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過「學甲上白礁」嗎?這是台灣南部的著名廟會;但,學甲位於台南,白礁卻在中國福建,兩地何以連結?背後又有何特殊意義?故事得從明朝永曆年間說起......。
話說三百年前,福建同安鄉白礁村的居民跟隨鄭成功從大陸渡海來台,為求沿途平安、開墾順利,便從故鄉白礁的慈濟宮裡,分香迎接保生大帝神像來台、並建廟祀奉。
學甲的慈濟宮建廟完畢,信徒會在每年保生大帝誕辰前四天左右,將神像請回福建白礁鄉的祖廟「謁祖」,這樣的習俗持續至西元一九二○年日治時期,因兩岸交通中斷才告終止。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信徒想了一個變通方式,將祭祖地點改在台南將軍溪畔(昔日學甲先民來台登陸地)舉行,興建了一座意味深遠的白礁亭,並且立碑,好讓鎮民能在此以遙祭方式進行謁祖,祭典最後,還會在將軍溪畔取水,象徵「飲水思源」,以此追念祖先不畏艱辛,開荒墾山的精神,整個活動就稱為「上白礁」。上白礁祭典既拜神、也拜祖先,可說是台灣民間非常具有特色的一個老廟會。

「上白礁」祭典既拜神也拜祖先,三跪九叩,一切行禮如儀,表現出血濃於水,不敢忘本的精神。
學甲上白礁
慈濟宮是學甲鎮內最大的信仰中心,而其行之將近一甲子的「上白礁」,也儼然成為當地居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每年的「上白礁」約在農曆三月中旬展開,對於平日安靜淳樸的學甲鎮來說,可是大事一樁。
在祭典儀式籌備期間,當鎮上大街的牌坊掛起寫有「白礁謁祖遶境祭典活動」等字眼的紅布條後,居民便像跟著辦喜事般地動了起來。街坊鄰居無事群聚一塊兒,閒談間全是關於上白礁的話題︰今年有多少頂神轎?多少支藝閣、藝陣會來?誰家的孩子報名了蜈蚣陣,哪個孩子擲筊得以飾演蜈蚣陣上的皇帝等......。
直到上白礁謁祖當天,大清早六點儀式正式展開,廟方先行祭神大典,由主祭官先向保生大帝焚香祝禱,行三跪九叩禮。此時,來自各地約近百支的神轎、藝陣也會陸續前往慈濟宮,湧來的信徒、傳統小吃、民藝品攤販,把慈濟宮前的道路擠得水洩不通,整個學甲洋溢著歡愉氣氛,比過年還熱鬧。
廟方祭典過後,於藝陣的簇擁下,將宮內保生大帝延請出宮、上了神轎後,一行長達三、四公里的隊伍,便開始出發,準備到四公里外的白礁亭去追思祭祖了。
據了解,熱中參加廟會的人,為的就是想看各式傳統藝陣的演出。說是磁場吸引也好,或者情緒過度融入也罷,亢奮者還會因此起乩,輕微的則會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也有人說,光只是聽到廟會敲鑼打鼓的聲音,整個人就感覺很興奮,這兒瞧、那邊看,東奔西跑,一點也不覺得累。
廟方總務劉億仁說,雖然全台廟會活動大同小異,但上白礁與其他廟會最大的不同,莫過於藝陣的演出,遠自高雄、台東、南投等地前來的「花鼓陣」、「跳鼓陣」、「牛犁陣」、「宋江陣」等近百個藝陣絡繹於途,為保生大帝祝壽,聲勢驚人。他以大甲媽祖遶境的活動為例指出,大甲媽祖遶境的特色就是隨香信眾多,但在藝陣的陣容上就弱了點;至於上白礁,雖然隨香信眾不多,卻以藝陣數量多、水準齊以及各宮廟宇的高參與度取勝。

