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甜美的風景照
以文學創作崛起的吳明益,年少時便對美的事物有深切嚮往,也關注呈現美的手法,包括繪畫、攝影、設計、電影等,都影響了他的美學表現方式。
「我一面在圖書館裡閱讀可能找到的影像史資料,開始結識那些拿著相機改變人類視野的關鍵人物,透過閱讀這些經典影像,我默默地發現,那影像史似乎也和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史深度相關。同一時間,我也開始面對自己的影像史:一卷不算長,卻對我來說意義深刻的膠卷,」吳明益說。
他的小說與散文總包覆著自然書寫的成分,在完成《蝶道》對台灣蝶的蹤跡探索後,這次他藉著散文集《浮光》把眼光轉向攝影史,追問:「當人類按下快門捕捉自然光影的同時,這個行為對世界產生了什麼改變?那些自學生時期開始拍攝、不被老師讚許、經過歲月淘洗後並沒有成為作品的影像,之於自己或寫作,有什麼意義?」
生活追求簡單的吳明益,對寫作卻從不肯屈就現成答案,他像個不肯安逸的拓荒者,拿起紙筆和相機,一次又一次探向沒有人走過的路。在書寫攝影散文時,相機也不只朝向蝴蝶、山林、溪流與海洋,還拍下那些壞掉的鐵門、路上走動的陌生人或街頭的小販,沒有自我耽溺、不放甜美的風景照片,他想挑戰的是,是否能將影像化為詞語,並藉此找到希望。
針對這本重量級攝影散文著作,我們特別專訪了吳明益,請他以哲學和詩意的角度,解說自己對於攝影的熱愛。以下為專訪內容:
問:對您來說,攝影是什麼?
答:自然寫作領域的博物學者們,身上都必須要有幾個工具,例如手繪、相機、顯微鏡。我從事自然書寫,自然也必備這些工具,所以就跑到攝影領域裡了。
攝影很重視硬體設備,攝影者很容易因為鑽研設備,而掉到硬體的窟窿裡,誤以為那些硬體是攝影的全部,生態攝影更是如此。比方說,在可以拍到帝雉等珍稀動物的場地,常可看到價值新台幣幾千萬元的器材擺在那邊,每個攝影者手上拿的都是最昂貴的器材,可是攝影的本質也因此不見了。因為攝影者可能是靠餵食的方式才讓那些鳥類出現,而不是透過讓自己跟整個森林融合在一起,彷彿生活在裡面,才得到一張照片,過程變得很扭曲。
對我來說,攝影一定要有動力。有時候我會這樣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按下這個快門?」

書名:浮光/作者:吳明益/出版:新經典文化/出版日期: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