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問與答,但和有著期末考意味的「立法院年終總質詢」比較起來,「俞院長年終記者會」的性質,要輕鬆、也親切多了。
近年來,雖然政府官員多已日漸注重和新聞界的溝通,但俞國華院長平時日理萬機,並不是常有時間與記者見面,因此對新聞界來說,參加俞院長年終記者會,就成了最值得爭取的機會了。
二月三日下午二點半,來自各大電視台、報社和廣播電台的新聞記者、攝影記者,陸續進入設於行政院會客室的記者會場。
參加記者會的,多半都是各新聞單位的資深記者,由於彼此熟識,見了面紛紛打起招呼,使原本就微透著興奮的會場,更熱鬧起來。
但是,時針就像一根魔棒,一指在三點,喧盈著笑語的會場頓時靜了下來。旋即,神色清朗的俞院長,在秘書長王章清,及新聞局局長張京育的陪同下,微笑著踏進會場,攝影記者立刻展開工作,前前後後地獵取鏡頭。
和平時一樣,院長穿的是一套深色西裝,但或許因為見的是群年輕的記者朋友,在白襯衫上,繫了一條朱紅色的領帶,色彩搭配得相當明快,似乎院長愉快的心情,不只洋溢在神色之間而已。
三點零三分,張京育局長首先做了開場白,接著再由俞院長簡短地向記者們拜個早年,記者會就進入正題了。由於發問踴躍,點名的工作,就落在素與新聞界熟識的張局長身上。
在記者提出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屬於全國性媒體的新聞記者,關心的多是全國性的問題,像華視記者問的是十四項建設進度落後、民族晚報記者問的是如何提高就業率;地方媒體記者關心的則是當地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花蓮更生日報記者提出:如何兼顧東部水泥工業與環境景觀;香港新報記者關心香港大限前,政府有何方案,促使香港專業人員回國參與建設。
此外,外國新聞社與外文報社記者,極關心我國外交方面的問題;專業電台(如教育電台),則希望知道政府打算如何提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意願與熱忱。這大概也是由於記者經常與傳播對象溝通,所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最關心的。
在答覆各種問題時,俞院長的態度始終不疾不徐、從容篤定。這在他所專精的經濟方面如是,在內政外交方面亦如是。
俞院長有幾項本事尤其令人折服。第一,是他對各種數字暸如指掌——大自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小至國內有幾家報社、每天印出多少份報紙。這個,恐怕連大多數新聞從業人員都說不出來。
第二,他擅長由各種角度分析事情。例如台灣廣播公司的記者提出:「選舉是否可開放電視、電台讓候選人發表政見」的問題,俞院長先從候選人是否負擔得起高昂的時段費、各有選區的候選人利用全國性媒體是否經濟,並談到觀眾是否願意收看、觀賞節目的權益是否被剝奪等,使多位記者聽後頻頻點頭。
問與答中,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待第十六個問題結束時,已是四點五分。張京育局長宣佈記者會結束後,全體記者起立鼓掌,俞院長特別和每位記者一一握手,謝謝他們這一年來報導行政院施政措施和反映輿論的辛勞。

電子產品是我國的策略性工業,目前出口已超過傳統的紡織產品(唐根禮攝)。(新聞局提供)

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自然景觀,是舉國一致關心的問題(唐根禮攝)。(新聞局提供)

面臨九七大限,香港的前途引起世人矚目(鄭元慶攝)。(新聞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