謁祖祭拜完畢,主事者接著前往將軍溪畔「請水」,象徵飲水思源。
四年一次「大刈香」
上白礁的祭典每年都有,約一天時間即可結束;但每隔四年,因慈濟宮內董監事的改選,會將祭典範圍擴大,就必須耗費三天時間才能完成,並稱之為「學甲香」或者「大刈香」。
「學甲香」與尋常「上白礁」最大的不同,就是遶境路線不再只是從慈濟宮到白礁亭的單一路線;而是分三天時間,各別遶進鎮上的十三個庄頭內,在庄裡大小廟宇前稍做停留,以此降福村莊,消災解厄,保佑平安,所有的行程長達近百公里,並在最後一天走完全程後,才會轉往白礁亭祭祖。
最後一天夜晚可是重頭戲,當保生大帝安座大典完成後,會在白礁亭內等候所有香團、藝陣全數到齊,這時通常已近午夜,平日安靜的村莊難得如此燈火輝煌、人聲鼎沸,遠近居民相繼趕來湊熱鬧,享受一年一次的盛會,蜂砲、煙火、鞭炮和近來流行的瓦斯喇叭聲此起彼落,是活動的最高潮。
等藝陣、藝閣、神轎全部抵達後,白礁亭內,一切依古禮進行的遙祭典禮正式開始。典禮過程莊嚴肅穆︰首先是祭拜中華民族列祖列宗,唸祭文、獻花、敬果、鞠躬、參拜,深刻表達後人慎終追遠之意;接著遙拜大陸白礁慈濟宮祖廟,一切行禮如儀,最後在將軍溪畔請水完畢後,才打道返回慈濟宮,所有行程結束,已是隔天凌晨三、四點鐘了。
今年,適逢四年一次的上白礁「學甲香」慶典,一大早由鄰近鄉鎮──佳里幽冥殿延請來的范、謝兩位將軍已安穩地站在廟埕大門的兩旁,讓前來隨香的信眾可順道利用慶典在此收驚、辟邪。
此時,遶境沿途的每戶人家都會準備好方桌放在自家門前,案頭上擺滿了鮮花素果用以敬神;另外也會準備許多飲品冰鎮於桶內,好讓隨行的工作人員解渴飲用,以示主人接待的誠意。
神、人的茶水都安置了,動物們的也沒忘記,有的民眾會在案旁擺上一個大臉盆,裡頭裝滿水與地瓜葉、牧草等,此乃為報馬仔(由保生大帝欽點的牛隻)所準備的「馬草水」。
當遠處傳來劈哩啪啦的鞭炮聲響後,報馬仔緩緩出現在村口時,代表著陣頭群就快到了,三兩成群聚在樹下乘涼等候的村民們,這時會趕緊召喚一家老小出來,持香或者雙手合十,迎接神轎經過,大家虔誠專心,祈求平安順遂。這時蜈蚣陣上的小孩也紛紛扔出糖果撒向人群,民眾趕緊俯身撿拾,希望能沾染這分甜蜜和吉利喜氣。

台南
蜈蚣陣下保平安
在上白礁各類傳統藝陣中,陣仗最大、也是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由孩童們組成的「蜈蚣陣」了。相傳蜈蚣公是青龍神轉化,輔佐保生大帝護駕有功,因此奉旨冊封為大帝護駕,具鎮煞驅邪的能力。
一百二十多年歷史的蜈蚣陣向來是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陣頭先鋒,由鎮上三十六位小孩組成。這些年齡限定在七到十一歲,體重三十公斤以下的男女孩童,依序坐在十八塊長方形木板所接組而成的架棚上,讓大人們扛著走。
慈濟宮總幹事吳相茂表示,相傳讓蜈蚣陣從頂上經過,可以消災解厄保平安,因此許多居民都會先行在蜈蚣陣的預定路線上,蹲著身子等候,好讓蜈蚣陣行經時從上而過。近年來,由於信眾太多、為免耽誤遶境時間,便採取變通的方式,由蜈蚣陣遶著經過的廟宇行走五圈,讓民眾圍在圈內,亦有同等意義。
蜈蚣陣每年都有不同的劇碼,好讓孩童能依各種角色穿上不同戲服,呈現濃厚的民俗節慶感。這些劇碼大抵不離忠孝節義意涵的歷史故事,像《水滸傳》、《羅通掃北》、《郭子儀大戰安南國》、《狄青押軍衣》、《薛仁貴征東》、《薛剛鬧花燈》等。 通常每齣戲碼裡都會有個皇帝的角色,這個皇帝會坐在蜈蚣陣的最後一個位子,以示其地位顯赫。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飾演皇帝的小男孩,可不是隨意分派即可,必須慎重其事的在神前擲筊而定。
今年的戲碼是《岳飛傳》,擔任宋高宗的是來自北門鄉玉湖國小二年級的陳德信。他從十幾個小男孩中脫穎而出,得以擔任皇帝。陳德信的三個姊姊都參加過蜈蚣陣,對此次兒子擲筊得來的皇帝一角,陳家更感到無比光彩。
活動那天,當陳德信坐在蜈蚣陣上,身著皇帝龍袍經過就讀的玉湖國小時,學校裡認識他的同學全都擠在校門口和他揮手,他頻頻回頭,想丟糖果給這些同學,卻因為力道太小無法丟遠,只得讓老師跑來撿拾回去分送,這些同學們拿到糖果後,開心興奮的可愛表情全寫在臉上。

