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飛羚一○一是第一部中國人設計的汽車,開發五年來一向很受大家「鍾愛」,設計製造方面過去傳播界已經報導許多了,今天想請您談談它未來的銷售計畫。聽說才推出幾天已經被訂購一千多部了?
朱信:是的,快二千了。
編:美國也有很多華人關心飛羚。聽說曾有人表示:只要飛羚外銷,一定買。但遺憾的是,裕隆最近好像沒有外銷計畫?
朱:這個情形我想解釋一下。
飛羚在設計的時候,是以國內和國外同時考慮的。所以基本上我們有外銷計畫,而且以北美地區為主。車子要賣到國外,一定得符合當地的規定,因此像安全方面的有關設計,就是按照「美國聯邦安全規範」去做的。
拿目前的情況來說,飛羚在國內跟將來要賣到美國的,在工程設計上多少有點不一樣。比方國內即將實施的汙染防治法,是按照歐洲標準設定的……
編:是比較寬還是嚴?

精密的技術已使台灣成為新的汽車裝配王國。(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汽車售後服務最重要
朱:比起美國來寬一點。主要是因為環保單位認為,台灣路況和歐洲相近,都比較窄、比較彎曲。目前我們銷售國內,還是根據我國的法規;將來要銷到國外時,只要加上一些裝置,像觸媒轉換器之類的,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困難。
另外像擋風玻璃,日本、歐洲、台灣都規定使用局部強化玻璃;美國則要求夾層玻璃,這要在台灣開發也可以辦得到。車燈方面,美國要求的反而是比較舊式的,到時可能還要「開一點倒車」,來符合美國的規定。
所以,現在談外銷,所面臨的問題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銷售網跟服務網的建立。
賣汽車,最重要的是售後服務。美國和加拿大都是國土很大的國家,要怎麼在當地建立服務網,我們比較沒有經驗,而且還需要相當大的投資。
比方說美國有五十個州,如果一州設二個據點——不夠啦,但這就要一百個了。裕隆在台灣這麼多年,也不過有一百個上下的據點。每個地方還要貯存相當多的零件。
有人說據點可以一個地區、一個地區慢慢設。可是車子人家買了,你不能限制他開到什麼地方。如果他到一個地方,需要更換零件時不能得到服務,顧客就會不滿意。這是我們在外銷的動作上,採取謹慎態度最主要的原因。
編:那韓國的小馬汽車為什麼可以外銷呢?

在環境測試實驗室,汽車須經過溫度、濕度、風速、輻射熱的測試和考驗。(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蹩氣」的功力
朱:小馬其實是蠻辛苦的,他們也沒有很完整的經銷網,所以在加拿大,小馬的銷售量已經掉下來了,南斯拉夫的Yugo也面臨同樣的困難。
第二個考慮則是成本。
我們都知道,台灣的車蠻貴的。如果無法克服這個問題,就很難在外銷上有競爭力。
有人會說,是不是可以內銷補貼外銷?這招現在已經行不通了,不但外國會抽反傾銷稅,對國內消費者也不公平。
所以如果要外銷,剛開始有一段時間會很辛苦,坦白講,就是賠錢。內銷外銷都賠錢,然後把產量擴大,大到一個程度可以不賠了,再擴大以後就可以開始賺,才能補回來。
現在的問題是,一般公司和裕隆,有沒有「膽識」做這樣的事情?
舉個例子說,這就好像游泳一樣,你要先潛水過一段隧道,到那邊才能冒出頭呼吸。這段期間蹩不蹩得了這口氣?如果潛到一半蹩不住,就完蛋了。對於這個問題,裕隆是否有「毅力」撐過去,還在反覆檢討當中。

以我國既有的工業基礎,發展汽車電子零件極為有利。(裕隆公司提供)(裕隆公司提供)
用「金子」堆出知名度
編:你們有沒有估算:如果那麼做的話,前面那段時間有多長?需要投入多少資本呢?
朱:這很難說,因為牽涉到不同的方式和做法。我們可以在那裏成立分公司,也可以找代理商,各種方式都有利弊,也還沒有定論。
再說行銷費用也是一個很大的投資。
在美國市場,不要講賣一部車,或讓人家認為你是有名的廠牌;單單要讓人知道「裕隆是做汽車的」,幾千萬美金就得投下去了。
像這樣的情況,我不曉得將來計算出來了以後,公司認為利弊得失如?值不值得做?畢竟韓國的現代、三星集團,要比裕隆大很多,他們從政府和人民得到的支持也比我們好,韓國本身人口也比台灣多,種種條件並不是很相近。所以談外銷,基本上不是技術面的問題,而是政策上的問題。
編:聽說小馬的自製率並不很高,飛羚是不是高些?

