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蜿蜒曲折的人生路,卻始終向上前進。行政院副院長賴英照宜蘭農家出身、農校畢業,一路苦讀,取得法學博士學位,榮膺最高榮譽的司法院大法官。從法律跨足財經,即使當官,他亦歷任國民黨政府、宋楚瑜省府團隊、民進黨政府各項要職,受各黨派肯定與敬重。如今他更被視為台灣經濟國際化重要的掌舵者。
賴英照究竟是怎樣的人?為何因道路崎嶇反而風景更勝?新世紀台灣的轉型,正如同他所面對的人生種種挑戰,他如何看待?又將如何輔佐閣揆因應、甚至將危機化為轉機?
五月二十日,執政週年的民進黨政府在社會兩極化評價中,一方面慶祝平穩過度,一方面也自我檢討各項得失。行政院副院長賴英照,代表政府在一個財經研討會中回應企業界所提出「朝野以發展經濟為主,盡快穩定政局」的建議,他引述陳水扁總統的談話表示,經濟發展要成功,必須依賴政府、企業、與民間的參與。針對各個分組討論主題,他更具體指出,政府在企業與勞工、購併機制、科技產業、生技人才、以及金融改革等政策的企圖心,獲得與會人士的認同。

農專時期的賴英照,如同一般鄉下孩子,單純樸實。(賴英照提供)
超黨派,跨領域
行政院副院長、兼任財經小組召集人的賴英照是國內政壇的異數,深受各黨派人士敬重。他法律、財經資歷完整,擔任過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所長、財政部關政司司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台灣省財政廳廳長、副省長、司法院大法官,是少數不同黨派執政下都能位居要職的政治人物。
媒體形容他「有能力,也有距離」。在幾次險惡的政治鬥爭中,不但未被捲入是非風波,反而都能「更上層樓」,在其專業領域中為政府效勞。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精省風波中,他一直與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兩造保持距離,並在未精省前就受前總統李登輝拔擢為司法院大法官,全身而退。
與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卻也不拒絕各項表現機會。去年十月唐飛請辭閣揆職位,在一片搞好經濟的期盼中,他欣允擔任新內閣的財經舵手。
民主化未久的台灣,意識型態濃厚的政治環境,「選邊站」被認為是政治人物的必然動作,但賴英照能行能止,凸顯了知識分子的淡泊明志。為什麼有這樣的胸襟與涵養?賴英照笑言,老子道德經中「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器長」,他不只朗朗上口,更是他放在心上的座右銘。他非常推崇古代先哲的智慧,二千五百年前的文章,今天看來依然如新,是他汲取不盡的養分。事實上,賴英照寫的一手好文章,詩詞典故,信手捻來便是篇章,他曾不只一次談起,這一生最想做的其實是國文老師,而他對國文的情感可以追溯到幼年。

賴英照當完兵後的十三年內完成大學、雙碩士、和博士學位。圖為公費留考到哈佛大學留學的賴英照。(賴英照提供)
一般雪泥,兩樣鴻爪
光復隔年出生的賴英照回憶,在當時知識貧脊的宜蘭鄉間,書籍就是渴智孩童最幸福的賜予,而他也一直很珍惜。他這輩子所獲得的第一本書是小學三年級父親送給他的《唐詩三百首》。
一本《唐詩三百首》十元,在當時不是筆小數目,但他也惜福地將該書從頭到尾熟讀,如今仍能朗朗上口。
唐詩啟蒙了賴英照對知識的渴求,一直到今天,除了專業知識的汲取,他最常讀的仍是古籍。他說,古典文學他總是成套的買,一來節省選書時間,二來也不易偏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懷璧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東坡〈和子由澠城懷舊〉感嘆仕途多崎,是賴英照最常用來淡泊自況的古詩。
「一樣的雪泥鴻爪,卻仍有兩般不同的境界,」賴英照說,有人因困頓憂傷滅頂,有人卻能擦乾眼淚,奮力游到彼岸。
小學成績優異,卻因中學聯考當天火車誤點而名落孫山。小學老師基於惜才而努力遊說賴英照的父親,賴英照遂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進入五年制農校就讀。
原本賴英照也自以為今生與學歷無緣,常自詡要像王雲五,當個沒有學位的學者,所以唸農校時他也廣泛地涉獵各種書籍,包括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都煞有介事地潛心研讀。
雖說以文藝青年之姿廣讀名著,對於存在主義,賴英照也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他說,當時社會普遍認為存在主義很頹廢,但他從卡謬作品《薛西佛斯的神話》中,見到一種存在先於本質、奮鬥過程的理念,對照古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說法,他重燃求學的心。
農校畢業後,賴英照入伍當兵。在成功嶺擔任教育班長期間,向班兵借來整套從未唸過的高中課本,抓住每時每刻,有計劃地唸書,甚至在出操時也在衣服裡夾帶一本課本,這種積極、專注的閱讀方式,不但感動了原本譏笑、反對他的連長,也啟動了他無止境的求知慾,一路從大學到博士,樂在讀書十三年。
賴英照回憶,準備大學聯考時,他每天早上四點鐘就起床,在營區道路旁就著微亮路燈讀書,直至六點吹起床號了才回營房。帶部隊打野外時,他隨身藏著一本教科書,有時間就偷偷拿出來唸,天熱時,往往書都被汗浸濕了。
抓緊時間唸書的好習慣,不但讓他考上第一志願中興大學法律系夜間部,更讓他一邊半工半讀仍能每年名列第一。

