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宕多年的金融改革,終於在今年開始啟動。對普遍處於「苦撐待變」窘境的金融業者,今年也是求新求變、亟思突困的一年。
猶記得年初時,陳水扁總統曾信誓旦旦,宣告二○○一年為「金融改革元年」。一年將屆,金融改革的成果如何?「泰國式金融危機」的警報已經解除了嗎?面對全球競爭,台灣金融業又該如何應變?
九月中,怪颱納莉重創台灣,但風雨飄搖五十小時,卻意外澆熄了一場抗爭,讓飽受水災停電之苦的財政部金融局長王耀興大呼「老天有眼!」
石破天驚一刀切
這場流產抗爭,導火線是八月十日,財政部指派中央存保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接管了三十六家淨值已為負數的基層金融機構,包括台中市四家信用合作社、屏東縣市十三家農漁會信用部,以及台北松山農會、金門縣農會等,並指定由十家官股銀行分頭承接,趕在颱風前夕掛上新招牌。由於農漁會攸關地方政治利益分配,加上員工擔心工作權益受損,憤而揚言北上抗爭。
「中華民國金融史上,敢這樣不畏壓力,石破天驚一刀切下去的,這是頭一次!」王耀興局長自豪地說。
石破天驚,一口氣把三十六家基層金融的陳年爛瘡摘除,前提是今年六月立法院通過「金融六法」,給了主管機關一把尚方寶劍。
「金融六法」的「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中,明訂政府在未來三年內(必要時可延長一年),以金融營業稅為主要財源,委託中央存保公司將經營不良的金融機構強制接管,所有虧損都由重建基金擔負百分之百的賠付責任,一來讓存款人可以安心,不至於引發擠兌風潮,二來讓接管的銀行不會因為爛攤子無法收拾而被拖累。
「以前的存款保障上限,每個戶頭只有一百萬,現在由政府拍胸脯保證存戶一毛錢都不會損失,銀行的業務也一天都不會中斷,存款戶用不著來擠兌了,」王耀興解釋,有了重建基金這顆定心丸,給主管機關一段沒有後顧之憂的整頓期。六月底法案通過,八月中立刻動手,就是為了爭取時效,儘快展開金改大業。
壞帳比天高
細細分析,重建基金的主要財源明訂是來自九十一年初到九十四年底的金融機構營業稅,未進帳部分暫由中央存保公司向各銀行以借款方式支應。然而重建基金的規模不過一千四百億,比起全國估計一兆元以上的總體金融壞帳,顯然還差一截。
再說,三十六家基層金融機構,只佔全國存放款業務不到百分之一,而單是這冰山一角,估計政府就要賠付七百億新台幣,恰是重建基金的一半!換句話說,金融整頓的第一仗誠然打得漂亮,業界卻不禁擔心,隨著重建基金銀彈銳減,政府會越來越不敢有大動作,面對其他三百多家同樣長期虧損的基層金融機構,以及規模更大、壞帳更驚人的多家公民營銀行,政府貫徹金融整頓的決心和能力,將受到嚴酷考驗。
金融改革跨步走,市場上卻依然謠言紛諑,究竟,台灣的金融情勢有多糟?真有可能發生金融風暴嗎?
正牌「催帳中心」
根據統計,我國總體金融機構的逾放比,近五年來節節升高,至今年第二季底,已創下歷史新高百分之七.四四,恰好是五年前的兩倍,其中基層金融機構高達百分之十八.五,銀行部門也達到百分之六.六三。對照原訂明年底要將銀行逾放比降至百分之二.五以下的理想目標,顯然遙不可及。(見表)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國際上較嚴謹的逾放標準,是以超過三個月未付本息來計算,我國卻是採取六個月未付利息才計入的寬鬆作法,如果再加計由政府出面協調的「企業紓困專案」、「九二一受災戶貸款展延」等,我國銀行實際的逾放比早已超過百分之十,呆帳金額逼近一兆五千億。呆帳包袱沈重,各行各業的前景又一片黯淡,結果是不少銀行根本不敢承做貸款,正常業務停擺,「催收帳款」反倒成了營運重點!