朱信談『飛羚』。
下注前先看牌
朱:飛羚比小馬要高很多。按照報工業局的算法(一個零件,自製部分超過百分之五十就算自製),飛羚的自製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一。
小馬當然低些,福特更低。這原因不瞞你說,我們和韓國製造的汽車零件,品質比起日本貨還是差一些。比方做一個塑膠件,表面要咬花,結果台灣做出來的質感,塑膠看起來就是塑膠,人家做的看起來就像皮,差別就在這裡。
但是你賣車的時候,人家才不管你是不是「第一輛車」,他花那個錢,就一定要買好的東西。如果真的要外銷,這方面還有很大的關節有待突破。
編:照這些情況看來,裕隆短期內是不會有外銷計畫了?
朱:也很難說啦。這段時間可以說是飛羚的「考驗期」。我們對它那麼有信心,因為是我們自己做的;公司董事會當然想看看做出來的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在台灣人家能不能接受?再決定是不是要花大筆的錢去外銷。
這就跟人家賭錢一樣嘛,第一把下注先下少一點,等看了手上的牌,覺得還可以的話再多下些,我想這也是很合理的。就像紅葉當初打少棒,一開始是竹竿打石頭,等打出個全國冠軍,人家也會拿好好的裝備給他們打。
飛羚有無「粥」喝?
編:目前國內市場已經僧多粥少了,飛羚競爭起來會不會很吃力呢?
朱:在國內市場競爭,我想飛羚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以它的性能、設計和價位,與同級車相比,我們佔有相當的優勢。
編:和進口車比呢?
朱:進口車中和我們性能等級相近的,價錢都比我們貴一倍,所以並不是對手。唯一擔心的是,台灣有很多人就是相信「原裝進口」,這比較難克服。其實這種想法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像台灣的紡織再好,做西裝還是希望弄一套「英國毛料」。我們倒沒有希望人家為了「愛國」來買這部車。事實上要人家花三、四十萬來「愛國」,也不可能,還是東西做到那個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編:所以現在唯一顧慮的就是顧客的心態?
朱:對,一個是心理狀態,另一個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是不是能夠在大量生產的時候,仍然維持設計時期望的品質,這是最重要的。
編:要怎麼掌握呢?
朱:零件和裝配都要盡責任。其實國產車也很少是引擎壞掉的大問題,通常是開起來堶捧|響啦、突然有什麼小東西掉下來啦、太陽曬一曬塑膠皮就褪色或硬化等等。
我們正在盡力防止這些情形發生。有人說,飛羚兩年前就設計得差不多了,這兩年你們沒什麼事,都好像在吃飯一樣!其實我們還不斷在做各種實驗,在跑零件工廠,盯品質、盯製程。這兩年下來,零件工廠都比以前進步許多。
留住「會生金蛋的雞」
編:飛羚設計出來了,未來工程中心還有什麼計畫呢?聽說裕隆因為今年打算和日產及克蕾斯勒公司合作,生產小汽車出口,已經沒有預算給工程中心。為了這事連經建會趙主任委員都找你們談過。
朱:他是非常關心這件事情。我們都認為,成立了一個這樣的工程中心,如果只設計一部飛羚一○一,實在蠻可惜的。
尤其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說是國家的資產。我常講:「生出來的金蛋不稀奇,會生金蛋的雞才了不起。」目前最令我擔心的是,如果飛羚推出以後,沒有更大的挑戰,人就會散掉。有理想的人才不是按月發薪水就能留得住的。
編:您提到這些人才是國家的資產,那我們應該怎麼來運用這些資產呢?
朱:我覺得很多方面都可以用。比方國防工業,現在大部分都是國防單位在做。所謂「民間參與」也只是提供一些零件,真正像國外整個計畫交由民間設計的還沒有,但我相信我們已有能力做這樣的事。
可能做小飛機?
編:曾有消息說你們打算做小飛機,是不是有這個可能?
朱:我想設計的可能性不大,主要還是市場需求的問題。交通部曾經告訴我們董事長,國外有些廠商想在台灣做小飛機,但他們是打算拿零件來台灣裝配,談不上設計開發。
編:工程中心會議室原來有張海報是These are theirs. Where is ours? 現在你們終於可以把飛羚的照片貼上去了。能不能請您談談現在的感覺?
朱:嗯,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台灣的人力資源還算是非常好,台灣的教育蠻公平的。我看我們同仁的家庭背景,可以發現,若不是在台灣這種教育制度、聯考制度下,也許兩、三輩子都不得翻身。像國外,還是要家庭環境比較好才能念大學;我們同仁的家長,有當裁縫、當工友、甚至打零工的,但只要小孩肯念書,就可以受高等教育。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還蠻成功。
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們需要的是機會。國內機構常常不給自己人機會,一來就是要海外有多少年經驗的專家、國際知名大公司出身,那剛畢業的人要到哪裏找工作呢?
我專門用剛畢業的人,我覺得他們很有潛力,這次開發飛羚,就沒有用什麼國際大公司的歸國學人。我認為很多事情可以給台灣的年輕人去做。
趁勝追擊贏得戰爭
編:還有呢?
朱:還有啊,我想講的是,我們設計成功一個車型,並不等於有了一個成功的汽車工業。洋人常說: 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 一個車型的開發成功,只是贏了一次戰役;必須有完整的工業政策、高瞻遠矚的企業家,有雄心壯志去打出一片天下,才會有完備的汽車工業,贏得戰爭。否則,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一種車型能維持多久?頂多四年嘛!但是一旦有個地方突破了、「登陸」成功了,就要想辦法擴大戰果,否則過兩天又會被別人趕下海去。我覺得大家現在應該來討論以後怎麼做,而不是陶醉在一○一的成果,那沒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