法律財經專家賴英照對古文詩詞情有獨鍾,尤愛蘇東坡的才氣縱橫和瀟灑淡泊。下圖為賴英照親筆《道德經》片斷。
勘誤表與意見信
大學五年,賴英照白天在青輔會與台北市政府當雇員打工,晚間上課,幾乎沒有時間唸書。但他自己卻又摸索出一套有效率的讀書方式。他說,寒暑假時晚上不必上課,他會將下學期所有課程全部唸完。等開學時,同學們是在學一套新的課程,他卻等於在複習。
不只於此,賴英照的生活與法律簡直就畫上等號了──上街買票看電影時想著:這種行為在法律上有何債權債務關係,萬一中途停電可依何法條向戲院求償?看報紙時,設想自己若是法官會怎麼判決各種社會案件。
將學問完全融入生活中,賴英照領悟頗多,所以他在大三時考上書記官,大四考上律師執照,畢業那年同時考上司法官、台大法研所、稅務法制特考。
之後他一邊在國稅局上班,一邊到台大法研所上課,不變的是他對學問研究的專注。有件事讓他至今難忘。
他說,他服務於國稅局時正好由財經奇才陸潤康擔任局長。當時陸潤康出了一本《美國聯邦憲法新論》,並送給局裡幾位法研所的學生。賴英照花了一個週末把書仔細看完,並到美國新聞處去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陸潤康引用的一些資料稍微舊了,於是馬上著手寫一份「勘誤表」與一封意見信,寄給局長。雖然陸潤康並未回信,但顯然對他印象深刻,民國七十三年陸潤康任財政部長時,遂延請賴英照擔任關政司司長。

法律財經專家賴英照對古文詩詞情有獨鍾,尤愛蘇東坡的才氣縱橫和瀟灑淡泊。下圖為賴英照親筆《道德經》片斷。
步步為營,一通百通
許多人認為,賴英照能在考場連戰連捷是因為他有「照相機似的記憶力」;賴英照也承認,自己年輕時確實記憶力相當好,但他說,念書主要得靠理解,每一件事都有它起承轉合的發展及核心道理,先找出癥結點把它想通,讀書不但好記、好用並且不容易忘記,否則生吞活剝,就算記憶力再好,一下子就會丟得一乾二淨,不會成為自己的真知識、真學問。
賴英照研究學問的態度十分踏實。也因著踏實,扎實的學問中讓他更有先於旁人的洞見。報考公費出國攻讀博士時,他沒有選考熱門的傳統法律科目,反而主攻國際貿易法。這讓他從此跨足財經界,在台灣經濟起飛與走入國際社會的兩個重要關口中成為政策面的重要推手之一。
擔任財政部關政司司長期間,他推動大幅降低關稅稅率、採行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通關自動化制度等多項關務改革,為我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WTO)奠定良好基礎。
任職財政部次長時,協助財政部各項證券、金融改革,修正證券交易法、推動金融商品多樣化,並參與中美、中歐多項經貿談判關稅業務的主談人。也曾率領代表團參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DEC)技術委員會,促成我與英、法等國簽訂多項合作協定。
任職省政府財政廳長期間,則深入基層,積極推動省屬金融機構民營化。
去年政權易幟,賴英照的財經專長與跨領域協調能力再獲新政府賞識,他在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後,立即提出健全金融機制、協助傳統產業、加強基礎建設、促進就業及民間參與等多項治本的財經政策,被認為是新政府財經發展的希望。
針對目前經濟困境,賴英照認為需將台灣放在宏觀的「世界版圖」之中,才能做正確的解讀。他舉經濟學上著名的「雁行理論」為例,這半世紀的經濟發展型態可以美國為先驅。美國本土在三十年前勞力密集的紡織、鞋廠等企業便開始走向海外,包括台灣、香港;台灣近年來傳統產業也明顯外移,由資訊業等高科技接棒;而今,誠如總統和院長一再提出,期許「生物科技」、「無煙囪工業」成為明日之星,而這必須靠政府、學界、企業共同規劃,善用台灣的專業人才、研發環境等優勢,尋找市場利基。
賴英照稱為民服務都是因於機緣。這樣的說法或許太過謙虛,但從政路上他也確實結了許多善緣,陳水扁總統之前在考慮副閣揆人選時,「宜蘭幫」政治人物就全力為他背書。
說到個人未來,賴英照微笑著說,回首半生,他必須誠實說,自己從未做過什麼「生涯規劃」,也不相信人生是可以照規劃走的。他只知道,無論是念書、做事都要勤懇、踏實,盡個人最大的努力學習,那麼「當機會敲門時」,你已經準備妥當,便可從容上陣。
佃農之子可以當上總統,農校畢業、愛唸書的鄉下孩子可以當上副閣揆為國家經濟掌舵。台灣,這片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土地,賴英照的故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