為了處理呆帳衍生的不良資產問題,立法院去年通過了「金融機構合併法」,允許業界設立「資產管理公司」,以商業手法處理棘手的壞帳問題,不必坐等法院漫長的公告拍賣。
今年中開始,美商花旗銀行委託香港商戴德梁行不動產投顧公司,以逾放屋跳樓價的創新手法,接連幾次在北高等地舉辦拍賣會,拍賣底價一舉低至市價六成左右,在房地產及金融業都引起極大震撼。有人為數以十萬計的逾放屋終於可以展開「去化」而高興,也有人擔心這種「價格破壞」效應,會讓更多房貸客戶不願再背負超額貸款,寧願把房子「倒」給銀行,反倒會造成銀行逾放的快速增加。
泰國式金融風暴?
在一片悲觀氣氛中,國內銀行的經營風險的確已經升高。根據七月份國際知名信用評等公司美商標準普爾的報告,台灣金融的潛在性問題資產約佔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十五到三十。這個數字比起半年前所評估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已大幅增加,約和日本同級,只是比起韓、泰及中國大陸,台灣還算差強人意。
不過,盱衡最近政府整頓金融的決心,多位專家學者認為事情尚有轉機,只要金改持續下去,台灣不太可能發生外匯劇貶、銀行破產倒閉式的「泰式金融風暴」。
素有「台灣先生」之稱的前美林證券台灣區總經理谷月涵就觀察到,台灣的逾放比雖然增高,但退票金額並沒有同步攀升,「這表示逾放比的增加是因為政府的金融檢查措施越來越嚴格,銀行的透明度增加,對外資反倒是一項利多。」
大者恆大,小者恆專
除弊、監管,政府金融改革成果初具,然而「銀行太多,規模太小,業務太重疊」,這種致命的結構性缺陷,才是最令政府與業者頭痛的難題。
截至今年七月底,台灣小小彈丸之地,竟有五十三家本國銀行、三十九家外資銀行,以及三百六十二家基層金融機構,大大小小的分行共計四千多家,這還不算郵匯局的一千多家分局。換算起來,平均每四千位國民就有一家存放款機構,密度之高,舉世罕見。
單以銀行版圖分析,國內前十二大銀行加起來,市場佔有率約達六成五,另外百分之三十五的剩餘市場,就由其他四十家爭食,連上市銀行中,都有近十家銀行的市場佔有率低於百分之一。蝦兵蟹將拚搏,競爭激烈,獲利薄如空氣,尤其是民國八十年後陸續開放設立的二十多家民營新銀行,更是一開業就在生死邊緣掙扎。
「國人或許很難想像,」金融局長王耀興指出,在國外,一家大銀行可以獨佔國內市場的五成,其他的都是別具特色的地區性銀行、保管銀行、投資銀行等。
國際上,銀行「大者恆大」的趨勢方興未艾,例如一九九七年底,瑞士聯合銀行和瑞士銀行合併,次年德意志銀行購併美國信孚銀行;而同年美國花旗銀行和旅行家集團兩大金融巨人聯姻的結果,更使得其淨值穩居世界第一,競爭力也大幅提昇。
「長期而言,台灣可以存活的大型商銀,不會超過五家!」政大金融學系主任李桐豪語出驚人。相對於星、港均由前三大銀行囊括八成市場,台灣的銀行唯有合縱連橫、快速壯大,才是面對全球競爭時的存活之道。
銀行大配對
為了促進銀行合併,立法院在去年十一月通過了「金融機構合併法」,一來提供各種誘因、鼓勵業界自行合併,二來對外商金融機構購併國內銀行表達了「歡迎」之意。法源既已齊備,業界摩拳擦掌,各種合併、購併的風聲已是暗流湧動。
「金融機構合併法」通過後的第一擊,是由行政院強點鴛鴦譜,宣布世華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國際商銀將進行合併。緊接著又宣布合作金庫將購併慶豐銀行,合併後的合作金庫躍升為國內第二大銀行,存放款量僅次於台灣銀行。
台灣銀行雖是龍頭老大,同樣逃不過被財政部點名的命運。今年三月,財政部宣布三家公營銀行──台銀、土地銀行、中央信託局將進行合併,合併後資產規模逼近四兆元新台幣,可以擠進世界百強,成為全球排名第七十四的銀行。
財政部熱心當紅娘,「金融合併元年」的口號更引人期待。然而,「合併不是萬靈丹,失敗的例子多於成功的例子,必須要很小心,」前經建會副主委、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提出警語。觀察幾家官股銀行宣布合併計畫後,迄今始終沒有動靜,看來合併之路的確不好走。
