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吃,名聞遐邇,中式麵食亦堪稱一絕。中國人深具巧手慧心,能將白細的麵粉變化出各式花樣,化平淡為神奇。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口味混雜、調和,使得麵食種類多如繁星,各有特色,發展出一個多采多姿、豐盛引人的中國麵食世界。中國麵食不僅種類多,且材料繁複、調味考完,食客如能把握品味訣竅,更能大快朵頤。
據美國一位考古學家推測,大約在一萬七千年前,人類就已懂得食用小麥。
中國人則在神農氏時代(距今約四千餘年)開始種植小麥。
初時人們吃麥只知粒食,而後發明杵臼搗碎小麥,繼而又知道碾磨麥粒成粉。春秋時代(約公元前2400年)我國先民開始製作麵粉,並以麵粉調製麵食。
大約西元一千四百年前,中東人無意間發現麵團在空氣中擱久一點,烤出來的餅會比較鬆軟可口,人們研究其中原因,發現是空氣中的某種細菌讓麵團起了變化,而懂得了醱麵的方法,並且傳揚到世界各地。此後人們製作麵食的種類更多,醱得蓬鬆、香軟的麵食也更為可口。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又懂得以人工培養「酵母菌」,此後,醱麵更為容易,用麵粉做的食品種類又更有變化了。
東西方烹調方式與口味不盡相同,所製麵食各具特色。西方人雖以小麥為主食,但麵點種類不很豐富,多係烘培而成,味道變化較少,多半鬆軟、甜膩。

圖2:小籠包和燒賣,以精緻著稱,味道鮮美。(鐘永和)
中國麵食花樣多、味道美
中國人嗜食佳餚,認為「吃」是一種享受,甚肯花心思和工夫鑽研「吃的藝術」,加上手藝巧,善於變化,文注重調味、火候、刀工和手勁,因而中國麵食種類多而做法繁複。做法分:煎、煮、炒、炸、烤、烙、蒸、燴……等,口味有甜有鹹,更有軟、硬、酥、脆、韌、鬆……不同的講究。
儘管中國人將麵食發展成一個支系浩繁的熱鬧大家族,若依製作方式來分,仍可分為五類:冷水麵食、燙麵食、醱酵麵食、膨大劑發鬆麵食和酥皮麵食。
五類麵食用的麵粉各有講究。麵粉依蛋白質含量的多寡,而有高筋、中筋、低筋之分:高筋麵粉所含蛋白質最豐,在12%以上,顆粒較粗,較能吸收水分,韌性足,價較昂;中筋麵粉含蛋白質10%以上;低筋含蛋白質7%左右,顆粒最細,較不能吸收水分,價最廉。依其韌度和性質,製作冷水麵食多用高筋或中筋粉,燙麵食品和醱酵麵食亦同,膨大劑發鬆麵食多用低筋粉;酥皮麵食用中筋和低筋粉。
「冷水麵食」是將麵粉以冷水調和,揉成不經醱酵的麵團,再做成各種食品,種類很多,有:餃子、餛飩、春卷、燒賣、巧果……等。其中拉麵、刀削麵、春卷皮等以韌性為尚的麵食須用高筋粉,其他則多用中筋粉製作。

