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藝事精深的藝人,和觀眾之間那種微妙雋永的情感,是不會被時光歲月所沖淡的。
今年的五月廿日至廿九日,國內的平劇名伶為慶祝第六屆總統與副總統就職,特別舉辦了一次空前盛大的平劇聯合大公演。許多位退隱多年的名角,因為此次公演的意義非常,重新披掛上陣,賣力的演出,造成了國劇欣賞空前的高潮,觀眾們也一個個聽得、看得癡迷不已。
五月廿四日晚間,由顧正秋女士演出她的拿手好戲——鎖麟囊。六年前,顧女士正是以這一齣鎖麟囊告別菊壇,此番重行演出,早已造成了未演先轟動。本刊也就選擇了這一齣戲,向讀者們報導。
顧正秋已年過五十,按常情來說,已步入了體力、心力均逐漸衰退的老境,但是,當她唱出四平調「怕流水,年華春去,一樣性情別樣驕……」由丑丫環攙扶著,輕移蓮步出場時,那圓潤甜美的嗓音,那韻味十足的唱腔,那嬌俏的模樣,那俊美的台風,絲毫不減當年。叫觀眾們感到如醉如癡。他們也回報了如雷的掌聲。
鎖麟囊的故事,相當簡單,主要是說登州有個大富人家薛氏,薛家有位驕女,名叫薛湘靈,美慧而驕縱。薛女被許配給同邑周家,在出嫁前,薛母替湘靈準備了極其豐厚的嫁奩,其中有一個繡有麒麟的錦囊,意有麒麟送子,希望湘靈早生貴子的寓意。薛母並在囊中裝入了許多珍珠寶貝,交給湘靈作為貼身的陪嫁。
迎親之日,碰上了大雨,湘靈所乘的彩轎入春秋亭內避雨。一會兒又來一轎,十分簡陋,轎中且不時傳來鳴咽哭泣之聲。湘靈就派丫環去問緣由?原來是趙家女守貞,因為家中貧窮,出嫁時沒有分文可作陪嫁,不免感懷身世,情傷悲泣。湘靈雖然一向恃寵而驕,但本性實非常善良,她在知情後,立刻慷慨地把鎖麟囊送給趙守貞。趙守貞驚喜交集,欲問其姓名,以為來日圖報,但湘靈不肯透露。不多時,雨停,二組迎親隊伍分道而行。
六年後,登州大水成災,湘靈與家人失散,輾轉逃至萊州,不得已乞食於盧員外的粥棚之下。盧家僕人見湘靈孤苦可憐,就引她進盧府作盧家公子天麟的褓姆。
有一天,湘靈陪伴天麟在後花園中嬉戲,天麟玩球時不慎把球拋入了禁樓之中。天麟懇求湘靈爬上去找球,湘靈不允,但天麟一再糾纏,湘靈只好上去。登樓後,看到樓上有一案一龕,並有香火供奉,湘靈啟龕一看,正是當年她送出去的鎖麟囊。原來盧員外之妻,天麟之母,正是當年的貧家女趙守貞。湘靈感慨萬千。
趙守貞多年來一直有心感恩圖報,苦於不知恩人姓氏與住所,她在知道湘靈即是當年慷慨贈囊的大恩人之後,立即延為上賓,將家產的一半相贈,並幫助湘靈與丈夫兒子團圓。
這是中國戲劇之中一個典型的善有善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節奏很緩慢,許多人對這個古老的故事也早已耳熟能詳了,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戲迷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觀賞這齣戲,百看不厭呢?因為,他們愛看伶人精細的做工,優美的身段,愛聽那唱腔之中柔潤迷人的韻味。
就以這齣鎖麟囊來說吧,當年在家做闊小姐時的嬌憨志滿,後應雇為女傭時的委屈與無奈,這一連串際遇的變遷,所有的富、貴、驕,到驚、貧、慘、哀,及至後來的喜等戲情的發展,顧正秋都表演得絲絲入扣。在唱工上,更是一絲不苟,句句緊湊,字字悅耳,而最最叫人激賞的,還是那刻劃細膩的表情。
坐在台下的人,都忘了這麼一個嬌美動人的角色,是由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所扮演,因為顧正秋是演得那麼恰到好處,正是一個少女到少婦的言行舉止,相信她在臺上時,一定也忘了在實際生活中的自己。平劇特有的臉譜、服裝、表情、身段與唱腔,正是構成一種絕對戲劇化效果的巧妙因素,恐怕也是其他各種表演所不能及的。男扮女、女扮男,老扮少、少扮老,靠著這些因素與長年的演練,都可奏功奇佳。這大慨也就是平劇表演的迷人之處吧?