「大部分銀行都已經淪為艱苦行業,現有的分行都可能裁撤,哪裡還有能力去購併別人?」李桐豪也質疑。
尤其國內各銀行業務同質性極高,連開設分行的地點都「英雄所見略同」,像台銀和土銀在商業鬧區的分行往往是比鄰開設,合併後憑空多出一堆營運據點,再加上三家都是百分之百的公營行庫,自己人合併,並無助於引進民營企業的拚勁和彈性。至於上市的民營行庫,由於股權分散,合併時的換股比例、誰存誰廢等爭議必定擾攘不休,困難度更高。
不論如何,在「總有一些銀行必須退出市場」的情況下,比起虧損累累而遭到勒令歇業、強制接管,合併總是一個比較可行的下台階。薛琦雖然認為銀行合併必須謹慎行事,然而他也預估,一旦有了成功合併的案例,其他銀行會立刻感受到「勢單力孤」的壓力,合併的風潮便會快速蔓延。
新金融時代來臨
合併不易,反倒許多合作案已在悄悄進行。去年年中,美商花旗集團台灣分行宣布買進富邦銀行百分之十五的股份,以利雙方進行更緊密的策略聯盟合作。這兩家中外「個人消費金融」的高手結盟,頗令業界矚目。
「從花旗身上,我們學到很多,」富邦集團常務董事龔天行表示,外商銀行在市場預測、客戶資訊的建檔分析,以及金融商品的靈活創意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可供國內銀行借鏡;更重要的是,雙方對台灣市場的未來大趨勢,理念十分接近。
「國內民眾處理金錢的態度一直在改變,未來還會更明顯,」龔天行指出,目前國內民眾的流動資產仍是以銀行存款為主,比例高達一半,而這個比例在美國僅有百分之二十。
「隨著法規越來越鬆綁、金融產品越來越多樣化,未來國人也會走上主動理財這條路,」龔天行預測,不出十年,台灣民眾也會像歐美國家一樣,將流動資產的重心放到諸如股票、債券、保單、避險基金等林林總總的金融產品上。去年底財政部放寬保險項目後,富邦就準備推出像是「投資連結型壽險」(壽險保費可以拿去買股票債券,做其他理財用途)等的新產品,刺激客戶掏腰包。
龔天行剖析,傳統銀行是以「利差」(存、放款之間的利率差別)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然而現在競爭激烈,存款利率要高、貸款利率要壓低,存、放款利差在過去三年內平均只有百分之二,靠這麼一點利差負擔龐大的經營成本,怎能不捉襟見肘?
尤其現在景氣低迷,企業不建廠、民眾不購屋,連股市投資人都不再隨便融資,銀行靠利息收入存活不僅過時,更隨時有踩到地雷、吃到壞帳的風險,只有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提供各項加值服務,才有可能另闢財源,擴大收益。
「金融百貨」,一次購足
為了讓金融商品更多樣化、銀行業務更有彈性,「金融六法」中的另一項條文多達六十九條、極為龐雜的關鍵新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也在今年六月通過立法,從十一月一日起開始施行。
「以往政府為了防止金融風險過份集中在同一個集團中,因此規定銀行、證券和保險必須分開,由不同的公司團隊經營,」龔天行指出,例如富邦集團大樓中,銀行在一樓,證券部門則設在地下室,各部門有不同的出入口,營業項目,壁壘分明。
然而,當理財時代來臨,民眾資產需要保險、票券和存款等各種方式來進行最佳的資產組合,各金融領域也必須互相融合、打破區隔。「金融控股公司法」中規定,金融機構在銀行、保險及證券三大金融領域中有兼跨兩業以上的,可以將原有的各公司經過換股、整合,再向主管機關申請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在營運上可以互相支援,不再各分畛域。
「有了金融控股公司法,可以大幅提昇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和國外一較長短,」金融局長王耀興指出。