3:小籠湯包,搭配薑絲,蘸點米醋,吃起來腴而不膩。(鐘永和)
好吃不過餃子
餃子是約莫掌心大的圓麵皮包餡子捏成的,餃子餡有葷有素,素餡多以一種蔬菜為主,再加上粉絲、胡蘿蔔絲、豆腐、木耳、金針、香菇、蛋皮等,可視各人口味增減;有人僅放韭菜、粉絲、蛋皮,味道也不錯。葷餡兒則是三、四分的肉,配六、七分的菜,肉可採用豬肉、牛肉、羊肉、雞肉,菜的種類包括:大白菜、小白菜、包心菜、冬筍、菠菜、韭菜、韭黃、瓠瓜、大蔥、白蘿蔔、薺菜、四季豆……等。中國東南各省因為產海鮮,有的餃子餡在豬肉、蔬菜之外,還加上魚肉或蝦仁、蟹肉……,味道更為鮮美。
拌餃子餡也有講究,以肉餡來說,現在一般都用絞肉機絞碎,考究的做法則應用刀切成小粒,把肉中的筋或軟骨剔除,然後再剁碎。以菜餡來說,最好先用滾水燙一下,但不宜過久,以免太乾和喪失營養;然後細切、粗剁,微稍擠掉水分,與肉餡一起拌。拌餡時最好加入一點薑汁和蔥末,再加調味料和麻油。有人會把肉餡先用醬油醃一下,然後才拌入菜和其他調味料;有人則在最後才加點醬油以增添香味。
許多人喜歡採用大白菜、菠菜或瓠瓜為菜餡,因為它們本身的汁多,在餃子煮熟後,湯汁一大汪,吃起來特別鮮美。但在包製時比較麻煩,餡子最好冰過再包,以免水太多而包不牢;而在包製時也要特別捏緊些,免得一下鍋都綻開口,就滋味盡失了。

圖4:麵食店裏,小女孩津津有味地吃著蒸餃。(鐘永和)
擀餃皮大有學問
餃子皮也有考究,應軟硬適度:麵粉與水分調配得當,還得「醒得透、揉得夠」——麵醒好後須仔細揉,直至麵塊表麵像剝了皮的熟蛋一樣光滑,再擀出餃皮。這樣的皮包起餡兒來,左右兩手各以大拇指壓食指,用力一壓,就能捏牢了,下鍋後不易破,咬在口裏亦香軟滑韌。
以前人都是自己擀皮包餃子,北方人尤其揉得好,也擀得好。有人擀得飛快,每片還都能中央厚、四邊薄——中央厚的盛餃子餡,不易破;四邊薄則又好包、又好吃。
現在市面上大量供應機器製的餃皮,每片厚薄平均,嚴格說來,比不上手工擀的好吃,而且包的時候餃皮邊緣得抹上冷水,讓麵皮濕潤才黏得牢;不過因為它皮較薄,南方人喜歡用它捏出許多精緻的花樣。
目前更有以機器大量製作的冷凍水餃,買來後只要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食用。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確是方便。但在製作上還須改進:以餡子來說,有些品牌用的全是肥肉,調味也不講究;餃皮則多半嫌厚,而且包得不牢,一下鍋全開了口,消費者自然不會願意再光顧第二次。

圖5:圓滾滾的大饅頭剛出爐,熱騰騰、香噴噴的。(鐘永和)
餃子象徵元寶
中國人吃餃子的起源並無確切記載,但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所說的「湯中牢丸」(有皮有餡的丸狀食物),可能就是現在的餃子。北方有許多與餃子有關的俗語:「舒坦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民謠也唱道:「小小子,是好寶,給他包頓白肉餃,吃一口,香一香,樂得小孩乍沙手(張開手之意)……」
北方人在除夕夜定以素餃子祭神,他們認為神不吃肉,故用素餡餃子上供,以表誠心。又因餃子形似元寶,過年時包餃子吃,取其吉祥富裕、招財進寶之意。北方人還有「送行餃、接風麵」的習俗,以餃子餞行,表示祝福行者此去賺大錢、發大財。
春天來臨,新芽初綠,人們喜歡擷取新鮮的蔬菜包春卷吃。