學甲慈濟宮的「上白礁」謁祖廟會,可是當地年度大事,在人潮簇擁下,近百支藝陣準備遶境回宮。
蜈蚣陣上孩童百態
擴大舉辦的上白礁「學甲香」活動裡,蜈蚣陣上的三十六位小孩每天都需要替換,三天下來,共需一百零八位小朋友。為了贏取這分榮耀,參加的家長們,依例要為廟方添加約一萬五千元的香油錢,至於三位擔任皇帝的,則要再多加一些。
參加蜈蚣陣的小孩得在凌晨三點多起床、前往集合地點化妝、換上古裝。一整天遶境行程下來,蜈蚣陣上的小孩也跟著在棚架上坐上一天。為避免孩子在搖晃中掉下來,還得將他們綑綁在位子上。但孩子畢竟只是孩子,蜈蚣陣上的孩童百態也是這場廟會中很有趣的景象︰有的累了,顧不得底下的喧鬧,逕自在上頭睡得又香又沉;有的則因為撐不住冗長的儀式,折騰一整天後心情不佳,會在回程的路上,一邊看著旁邊跟著走的媽媽,一邊哭泣著;但有的孩童則是適應自在。

「學甲香」三日遶境主要目的是祈求國泰民安,此「路關」乃放在陣頭最前端,告知地方神人,倘有妖魔鬼怪敢於此騷擾,將有神將與地方神衹沿途掃蕩。
堅持古法
其實,蜈蚣陣在許多廟會的藝陣上都可見到,但近年來,許多蜈蚣陣都改以電子花車的方式進行,多了現代聲光科技的炫麗,卻少了古樸自然、齊心聚力的味道,以及汗水淋漓的紮實感。上白礁與其他地方廟會最大的不同,也在於這裡的蜈蚣陣堅持依照傳統古老走法,由人力一步一腳印進行,代表著對於活動的意志力與毅力,這也是慈濟宮最引以為豪的地方。
由於遶境活動得走上一整天,每天約三十公里的路程下,三十六名小孩坐在上頭,底下就得僱請一百五十名人力,每天還必須分兩班輪流扛抬行走,三天下來,人力費用的支出十分可觀。
吳相茂提到,整個學甲香遶境下來,需花費約五百萬元,光是蜈蚣陣的支出就占了三分一,約一百八十萬元,足見大家對於蜈蚣陣的看重與用心。這一份對傳統的堅持,襯托出上白礁緬懷先人、遙祭祖靈的虔敬,或許不盡合時宜,卻更令人欽佩。

感念祖先來台篳路藍縷,學甲後代子孫,在先人登陸的將軍溪畔立下了「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碑文,以此遙拜祭祖。


(右)為迎接遙拜儀式,上白礁亭前,「宋江陣」首先登場,以其威武嚴整的武術力道為祭典開啟序幕。

由三十六個鎮上孩童所組成的「蜈蚣陣」,是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陣頭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