允許跨業經營後,許多銀行已將櫃臺行員定位為「理財專員」,一面經手存放款,一面推銷兼具保險和基金概念的各種新產品。原先獨立在集團內各公司的客戶資料,如今可以流通,有助於目標族群的鎖定。電腦系統及營業場所可以共用、套人情賣保險的保險業務員可以大量減少……,凡此種種,對金融集團壯大規模、發揮綜效、降低成本都將有極大的助益。
金融控股公司法雖然還沒正式上路,然而王耀興粗估,第一批將有近十家大型金融集團會提出申請,包括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富邦集團、霖園集團等。部分企圖心強的集團,更頻頻在市場上搜尋購併的目標,讓控股公司旗下的戰力更完整、更堅強。
迎戰全球競爭
合併、控股,大型化、多元化,政府的金融政策目標很明確,希望能儘快改善國內金融界的結構和生態。但歸根結柢,經營手法才是競爭的重點,這也是國內銀行極弱的一環。
「如果以公營、民營和外商銀行三大板塊來看,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大型公營行庫,會是最危險的一群,」一直在為各銀行作在職培訓的薛琦評估,外商銀行作風明快剽悍,資訊完整確實,產品靈活而貼近市場,相較之下,國內銀行競爭力的確明顯不足。
一位在台銀服務的李姓經理也坦承,公營銀行受限於公務機關的種種法規,連雇用工讀生替客戶跑腿收票、或在百貨公司擺攤促銷信用卡都不可能,這樣保守僵化的經營手法,難怪一直擺脫不掉「標準當鋪」的謔稱。而一般新銀行,則因為經營困難,好人才招募不易,無力推出新型金融產品,開拓新市場的能力也相當有限。
「在『維持金融安定』的大帽子下,台灣的銀行受慣了保護,一時之間要他們強壯起來,的確是不可能的任務,」一位業者私下慨嘆,金流是經濟發展的「血脈」,台灣產業強而金融業弱,一直是國家整體發展上的缺憾。景氣低迷、全球競爭又日益激烈,建立一個健全的金融服務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二○○一年啟動的金融改革,法規已近完備、觀念開始扭轉,WTO叩關成功的壓力,更迫使政府和業者再無拖延的空間。金改成敗如何,將攸關國家整體競爭力和個人荷包消長。國人不妨睜大眼睛,密切注意。
p.080
金改元年,金融現代化工程雖似波瀾壯闊,卻也暗潮洶湧,改革成敗攸關台灣整體競爭力。圖為歷史悠久的台銀總行營業大廳。
p.082
八月中,財政部展現鐵腕作風,強制接管三十六家淨值為負的基層金融機構。圖為彰化埔鹽鄉農會改掛彰化銀行招牌一景。(中國時報資料中心提供)
p.083
近兩年財政部連番推出金融法案,背後主要的推手,是金融局長王耀興。
p.084
房市停滯,股市重挫,企業出走……。危機時刻,考驗著產業與金融業唇齒相依、共度難關的決心。
p.085
不同金融機構逾放比率(九十年六月)
總體逾放比7.44%
本國銀行(含信託投資公司)6.63%
外銀在華分行2.97%
基層金融機構18.50%
資料來源:財政部金融統計指標
p.085
國內總體金融機構逾放比
資料來源:財政部金融統計指標
p.085
基層金融機構逾放比
資料來源:財政部金融統計指標
p.086
民國八十年開放新銀行設立,各財團喜氣洋洋搶食「金」餅,結果銀行滿街林立、過度競爭,後遺症至今難解。
p.087
近兩年重要金融法案表
法案名稱 公布日期 重點內容
信託業法 89.07.15 銀行信託業務多元化
銀行法修正案 89.11.01 促進金融自由化,
加強關係人授信規範及罰則
金融機構合併法 89.12.13 鼓勵銀行合併以增加競爭力
金融資產管理服務公司成立 90.01.11 加速處理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及資產
重建基金設置條例 90.07.09 結束經營不良之金融機構,
全額保障存款人權益
金融控股公司法 90.07.09 取消銀行跨業限制,
以擴大規模及競爭力
資料來源:財政部金融局 整理:李光真
p.088
明快、活潑、創意十足,外商銀行在台灣雖然比重不高,影響力卻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