圖6:街頭常可見到現做現賣的水煎包,吸引不少老少顧客。(鐘永和)
春卷又被稱作「金條」
台式春卷又叫「潤餅」(潤是「軟」的意思),春卷皮須薄而韌,故多以高筋粉製作。以前做春卷皮的麵漿全憑人力在盆中不斷捶打,以增韌性,現在已有機器代工,但攤春卷皮仍得靠手工。
攤春卷皮的速度要快,火候要控制得好,皮的厚薄才均勻。師傅手提一大團黏稠麵糊,不時上下、左右甩動,使麵糊保持圓球狀,隨後順勢將它往燒熱的烤盤上迅速一抹,再輕輕打個轉,「滋——」地一聲,霎時攤成一張潔白、薄紙般的圓形春卷皮。趁薄皮尚未烤熟之前,再用麵糊迅速黏起上頭的疙瘩。熟透時,春卷皮四緣略微捲曲,自烤盤剝離,可以輕易取下。
台式春卷講究皮軟、餡多,餡子有:切成絲的紅燒肉、綠豆芽、紅蘿蔔絲、小黃瓜絲、韭黃、韭菜、包心菜絲……等,最後再撒加花生糖粉,更增芳香。
外省人的春卷都是炸過了才食用,內包的餡子也有所不同,多為:肉絲、榨菜絲、綠豆芽、韭黃、蝦仁……等。炸得酥脆、黃澄的春卷又稱「金條」,春節時吃它,可討個好口綵。
海鮮館的蚵仔卷,是將新鮮的蚵仔,加上絞肉、韭菜和調味料,再包以春卷皮油炸而成,內軟外脆、香酥適口。

圖7:鮮肉包子。(鐘永和)
腴美的牛肉餡餅
餡餅是北方麵食,以稍厚的麵皮包餡,油煎而成。餡餅的餡主要是牛肉和蔥,不加其他菜蔬,但調味很講究,除醬油、鹽、味素外,還採用中藥調配的燉牛肉的香料,滋味濃郁。單吃餡餅可能嫌油膩,若佐以熱騰騰的小米粥或綠豆稀飯,再搭配泡菜或酸辣小黃瓜、醃蘿蔔、五香花生,就能開胃去油。
麵條是冷水麵食的大宗,種類有:拉麵、刀削麵、刀切麵和機製麵條。

圖8:叉燒包是粵式點心,講究皮薄、肉多、汁濃。(鐘永和)
拉麵師傅技術高
「拉麵」是所有麵條製法中最神奇、有趣的,必須使用韌性佳的高筋粉。拉麵師傅得有極佳的臂力和腕力,其間的技術也有高下,技術不夠的拉不出細長的麵條來。
師傅把麵團先揉成長條,再滴溜溜的扭轉成麻花形,然後執其兩端上上下下地抖彈,同時兩臂向左右伸展,兩臂愈向左右伸,麵條就拉得愈長,直到兩臂拉到極限,兩手交錯,將麵條折成雙股再拉,然後再折成四股、八股、十六股……,如此反覆拉到根根麵條粗細合宜。
左右拉、上下拉的目的在使麵條粗細均勻,麵條折疊的次數決定麵條粗細:次數少,麵條較粗,勁道十足;次數多而麵條都不斷,需要的功夫高,麵條則細而圓潤滑溜。在抖拉過程中,不時得把麵團在撒滿乾麵粉的案子上劈劈啪啪重重的摔,均勻地沾上乾麵粉,麵條才不會黏成一團。

圖1:芝麻小酥餅,香酥可口。(鐘永和)
刀削麵勁道十足
山西人最擅長做麵條,能變化出七十多種花樣,其中「刀削麵」也很有名。做刀削麵的師傅也得有一套功夫,他左手捧著揉好的呈圓柱形的高筋麵團,右手拿著「ㄑ」字型鐵片刀,對著熱水沸滾的大鍋,快速削將起來,「咻——咻——」只見一根根麵條像飛鏢般直落鍋中,煮滾後即可撈出。其勁道比拉麵更勝一籌,配以不同的作料,或煮、或炒,愛吃麵食者視為無上珍饈。
「刀切麵」則把麵團擀成薄片,反覆折疊後再切成細條,也稱作「家常麵」,扁而寬,北方人很喜歡吃,南方人多半吃不來。這種麵的製作如果揉得夠,使用中筋麵亦可,如用高筋麵自然勁道更足。麵團中如加入綠色的菠菜汁,煮熟後呈翡翠色,非常漂亮,稱「翡翠麵」;若加入紅莧菜汁,則成淡紅色的「瑪瑙麵」;如加入的是色澤較深的胡蘿蔔汁,則稱為「珊瑚麵」。
現代市場供應大量的機器製麵條,麵條粗細可悉聽尊意,速度快,且產量大。嗜食麵食的北方人認為勁道不足,但一般消費者已感到滿意。有的店家在製作時加入鹹水、海苔、雞蛋……,可製作出另一些風味不同的麵條。鹹水麵條過了油,就是油麵,本省口味的擔仔麵、切阿麵和涼麵,即使用這種麵條。

