了以漢人為中心的政權之後,開始實施屯田政策,墾荒的先民和駐紮在各地的軍隊,逐漸繁衍開來,形成漢人聚落。
曾旭正的老家在下營已經落戶7、8代,而在台南縣這種綿延歷代的大家庭比比皆是;還有許多同姓村落,例如七股篤加村整村三百多戶都姓邱,形同一個大家族。「人」的緊密連結和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正是社造的最大優勢;再者,南台灣多平原,集村聚落常需鑿井共用水源,在空間和人的條件先天俱足下,1994年推動社區營造後,農村的文化、產業營造已經開花結果。
「大台南應善用這股民間力量,建立城市和鄉村的合作關係,」曾旭正舉例說,這幾年台南縣積極推動有機農業,原本市場都鎖定台北和日本,今後可和台南的市集合作,由都市消費者支持鄉村的有機農夫,鄉村也可提供都市人體驗田園生活的機會。
但眼前要克服的難題是,縣市兩方要打破隔閡,互相認識。
西拉雅聯盟媒人段洪坤說,合併前台南縣、市的民間團體曾多次開會討論未來發展,他發現,台南市的民間團體對南瀛的地理環境陌生,對他們關注的議題也一無所知,甚至有種「鄉下文化上不了檯面」的優越感,還需慢慢磨合。

大台南相關位置圖
退一步看,在現有基礎上,即刻可串起城鄉資源的應是「文化觀光」。
台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鄭道聰認為,台南開市早,三百多年前就沿著台江內海(台南市)、倒風內海(台南縣)發展,雖然後來二個內海因地理變遷已經陸地化,但沿岸各港口的開基廟宇、民俗活動、政教遺跡都還保存的不錯,由南至北沿著台南市、永康、新市、善化、麻豆、鹽水、新營,一路可見明鄭、清朝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和迎媽祖等民俗。縣市合併後可透過觀光動線的重新規劃,讓大台南成為探索台灣歷史最鮮活的空間場域。
大台南除了坐擁繽紛文化,農業基礎的深厚和多樣化,也是一大優勢。
大台南農業耕地9萬多公頃,擁有最大稻田面積,芒果、文旦的產量與技術領先全台,加上蓮花、咖啡等特色農產,以及持續成長的蘭花生技業,一副好牌在手。
台南後壁鄉農友崑濱伯因紀錄片《無米樂》而聲名遠播,片中詳述90年代台灣加入WTO後,南部稻農的生存危機,一年種稻所得不敷成本,讓不少老農感嘆金黃稻穗的場景將一去不返;爾後在農改場協助下,開始推動有機農法、成立稻米產銷專業區、打出品牌,有了轉機。
崑濱伯加入的「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是後壁鄉近年成立的3個稻米專業區之一,100位契作農友在農改場指導下,以「鴨間稻」方式栽種有機米,也就是讓鴨子在田間啄食金寶螺等害蟲,完全不施農藥,再利用小鴨的排泄物和豆類當肥料,在農友和農改場人員認真顧稻仔,天天到田間觀察、檢測下,成就了「冠軍米」榮耀。

燈影搖曳的花燈老街,彷彿走入當年繁華港口的年節景致,大台南豐沛的文史資源是獨特優勢。
芳榮米行老闆娘、「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執行長黃麗琴表示,後壁米未受工廠汙染,以烏山頭水庫水源灌溉,加上以有機方式耕種,種出來的米和全台14個稻米產銷專區評比,在安全用藥、土質、灌溉水、經營行銷等的成績都名列前茅。
專業區每年都要接受評鑑,評鑑通過可以獲得農糧署一公頃6千元的營運補貼費,做為農友的教育訓練和品牌推廣用。
黃麗琴表示,目前「芳榮禾家米」已經小有名氣,主要透過網路行銷,今年連新光三越百貨公司都主動上門,希望以他們的產品當做贈品,採購量很可觀。
黃麗琴比較說,以前他們賣給大盤商一包30公斤裝,一公斤米只賺3~5角,現在自己行銷一包2公斤裝,就可賺幾十元,因此有餘裕用於品質把關並付給農友高於市面上的保障收購價,農友因收入穩定樂於合作,還可以自產自銷,增加額外收入。
「做品牌很辛苦,但是看得到希望,」黃麗琴說,5年來專業區的業績只占米行5%營收,卻得動用95%的人力,但只要看到稻米產銷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就覺得很值得。
南瀛農漁業的創新經營除了透過政府資源的協助,活絡的社區營造也功不可沒。
例如七股篤加村以養殖烏魚和虱目魚為生,擁有全國最大的150公頃烏魚養殖魚塭,以往烏魚季一到,漁民就把烏魚賣給烏魚子製造商,所得有限,2006年底社區發展協會以「新鮮頂級貨」為策略,開始向漁民訂購烏魚,發動社區民眾自己動手用現抓現殺方式製作烏魚子,不同於要先冷凍再製作的口感,上網銷售後,創下一年300萬元的佳績。
「篤加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邱英哲說,扣除給村民的工資,一年還可結餘30多萬元,當作社區基金,比如他們和台南大學合作建立的水生植物汙水淨化系統,維護費用,即可由此支出,社區二百多人的廢水,可回收利用,讓社區走上綠生活腳步。
願景3:農村美學南瀛豐沛的民間能量,不僅運用在農產品的銷售,還有人努力開闢出另一條「美學產業」新路。白河藝術家林文嶽近十年來致力於農村美學的提倡是一代表。
林文嶽位於鹿寮水庫旁的「白荷陶坊」,就如古人陶淵明的陶花源,是不染塵埃的淨土,占地一公頃的園子芳草萋萋,栽種了各式蔬果,空氣中的青草香和天光雲影令人放鬆身心。不似許多民宿講究精緻雕琢,陶坊的田園野趣,正是林文嶽希望訪客能體會的「自然」。
「大自然可以提升人們體驗美感的能力,」林文嶽說,台南縣聚落文化的悠閒、慢調子,最適合發展農村美學,鄉間鳥聲蟲鳴充滿了自然韻律,讓他創作靈感源源不絕,這種從生活中醞釀發酵的生活美學不就是現代人苦尋的樂活境界。
「在全球化時代,城市是唯一發展機會的緊箍咒已經打破,農村可以發揮柔性包容的力量,吸納城市帶來的衝擊,」林文嶽認為,「創業在農村」的前景無限,前提則是經濟農村必需轉向美學農村。也就是讓一朵10元的蓮花,變成一個數百、上千元的蓮花文創產品,或者將白河打造成如日本京都一樣,成為一處美感生活體驗地,只是這條路距離未來目標還很漫長。
原本歷史脈絡唇齒相依的府城和南瀛,分隔了65年後重新合而為一,在五都競賽鳴槍開跑後,資源最少的大台南能否在既有的文化和農業優勢上,譜出一曲文化樂章、慢活樂章,甚至躍上國際城市舞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