顧正秋是近代國劇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的名角,她的成就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但成功的背後,卻來自兢兢業業的苦練,與不斷地觀察和吸收。
顧正秋本名丁蘭葆,從小就愛戲,九歲開始學戲,十一歲時考入上海戲劇學校正式學藝。六年的劇校生活,她一直是勤練苦練的好學生。
民國卅五年,顧正秋自劇校畢業,為了繼續磨練自己的藝事,她和同學們組成了一個劇團,往來於上海、南京、徐州、天津、青島等地演唱。這段時間是個很重要的歷程,顧正秋不僅得努力把自己的角色演好,還得抽空管理團中大大小小的瑣事,即使在這樣繁忙的時候,她仍注意著找機會觀摩其他名角的表演,潛心向他們學習。
許多人都說顧正秋是得天獨厚,天賦嗓音好,每一齣戲又都有名師指點,但是,有名師指點也並非可以僥倖得來的:名伶教戲多半憑興之所至,不肯逐字逐句地教。想好好學戲的人,得謙虛、誠懇、有耐心、有恆心,時時跟在老師身邊,盡弟子之禮;卻又不能過火,惹老師心煩。要做到不卑不亢、恰到好處,這樣,老師心情一好,才會肯傾囊傳授,否則,多是一點、片段的教,學者得自己琢磨著吸收、融會,這些都是日積月累的工夫。
顧正秋始終肯聽肯看,甚至梨園前輩的閒聊,她也會在一旁悉心地聽。就是這種觀察、體味,使她能慢慢揣摩出中國傳統劇戲的精髓。她把這些溶入自己的唱腔與做工之中,終於樹立了獨特的風格。
民國卅七年,顧正秋應台灣「永樂戲院」之邀,重新整編了「顧劇團」,從上海率領了大隊人馬來台灣演出,造成了空前的轟動。民國四十二年,顧正秋結婚,退出舞臺,顧劇團解散,當時永樂戲院的老人,諸如:胡少安、李金棠、高德松、儲金鵬、張正芬、周金福、於金驊等,則加入了各軍中劇團,成為台柱,支撐著近卅年來國內平劇的劇運。
此番盛大的平劇聯合大公演,這些當年同台演出的老搭擋們,重又有機會齊聚一堂,在一塊兒「逗戲」了。他們仍然配合得那麼好,默契仍不減當年。可見到了一定水準的技與藝,是不會輕易荒疏或褪色的。
由於觀眾們的熱烈反應,聯演的主辦單位特別協調,又加演了一場「玉堂春」。這也是顧正秋的拿手絕活。
一場三堂會審,蘇三跪地答訊,回憶當年與那王公子初識之時,以及後來的相知與相處,那種道不盡的美好、甜蜜,顧正秋真演活了那般少女風情。述及後來的不幸遭遇,王公子的杳無音訊,那種悲戚傷心,又是多麼感人!真能叫觀眾感同身受哩。而正堂上坐著的王金龍,同情、尷尬、慚愧以及不知所措,也都極具戲劇化,非常地引人。
顧正秋在玉堂春中的唱腔有如行雲流水,又淒迷清麗,把一個煙花弱女子的遭遇,唱得娓娓動聽,確實蕩氣迴腸。
我們也注意到國劇中特有的臉譜化妝:兩頰的貼片,可以成功地勾勒出一個姣美的瓜子臉;手上擦白粉,手心塗胭脂,更增加了手部動作的嬌柔與惹人憐愛。真是不由得不叫人有感於中國傳統戲劇的動人!
玉堂春演畢之時,台下掌聲歷久不停,道不盡的讚賞與不勝依依。顧正秋與劇中其他幾位要角一同出來謝幕。我們也看到她是輕跳著出來的,她開心地笑著,嬌羞得像一個小姑娘。接著她彎腰答禮,觀眾報以更熱烈的掌聲,台下有多少的知音啊!在這次成功的演出中,名伶與戲迷之間再度有一次最美好的交通。
成功的藝人,多是敬業樂群的;他們得到戲迷的熱愛,也是大有理由的。顧正秋也不例外。雖然多年沒有登臺,但當她答應這次演出之前,即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準備與演練,其他幾位也是一樣。他們一再排演,直至能達到以往所演出的水準。所以,我們所見到的良好默契一如當年,也是時間與苦心堆積出來的。
許多像我們這樣對平劇外行的年輕人,不曾有幸恭逢「永樂時期」之盛,也很難有機會瞭解平劇的美、妙之處,經由這次的聯合大公演,經由這幾位一代名伶的賣力演出,我們不僅得以一窺名伶們的風采,也有了接近和認識平劇的機會。因此我們都覺得:這幾位平劇名角絕佳的唱做,正似造就了一個紅氍毹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