圖2:漂亮的壽桃,是壽筵上不可或缺的應景麵點。(鐘永和)
下麵條得湯好、料足
吃麵條得靠好湯和佐料提味,即以最簡單的陽春麵來說,也得有大骨頭熬成的高湯,湯中擱入鹽、味素、醬油、麻油、蔥花、青菜,如此的湯麵雖然極簡單,亦頗有一番滋味。
北平人吃麵只認兩樣:炸醬麵和打滷麵。
炸醬麵是北方最普遍的家常麵食。炸醬是以豆瓣醬、蔥花、蝦米、肉末一起炒成的,近來則有人又加入胡蘿蔔丁與小黃瓜丁。在吃的時候,除了拌入炸醬外,最好加上已燙熟擱涼的綠豆芽、小黃瓜絲、毛豆米、胡蘿蔔絲……等,再灑些蔥花、蒜泥和薑末,吃來十分豐富,真是色、香、味俱全。
打滷麵講究用好湯(雞湯、豬肉湯、羊肉湯均可),加上肉片、黃花菜、木耳、蛋花,然後勾芡,起鍋前澆淋現炸的花椒油,椒香四溢,滋味鮮美濃郁。
「川味牛肉麵」可算是最普及的一道麵點。牛肉最好採用帶筋的腱子肉,加入辣豆瓣醬、胡椒、花椒、八角、蔥、薑、辣椒、番茄……等同燉。一鍋又濃、又鮮、又辣的牛肉湯,以及其中酥爛適中、極入味的牛肉,是牛肉麵好壞高下的評斷要素。麵下好時再撒些蔥花、芹菜末、香菜末,配上一些青菜和酸菜,吃來十分過癮。尤其是冬夜堥虒J熱呼呼的牛肉麵,定能寒意全消。

圖3:紅龜外型飽滿、豔紅,為節慶增添了無限喜氣。(鐘永和)
川揚麵點講究清淡爽口
此外,江浙的雪菜肉絲麵、榨菜肉絲麵、餛飩麵、雞湯麵、雞火麵(雞肉火腿),河北的熗鍋麵,揚州白湯麵,味道比較清淡、爽口。粵式麵點以料多著稱,使用最多的有:叉燒肉、油雞、燒鴨、豬肚、蝦仁、雞雜、青剛菜等,並以烹煮方法的不同,而有炒麵、燴麵、窩麵之分。台式的切阿麵、豬腳麵、鱔魚麵、排骨麵、擔仔麵……等,也都各有特色,風味亦佳。
餛飩的製作方法與餃子相似,只是皮較薄,且係下在湯中食用。寧波餛飩最有名,餡大、皮薄、湯美。餡分鮮肉與菜肉兩種;湯十分講究,以雞湯加入榨菜絲、蛋皮絲和紫菜絲。鮮肉餛飩湯另加蔥花和青菜,菜肉餛飩則不加。吃時灑些胡椒粉,滋味更美。
燙麵食品,多使用中筋麵粉,然後用沸水和麵,邊加水邊用竹筷快速攪拌,待稍涼後揉成團,再做成各類食品,如:菜合子、蔥油餅、燒餅、烙餅、鍋貼、蒸餃……等。
用燙麵皮包成餃子蒸熟,即是外皮晶瑩剔透的蒸餃,有牛肉餃、豬肉餃和三鮮餃等。
鍋貼則是將燙麵包餡,以油煎過,至底麵金黃焦脆,又稱「香煎餃子」,鍋貼餡多為豬肉與韭黃。

