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黃明堅曾在文章中寫道:「這幾年很少出國,不是不喜歡外國的山光水色,是怕回國後,心情益發無奈……」。
當有外國朋友問起她:「台灣有什麼值得觀光?」也提不起勁兒去找旅遊資料寄給朋友,「或許他們不來這裡,還可以保留一份朦朧的好印象呢!」
這可能是許多人心裡的想法。
當報章雜誌上國外旅遊的報導越來越深入、篇幅越來越大,其實就已透露若干訊息——到海外觀光的人數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來台灣觀光的外國人數卻呈負成長。
去年,來華旅客有七十萬人次,而出國旅客是三百九十九萬人次。台灣觀光的負成長因素,包括了:物價高、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即使「非行家」都能朗朗上口。
此外,光是物價高,就能嚇退不少國內、外的觀光客。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對全球一百十二個大城市生活費用的調查,台北排名第十六,在巴黎、維也納之後,於柏林、倫敦之前。
而中國有一句俗話:「有錢沒錢,討個老婆好過年。」每到年底通常是結婚旺季,也是新人盤算蜜月旅行何處去之際。許多新人仔細看看荷包,算來算去,赫然發現出國旅遊反而比較划算。一般的觀光客更多少有「心有餘而荷包不足」的考慮,寧願把同樣的預算出國觀光;還能開拓視野、增廣見聞呢!
可是,我們又發現,只要避開連續假日,台灣休閒據點仍是大家的「最愛」。而美麗的「福爾摩沙」上,確有許多值得我們用心去欣賞、靜心去體會的山水之美。為此,本刊策劃「新台灣遊記」的系列報導,希望從比較不同的角度,來發掘旅遊知性與感性兼容的樂趣。提供您歷史、考古、地質、文化……的旅遊切入點,讓您玩得「有方法」。
首期推出東海岸之旅,理由很充足:
第一,它是史前文化的發源地,有豐富的文化遺址,可供溯源。其二,東海岸地層一直在上升,所呈現的地質變化,值得一探。其三,東海岸被稱為「台灣的最後一塊淨土」,蔚藍的天空、湛碧的海水、清新的空氣……,不但吸引遊人,也讓不少都市人卸下在「水泥叢林」搏鬥的盔甲,名利盡拋,歸隱此處以休養生息。
我們鼓勵您儘量利用當地的公共交通系統,可以減少小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也建議您懷著誠懇的心、愉悅的笑容,來品味東海岸質樸、渾然天成的美。
父母的教育權,是最近報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四年前,主張「不打孩子、不罵孩子、不說負面話」的「森林小學」甫成立,許多家長趨之若鶩,寧願多花費用,把自己的子女送至「森小」。
今年,森林小學遭人以「違反私校法」告諸於公堂,事情尚未定案,森小家長以「如果森小違法,父母願意陪著坐牢」的訴求,高舉布條抗議教育單位「罔顧」父母的教育權。
他們的疑問與憤慨是:當家長們對學校統一式管理不贊同,對體罰痛恨、對老師的教學理念不能贊同時,該怎麼辦?
效法「孟母三遷」,搬到較好的學區嗎?送小孩出國,當「小留學生」?還是求神拜佛,請老天保佑?
「好學區」通常意味著較高或極高的房價,不是每個市井小民都能負擔;何況並非所有家長都認同「明星學校」的教學方式。「小留學生」在風光的外表下,藏有許多血淚,這也是眾人所熟知的。求神拜佛,當然更不可恃了。
就在最近,一個名叫「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組織,出面支持一群媽媽自己辦學,教育「自己」的孩子。
她們打算自行編教材、自己當老師,希望以活潑、生動的教材,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思考力;並以「非權威」、循循善誘的方式教學,注重孩子們的個別差異與發展。
消息一傳開,上百位家長參加了辦學說明會,顯示她們的想法獲得不少認同。然而最迫在眉睫的難題是,這樣的辦學方式違反了既有的教育法規。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成立私校需在校地、師資、設備等各方面達到一定的條件,「毛毛蟲」的媽媽們,根本無法在篳路藍縷之初符合規定。又由於憲法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國民教育法中且有「強迫入學條例」,孩子們若不入學,家長必須受罰。
目前權變的方法是,這群媽媽將與國小合作,提出實驗教學計畫,以「合法」取得學籍。而鼓舞人心的是,教育部長郭為藩允諾儘速完成「教育實驗法」,讓教育改革人士能在法定範圍內作小規模的教育實驗。
中國人向來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家長與孩子都面臨更多的考驗。「森林小學」儘管引起許多爭議,但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毛毛蟲基金會」的媽媽辦學起頭雖難,卻也充滿了理想性。
種種的努力,其實都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