圖4:春卷皮要燙得薄又圓,可須要點本事。(鐘永和)
北方餅食花樣多
北方人餅食的吃法很多。烙餅當中包入不同的菜料,即有不同的風味。
烙餅本身多半不加調味料,但也有人加入少許的鹽、糖。將燙麵擀成大小隨意的薄餅,然後在平底鍋上抹一層薄油,將薄餅置於其上,底麵略呈黃色時翻麵,另一面亦呈微黃色時即可。
大張的烙餅可視需要切成數片,小張烙餅則一片片取食。
由於烙餅本身沒什麼滋味,最好包菜料一起吃。當年大陸北方的窮人家,吃不起什麼講究的菜式,僅包入甜麵醬與蔥白,一樣吃得津津有味。
富裕人家吃烤鴨時,將酥脆的鴨皮與鴨肉片成薄片,以烙餅包著鴨肉、蔥白、甜麵醬一起吃,味美且滋養。
還有一種有名的烙餅吃法是「和菜戴帽」,餡子的材料有:肉絲、粉絲、綠豆芽、韭黃、蝦仁、香菇絲……等,可自行增減,把這些材料炒熟、調味後,在其上攤張蛋皮,看來有趣、可口。這些材料包在薄餅中,再配以蔥白、甜麵醬,滋味更美。
蔥油餅那一旋旋的螺紋煞是有趣,它是把圓麵皮塗上油、鹽,再撒些蔥花,塗抹均勻後捲成筒狀,再將圓筒捲成螺旋狀,然後擀平、油煎。蔥油餅以軟中帶酥、酥中透軟為尚,螺紋愈密、層次愈多愈味美。

圖5:金黃香脆的炸春卷,俗稱「金條」,不僅好吃,也有好口綵。(鐘永和)
饅頭、槓子頭,愈嚼愈甘美
「醱酵麵食」是麵粉加水、酵母(或老麵)醱酵後,蒸、烤而成。如饅頭、大餅、槓子頭、包子、花卷、小籠包、湯包、銀絲卷、千層糕、壽桃……等。
饅頭製作最簡單,用以佐餐,素來廣受消費者歡迎。上好的饅頭不乾不澀,紮實富彈性,咬起來不沾牙,十分帶勁兒。主要是因為揉麵團時一次次撒加乾麵粉,又摔又打,使麵團結實,有了這道「熗乾麵」的手續,做出來的饅頭密度夠、韌性佳,圓飽厚實,愈嚼越甘美。
現代人做饅頭時還加入白糖或紅糖、芋泥等,使饅頭有了多種滋味,並以機器大量製造。但北方人仍喜歡吃以手工製作、勁道十足的白饅頭。
槓子頭大小如飯碗口,味淡而無餡,內白軟結實,外則金黃香脆。烘烤時須以小火慢烤30至50分鐘,內部才能熟透;烤時不時翻動,外表才不致焦黑,而保持酥脆。
吃槓子頭要輕輕咬,慢慢嚼,就能越啃越香,回味無窮。牙口不好的人嫌它太乾硬,於是燉上一鍋牛肉湯或羊肉湯,把槓子頭切成小塊浸泡其中,等它吸盡湯汁精華後再吃,這就是牛肉或羊肉「泡膜」。

圖6:豆沙酥餅與肉餡酥餅。(鐘永和)
小籠包以精緻、有湯汁為佳
小籠包是川揚點心,以精緻聞名。小籠包中包的是豬肉,而小籠蟹肉包的餡較特殊,包括:肉末、蟹肉、蟹黃、麻油、紹興酒、薑末、蔥末,還要加點豬皮汁。豬皮熬汁後加入上述餡料中,拌勻後冰過即凝結起來,比較好包;在蒸熟後遇熱溶解,使包子中湯汁十足,益增美味。小籠包、湯包也都以其中有湯汁為尚,故都要加點肉皮汁。吃時先戳個小洞,輕輕吸吮熱汁,再吃包子,才不致燙嘴。吃小籠包、蟹肉包時別忘了配點蘸了山西米醋的薑絲,腴滑不膩,更為可口。
小籠包也有甜的,包的是豆沙或棗泥。豆沙要磨得很細,熬點豬油拌入,糖要加得適量,皮則要薄。蒸熟後一個個玲瓏剔透,香甜、腴美但不膩人,嗜甜食者極為喜愛。
有的小籠包店在蒸籠中鋪上一層松枝,蒸時松枝的清香會薰入小籠包中,吃來更具風味。

圖7:製作方法簡單的小圓餅,中間有一小孔,古人串起來掛在身上,趕路時充當乾糧。(鐘永和)
千層糕、銀絲卷充滿油香
千層糕是南方的甜點,中筋麵粉擱入醱粉、少許糖後擀成薄皮,一層一層疊起來,每二層之間撒有用糖醃過的肥豬肉丁、碎棗粒和冬瓜糖碎粒,蒸熟時肥豬肉丁出油,一層層就不會黏住。廣式千層糕做法又不同,麵粉要用低筋麵,醱得很鬆,層與層之間夾以鹹蛋黃、奶粉、牛油、椰子粉,也要加糖漬過的肥豬肉,蒸透後油軟、香甜。
銀絲卷是將麵粉加糖,醱過後E成薄餅,塗上豬油,摺疊後用刀切出許多細絲,再拿一張薄麵皮包住細絲裹成枕頭狀蒸熟,食用時捌開,其間一絲絲的,又比饅頭多點甜味和油香。細麵條若不包皮,在指上纏繞成螺旋狀,其上再點綴一粒葡萄乾、紅棗片,就做成了小巧別緻的螺絲卷,吃起來又甜又香,且極饒趣味。
紅龜和壽桃是節慶、壽誕時的應景食品,可增添喜氣。
紅龜的名稱、形狀均取自「龜齡長壽」,表皮為豔紅色,內包豆沙餡。就是做好一個扁形的豆沙包後,再刷一層紅色顏料,蒸熟後即成。壽桃的做法也差不多,唯形狀與顏色不同。

圖8:大張蔥油薄餅材料雖簡單,滋味卻很美。(鐘永和)
鬆、脆甜點,花樣頗多
「膨大劑發鬆麵食」須加阿摩尼亞或發粉等醱鬆劑製作,做出來的麵食多蓬鬆可口。傳統中式麵食用阿摩尼亞為發鬆劑者,定採油炸、烘烤方式,如油條、桃酥等。
發粉是西方引進的膨鬆劑,近年來中式麵點也廣為使用,如叉燒包、沙其馬、馬拉糕、開口笑、麻花…等。
發粉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化學物質,發鬆效果比酵母佳,且所費時間較少,因此許多醱酵麵食都改用發粉製作,但也因此沒有老麵或酵母發出來的自然香味。
叉燒包的皮以低筋麵製作,雖醱得很鬆,但不宜太厚,應帶少許甜味,而且要醱得恰到好處,不可黏牙。叉燒包的餡子是把叉燒肉切丁,調味、勾芡後包入。叉燒包以皮薄、肉多、汁濃者為上品。
沙其馬也以低筋麵粉製作,要再加入糖、蛋、發粉及水,揉團後擀平切成短條,油炸後撈起,調拌麥芽糖漿,倒入方型模型中,撒點葡萄乾,等冷卻後切塊即成。蛋加得多,沙其馬較鬆軟,味道也香。
麻花分「長瘦型」和「圓胖型」。長瘦麻花細而脆薄,味兒較淡,吃起來咔嗞、咔嗞的,因為不膩人,總使人不吃則已,一吃就難以停下來。圓胖麻花炸得焦脆些,外表裹一層厚厚的糖衣,比較甜膩。

圖9:烙合子,內包韭菜餡。(鐘永和)
吃一口家鄉味,一解思鄉之情
「握l」是北方獨有的點心,它是將麵皮切細絲,扭纏後油炸,有一點淡淡的鹹味。
北方人吃它時多半還包張烙餅;僅是「麵」包「麵」,在麵食發展日益精緻美味的今天,已經不算珍饈,許多北方人仍然愛吃它,可能並不因為它味美,而是為了一解思鄉之情。
「酥皮麵食」須用油麵(油和麵)及水麵(水和麵)二種麵團揉和製成。由於水麵與油麵不會混合,烘烤後能形成層次分明的酥皮,層次愈多,愈鬆軟芳香,如蘿蔔絲餅、蘇式月餅、太陽餅、肉酥餅……都是酥皮麵食。
蘇式月餅是將水麵包油麵後擀平,捲成筒狀,再垂直擀平,如此重覆二次,包入豆沙餡、棗泥餡烤熟即可。台南的萬川、豐原的雪花齋、神岡的犁記、士林的郭元益也以製作蘇式月餅的方法,包入綠豆沙、豬肉、蔥頭,成為本省有名的點心「綠豆凸」。
太陽餅的餡心則是以奶油、奶粉、麥芽、麵粉、糖調製而成,柔軟細膩。

圖10:多種油炸麵食。
口味南北和,麵食家族更益繁大
中國麵食因南北風土人情、物產資源的不同而有不同:一般而言,北方物資較貧乏,人民生活較苦,所製作麵食的形式、口味較粗,著重經飽耐餓;南方物資豐,生活富裕,居民有餘心餘力講究吃食的繁複細膩,因此麵食多力求精緻美味。後因交通便利,南北往來頻繁,麵食製作及口味已漸混合摻雜,不再有明顯的分別,也很難尋得真正地道的原始風味。
時代進步,機器省卻了人工,人們同時也失去了享受手製麵食的樂趣。然而,中國人對「色、香、味」的注重,和傳統上對烹調的用心,亦多少能彌補「勁道」不足的缺點,使得中國麵食仍然膾炙人口。本刊此次所介紹的中式麵食,雖然品類繁多,但仍只是其中的部分罷了。
(本文承唐魯孫先生、林衡道先生、林麗真小姐指點,會賓樓、紅寶石茶樓、雙合饅頭店、鼎泰豐、徐州啥鍋、世界豆漿店、朱記餡餅、正順麵店、徐長興切麵店協助拍照,特此致謝。)

圖1:酥餅有甜有鹹,餡子有菜肉、豆沙、芝麻、花生……,種類繁多。(鐘永和)

圖2:粵式甜點馬拉糕。(鐘永和)

圖3:餡餅煎至略呈焦黃,最是酥脆。(鐘永和)

圖4:燒餅包油條,趁熱吃最好。(鐘永和)

圖5:炸油條須不停翻轉,才能醱得開、炸得勻,脆而不焦。(鐘永和)

圖6:煮撈餃子要小心,才不致皮破餡流,滋味盡失。(鐘永和)

圖7:一個個麵團,在師傅巧手中,飛快地出一張張圓片,可以包餃子,也可以包包子。(鐘永和)

圖8:鍋貼又稱「香煎餃子」,是燙麵食品。(鐘永和)

圖1:大餅又叫「鍋盔」,咬起來極有勁頭。(鐘永和)

圖2:拉麵全憑腕力和臂力,師傅將麵團又抖又拉又扭,像在表演特技。(鐘永和)

圖3:拉麵韌性好,粗細可自由控制。(鐘永和)

圖4:螺絲卷的麵絲愈細密,就愈精緻美味。

圖5:刀削麵師傅也得功夫好,削出來的麵條才能厚薄均勻、長短一致。(鐘永和)

圖6:機器麵條大量生產,經濟方便,廣受消費者歡迎。

圖7:薄餅包子,不過是「麵」包「麵」,味道不很鮮美,許多人嗜食它,為的是一解懷鄉之情。(鐘永和)

圖8:包製餛飩的情形。(鐘永和)

圖9:麵線細又長,象徵福壽綿延,是過生日必吃的麵食。(鐘永和)

圖1:「雙胞胎」又稱「馬蹄」,是油炸甜點。(鐘永和)

圖2:街頭常見的紅豆餅。(鐘永和)

圖3:大麻花。

小攤上烘烤的雞蛋糕,遠遠就可聞到它的香味,趁熱吃十分可口。(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